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辽宁地方史)某班级以“走进辽宁六地,探寻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写了如下感悟。据此可知,他们参观的是(  )
A.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 B.本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C.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D.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下列标语与之相关的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综合艺术。1937年,上海文艺界人士集体创作了大型话剧,剧幕内容如下。据此推断,该话剧描述的历史事件为(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皖南事变
4.[2025·大连一模]2022年11月,美国人埃文·凯尔将一本收录侵华日军罪行照片的相册无偿捐赠给中国,凭借正义之举获得中国政府赠予的国礼瓷。侵华日军罪行照片属于(  )
A.口述史料 B.文字史料 C.历史遗迹 D.图片史料
5.[2025·锦州一模]下面是我国抗日军民在华北破袭铁路次数统计图。该破袭行动的高潮出现在(  )
A.徐州会战 B.百团大战 C.武汉会战 D.平型关大捷
6.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B.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
C.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
7. (高阶思维)扭秧歌是陕北地区民间较为流行的传统活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秧歌运动,制作了《保卫边区》《减租》《兄妹开荒》《生产运动》等新秧歌剧。该运动的开展(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旨在丰富边区军民的文化生活
C.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D.适应了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需要
8.[2025·沈阳皇姑区二模]下面的读书摘要是某同学对学习内容的梳理,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读书摘要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 ◎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  ◎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 ◎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A.全民族抗战 B.民族工业发展
C.近代化探索 D.国共十年对峙
9.[2025·盐城模拟]这次会议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次会议旨在(  )
A.决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为党和人民指明战后的奋斗方向
D.挽救危机,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0. (跨学科·数学)数据分析是历史学习常用的重要方法。小华同学收集了一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  )
A.全民族团结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国人民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各国援助
C.中国抗战是近代以来抗击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D.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二、非选择题
11.某班同学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15分)
【任务一 绘制图示——梳理抗战进程】
(1)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处两个标志性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及作用。(4分)
【任务二 阅读家书——感受民族精神】
致战友: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小兄 张自忠手启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一日 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程雄(新四军战士)
(2)根据两则材料,说说家书中体现的精神内涵。(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在“反扫荡”作战中血洒疆场的最高将领。(1分)
【任务三 论证观点——明晰中流砥柱】
(3)请以“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观点,从以下史实中任选两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6分)
12.回望中国近代百年史,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初次携手】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材料一 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摘自孙中山《国事遗嘱》
(1)材料一中“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哪一革命任务没有完成。(2分)为了完成尚未成功的革命,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2分)
【兄弟阋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材料二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急”。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摘编自步平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2分)
【同仇敌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3分)
【内战烽火】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概括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兵力发生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与右图之间的联系。(2分)
(5)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回顾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有何现实意义?(2分)
答案
一、1.D 2.D 3.C 4.D 5.B 6.C
7.D 点拨:新秧歌运动创作的《保卫边区》《兄妹开荒》《生产运动》等新秧歌剧,宣传了抗日、生产、减租减息等理念,动员了群众,有利于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建设,适应了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需要,D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而新秧歌运动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开展的,时间上不匹配,且新秧歌运动的主要作用并非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A;新秧歌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边区军民文化生活,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的是土地改革,并非新秧歌运动,排除C。
8.A 9.C 10.D
二、11.(1)事件:①九一八事变(1分) ②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1分)关系及作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同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有力保障。)(4分)
(2)精神内涵:为民族利益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不屈不挠、英勇抗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2分)最高将领:左权。(1分)
(3)【示例】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1分)
论证: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2分,八上P102—103)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2分,八上P104—105)(选取符合题意的其他示例亦可)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1分)
评分标准:
等级 要求 分数
1 观点、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2 观点、结论明确,两个史实,表述清晰,论述不够充分 5
3 观点、结论明确,一个史实,表述清晰,论述不够充分 4
4 观点、结论明确,两个史实,表述清晰,无论述 3
5 观点、结论明确,一个史实,表述清晰,无论述 2
6 观点、结论明确,无史实、无论述 1
7 观点、结论错误,无史实、无论述 0
12.(1)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2分)
军事行动:北伐战争。(2分)
(2)西安事变。(2分)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协同作战;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等。(任答三点即可,3分)
(4)变化:共产党军队的人数迅速增长,国民党军队的人数急剧下降;到1949年1月,共产党军队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国民党。(2分)联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2分,八上 P117)
(5)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力合作,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