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三 山河破碎 御侮图强——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它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脱离开原有的轨道,开始丧失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走上任凭洋人欺凌和摆布的半殖民地道路。”材料表述的是( )A.鸦片战争的影响 B.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C.洋务运动的开展 D.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2.[2025·辽宁中考]下列文物共同见证的时代主题是( )A.崇洋逐新 B.实业救国 C.抗击侵略 D.武装反清3.[2025·辽宁中考]他们在“求强”的实践中得出“必先富而后能强”的结论。随后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材料中“他们”的活动(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C.拉开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D.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4.甲午战后,列强的主要侵略方式由“贸易+特权”转变为“投资+特权”。这一转变是因为( )A.“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B.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5.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开始,晚清政府外交时的软弱就已逐渐显现。直至后来《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晚清政府逐步踏入毁灭的深渊中。这一过程,体现了当时我国( )A.拉开近代化序幕 B.国家主权完全丧失C.完成工业化进程 D.民族危机日益严重6. (跨学科·数学)(2025·大连沙河口一模)维恩图是一种关系型图表,可以很好地用其分析历史事件。如下图所示,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A.救亡图存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7.有人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西学东渐——“雾里看花”、中体西用——“移花接木”、从制度到思想——“学习仿效”。这个过程体现了( )A.近代中国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C.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D.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8. (小切口·报刊)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创办报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下图所示报刊( )A.有效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B.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所创办C.是宣传先进思想的载体 D.推动国人文化素质普遍提高9.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开始充分结合,使得革命形势出现了新的气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就成为必然。这说明五四运动( )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 B.使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10.[2025·大连一模]“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材料中“重要的思想”是( )A.革命统一战线思想 B.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进军敌人力量薄弱地区策略11.甲午战后各省举人“公车上书”痛陈利害;五四运动期间疾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也有广大工人;抗战时期,全民族抗战同仇敌忾。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 )A.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革命力量逐渐壮大C.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社会危机日益加重12. (小切口·家书)下表是抗战时期的一些家书,这些家书共同说明抗战胜利离不开( )复旦大学学生韩雅兰 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中共党员王孝慈 我们要为驱逐日寇出中国抗战到底越南华侨符克 在抗敌时期,除起捐助战费外,生活要力求简单……国家亡了我们就做人家的奴隶了A.中国军队英勇战斗 B.全民族的团结抗战C.海外华侨积极参战 D.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3.《解放日报》撰文写道:“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半世纪来,我中国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该报道强调( )A.抗战爆发的背景 B.抗战胜利的过程C.抗战胜利的意义 D.抗战胜利的原因14.下表是近代一些运动中的口号、主张和理论,其内容共同说明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口号 扶清灭洋主张 三民主义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发动革命,实现共和C.革故鼎新,变法救国D.学习西方,挽救危机15. (高阶思维)(2025·成都中考)甲午中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而言,同样是国家贫弱的艰难,同样是朝鲜情势的危急,同样是强敌劲旅的凶残;一个导致了丧权辱国和民族危亡,一个树立了军威国威和民族自信。导致两场战争结局迥异的主要原因是( )A.领导力量的不同 B.军队士气的高低C.对手实力的差异 D.武器装备的悬殊二、非选择题16.[2025·大连中山区一模]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不能忘却的场景】材料一(1)图片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场景?(1分)图片2反映的历史场景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不甘屈服的抗争】材料二 “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谭嗣同材料三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摘自[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2)材料二中称赞左宗棠为“民族第一功臣”与其取得的哪一功绩有关?(1分)材料三中哪一历史事件说明“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1分)它对西方列强造成了什么影响?(1分)【不懈努力的探索】(3)将上面表格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5分)17.历史人物·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救亡图存】材料一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孙中山和李大钊大事记(部分)·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领导广州起义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6年李大钊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开始,商议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2—1924年,受党委托,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重大贡献(1)根据材料一,对比孙中山和李大钊在时代大潮中的救国实践有何不同之处。(4分)【力挽狂澜】材料二 “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邓小平(2)根据材料二,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事例,说明毛主席“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4分)(3)综上所述,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如何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答案一、1.A 2.C 3.A 4.D 5.D 6.A 7.C 8.C 9.A 10.C11.C 12.B 13.C 14.A15.A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统治者决策失误等,而抗美援朝战争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能凝聚全国力量、制定正确战略战术等,因此两场战争结局迥异的主要原因是领导力量的不同,A正确。虽然士气是重要因素,但士气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军队的信念,其根源仍在于领导力量,排除B;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对手(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综合实力远强于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日本,排除C;两场战争中,中方装备都处于劣势,排除D。二、16.(1)场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分)变化: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分)(2)功绩:左宗棠收复新疆。(1分)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1分)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1分,八上P36)(3)①中国近代化探索;(1分)②政治;(1分)③新文化运动;(1分)④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分,八上P47)17.(1)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李大钊主张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4分)(2)秋收起义失败后,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向山区进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长征途中,湘江战役红军损失惨重,毛泽东建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抗战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双方最终签署了“双十协定”,维护了一定时期的和平。(答出两点即可,4分)(3)通过参与纪念活动、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片等方式学习英雄人物的爱国、忠诚、执着、奉献精神;努力学习,为报效国家做准备;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