资源简介 专题九 战火重塑 秩序重构——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2025·本溪一模]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在一起,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法西斯国家形成轴心国同盟,战后又出现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 B.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C.法西斯势力猖獗 D.世界多极化局面形成2.[2025·葫芦岛二模]史料按照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某历史小组搜集到下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电影《战马》B.《民国外交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档案汇编》C.小说《静静的顿河》D.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3. (新考向·历史联系)《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1919到1920年和平条约的失败有关。这些条约……制造出几乎与所解决的问题一样多的矛盾……和平缔造者们播下了仇恨和冲突的新种子。”对作者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尔赛体系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B.《凡尔赛条约》使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C.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D.华盛顿体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矛盾4.下面是两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它反映的是( )战争 伤亡人数 参与国家 战役一战 超过3000万 30多个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二战 超过1亿 60多个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堪称二战最惨烈的巷战A.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C.新式武器加剧了战争的伤亡 D.社会制度的差异影响国际关系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使用毒气弹攻击法国阵地;英国将最新研制的坦克投入战场;二战后期,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这些战争中的新式武器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表明科技的发展( )A.大大加速战争的爆发 B.决定战争进程和胜负C.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 D.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6.[2025·沈阳一模]某小组在历史课上汇报展示了如下三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主题为( )A.铭记战争血泪的创伤 B.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C.法西斯反人类的暴行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7.[2025·辽宁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亲历者黄廷鑫在回忆录中提到,1944年6月6日,他所在的“搜索者”号加入了一支庞大的船队,为盟军联合登陆行动执行海上护航。该“行动”(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C.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D.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它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是在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这一国际组织是( )A.欧盟 B.联合国 C.上海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9. (高阶思维)某同学在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由此可知,他认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家利益 B.文化冲突 C.宗教矛盾 D.种族歧视10.毛泽东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苏联,两亿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一共九亿人口。”材料反映两次世界大战的( )A.原因 B.经过 C.影响 D.性质11.[2025·沈阳铁西区零模]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他学习的内容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十月革命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冷战12.[2025·铁岭一模]欧洲曾是世界中心,法国、德国是宿仇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痛定思痛,法德和解,众国追随。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3年,欧盟成立。该材料说明( )A.欧洲从战争走向和平 B.欧洲从对抗走向联合C.欧洲从强大走向没落 D.欧洲从单极走向多极13.[2025·广东模拟]有报告显示,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多个地区进行了200多次军事干预。在遭受美国军事干预之后,这些国家财政税收直线下降,第一年人均实际收入下降约17%。这反映了( )A.冷战威胁世界的和平 B.霸权主义影响地区发展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14. (新考法·示意图)下面图示可以反映出( )A.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B.出现了多极化趋势C.亚非拉人民的斗争 D.经济全球化在发展15.[2025·汕头模拟]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方面,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因此中国倡导( )A.共建“一带一路”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非选择题16.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演变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重构·战后秩序】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是欧洲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美国和俄国影响的加强。战后,英、法等传统大国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导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全球性的大国协调开始了……《凡尔赛条约》及随后签订的各项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摘编自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后果。(1分)材料中一战后“全球性的大国协调”是通过召开哪一国际会议开始的?(1分)该会议中不利于中国利益的内容是什么?(1分)【联合·盟军携手】材料二 在联盟内部,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2)材料二中“战争取得最后胜利”,2025年是这场“战争”胜利多少周年?(1分)请你用一例史实印证联盟内部“互相配合支援”。(1分)【对峙·两极格局】材料三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扩张引起的……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摘编自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在经济层面是如何“遏制”苏联的?(1分)你是否赞同材料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阐明你的理由。(2分)【破局·时代新章】材料四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同世界共赴“新春之约”。向新,促进大国关系稳定发展;共兴,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同行,携手创造更美好未来。——摘编自新华社《大国外交的新春之约》(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时代该如何正确处理国际关系?(1分)17.某班学生以“20世纪以来的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1分)【任务一 构建知识结构·理线索】(1)请你将图示中的主题补充完整。(1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展出现了什么趋势?(1分)【任务二 释读图表信息·寻联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2)表格中“工业产量位次”与“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的反差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右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分析表格和图片反映的信息与两次世界大战有何内在联系。(1分)【任务三 梳理历史事件·育思维】(3)请从“冲突对抗威胁世界和平”和“加强国际合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任选一个观点,并从史实中任选两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6分)答案一、1.A 2.B 3.A 4.B 5.C 6.A 7.C 8.B9.A 点拨:由图中所示可知,一方面是主导大国为了自身利益和国家地位从而引发战争,另一方面是新兴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从而引发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各国为了国家利益引发战争,A正确。文化冲突、宗教矛盾、种族歧视不是主要原因,而且以上因素在题干中也未体现,排除B、C、D。10.C 11.D 12.B 13.B 14.B 15.C二、16.(1)主要后果:欧洲霸权地位衰落;美、俄影响加强。(1分)会议:巴黎和会。(1分)内容: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1分)(2)周年:80周年。(1分)史实:诺曼底登陆(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召开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发表《波茨坦公告》;开罗会议上发表《开罗宣言》等)。(任答一例即可,1分)(3)经济层面:马歇尔计划。(1分)判断:不赞同。理由:冷战的原因是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不应该仅归因于苏联扩张。(2分)(4)加强互信、合作、良性互动;以和平友好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遵守国际公约,做负责任的国家;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符合题意,答出一点即可,1分)17.(1)主题: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1分)趋势:世界多极化。(1分)(2)反映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分)产生的原因:经济大危机。(1分)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为了转移经济大危机,法西斯政权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分)(3)【示例】观点:加强国际合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1分)论述: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2分,九下P68—69)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这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分,九下P79—80)综上所述,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