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评价某场运动:“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场运动是( )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 (五育·德育)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复新疆”,再到邓世昌的“誓与军舰共存亡”。这些铮铮誓言和壮举展现的时代主题是( ) A.舍生忘死,艰苦创业 B.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C.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D.百年屈辱,英勇抗争 3. (高阶思维)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多。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中日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实业救国没有取得成就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4.[2025·重庆中考]《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 A.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 C.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 5.[2025·大连高新园区一模]一名英国上校于1900年在日记中写道:“他们缺少训练,却用勇猛来补足。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敢,使我们相信,中国人很少怯懦,更多的是爱国和信念。”该日记描述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 B.太平军重创洋枪队 C.致远舰官兵撞向敌舰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6. (跨学科·物理)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观察下面的示意图,造成右图结果的外力可能是( ) A.鸦片战争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丑条约》的签订 7.[2025·盐城模拟]下面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革命必先反满反清,其清廷已蜕变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护狗而不打狗乎。 A.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B.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 C.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 D.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二、非选择题 8.面对苦难的中国,先贤们不懈斗争,进行了近代化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器物之路】 材料一 年份 事件 1865年 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6年 福州船政局附设海军军官学校 1872年 创办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1875年 派福建船厂学生出国学习,1875—1896年共派四批海军学员赴欧洲学习 1888年 北洋舰队正式成立 (1)材料一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1分)概括表中的强国举措。(写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传播思想】 材料二 (2)写出材料二中图1刊物的作用。(2分)图2杂志是由谁创办的?(1分) 【近代探索】 材料三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了样……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民族复兴。(2分) 答案 一、1.B 2.D 3.D 点拨:根据题干中“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多。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中日战争前增加5至8倍”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D正确。 4.B 5.D 6.D 7.D 二、8.(1)人物:李鸿章。(1分)强国举措: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筹划海防建设;创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近代人才。(任答两点即可,2分) (2)作用: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2分)人物:陈独秀。(1分) (3)从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3分) (4)不断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思想解放;培养人才,注重教育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