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2025·汕头模拟]戎、狄等都是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而“布之天下”;晋国与戎、狄作战时,吸取了其擅长的步战,逐步放弃车战。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推动了国家的统一C.推动了政治变革 D.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 (史料实证)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及其对统一的执着,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版图扩大与国家统一,更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下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统治者派兵北击匈奴 B.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南宋与金形成对峙局面3.[2025·大连沙河口一模]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4. (辽宁地方史)(2025·沈阳于洪区二模)辽博“三燕展”展出的北燕宰相冯素弗墓葬出土的圈足提梁铁盖铜锅,既有胡族的提梁盖锅形制,又有由立耳改为附耳并附加螭首纹带的汉族色彩。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外往来频繁 B.北方地区完全汉化C.南北趋向统一 D.出现民族交融的情况5.唐朝将边疆归附的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中,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C.民族交往强调文化认同 D.已经消除民族矛盾6. (新素材·冻果的由来)(2025·大连瓦房店一模)契丹人为使某些瓜果能较长时间保存和易于携带,便根据辽地的自然条件,用不同的方法制成干果、冻果和果脯等。契丹人的食冻果之法,一直被东北地区的汉人所沿用,如冻梨、冻柿子。这反映了( )A.契丹族的农业发展 B.契丹族对汉族的影响C.辽宋民族政权并立 D.契丹族与汉族的贸易7. (小切口·更改地名)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下令更改河北沿边有“戎”“虏”字样的地名,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 )A.消除民族隔阂 B.解决利益分歧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8.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 )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 B.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9.[2025·南通模拟]下表各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期 事件春秋时期 诸侯在争霸过程中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逐渐融合唐朝时期 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金朝时期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颁行女真文字元朝时期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A.民族政权并立与对峙 B.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C.循序渐进的汉化改革 D.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模式10.[2025·深圳模拟]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 )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严密控制 D.册封首领11.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材料反映出( )A.我国古代统一和分裂局面相互交替B.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分裂与统一C.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2.[2025·大连金州区一模]下表整理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某边疆地区实行的措施,该地区是( )朝代 西汉 唐朝 元朝 清朝措施 设置西域都护 设置安西都护府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设置伊犁将军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13. (新考法·思维导图)(2025·营口一模)历史兴趣小组正在开展主题式学习,依据以下资料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B.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C.中央对边疆的治理 D.民族交往交流的途径14.[2025·葫芦岛二模]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时强调,“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我国为加强民族团结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方针15.(跨学科·音乐)歌曲《2035去台湾》被广泛传唱:“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坐上那动车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雄伟的万里长城……”简单亲切的歌词表明了( )A.“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 B.实现祖国统一是民心所愿C.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D.台湾风景优美游客纷至沓来二、非选择题16.[2025·辽阳一模改编]九年级某班布置“中国古代各民族的交往交融”主题展板,并围绕该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1分)中国古代各民族的交往交融秦汉至 隋唐篇辽宋夏金元篇 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摘编自李大龙等主编《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明清篇(1)请按时间顺序,给秦汉至隋唐篇中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事件排序。(写序号即可)(3分)请从中任选一幅图片,说明其能够入选展板的理由。(2分)(2)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统辖西藏的富有智慧的方式是什么?(1分)作为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其统一有何历史意义?(2分)(3)清朝如何在④地区建制?(1分)请举例说明清朝在雍正时期设置了什么职务加强对③地区的管理。(1分)(4)请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对新疆、西藏和台湾的管辖说明了什么。(1分)17.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探寻中华文明基因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9分)【大一统·固疆域】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秦朝、元朝为巩固疆域所采取的一项措施。(2分)【大交融·承制度】材料二 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进步性”。(2分)【大团结·促发展】材料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并派出大批人员帮扶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兴建了大量学校、卫生机构及各种城镇基础设施;创作了大批优秀少数民族电影,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摘编自李晓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事业的成就与经验》(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1分)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2分)(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2分)答案一、1.A2.B 点拨: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所作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正确。“秦汉统治者派兵北击匈奴”体现的是中原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行动,排除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的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非少数民族自身的认同,排除C;“南宋与金形成对峙局面”体现的是政权之间的对立,排除D。3.B 4.D 5.A 6.B 7.C 8.A9.B 点拨:春秋时期诸侯与戎、狄、蛮、夷等融合是民族交往、交融;唐朝封回纥首领是民族交往;金朝颁行女真文字有向汉族学习;元朝时回族开始形成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这些事件均围绕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展开,B正确。10.B 11.C 12.C 13.D 14.C 15.B二、16.(1)排序:图2、图1、图3。(3分)【示例】选取图2: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入选理由:张骞出使西域,成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2分)(2)方式: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1分)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七下P49)(3)建制: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1分)举例:驻藏大臣。(1分)(4)新疆、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1分)17.(1)秦朝推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2分)(2)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3)趋势:迅速上升或快速增长、发展迅速等。(1分)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帮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进行西部大开发;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任答两点即可,2分)(4)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