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一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A.真理标准问题 B.姓“资”姓“社”C.党的工作中心 D.平反冤假错案2.创新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一条红线。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成就。其中,1978年对应的历史元素应是( )A.土地改革 B.公私合营 C.改革开放 D.科学发展观3.学会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小说《平凡的世界》 B.“包干到户”契约原件C.纪录片《小岗纪事》 D.电影《十八个手印》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国有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提高售价来增加利润,这些利润可以用来支付奖金、解决住房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人福利。这是缘于( )A.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农村生产力显著提高5. (高阶思维)(2025·湛江模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同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说明( )A.特区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示范B.改革开放呈现“点线面体”的格局C.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建立6.以下三幅图片能够反映出我国( )A.农村经济改革逐步推开 B.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 D.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7. (跨学科·数学)观察下面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部分),对图中1957年、1984年、1993年三个“高点”出现的共同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C.政策变革或调整的推动 D.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8. (唯物史观)1989—1991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幅不超过10%,而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4.2%。此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之一。这可说明( )A.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B.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 (时空观念)下面年代尺所示会议的主要内容呈现了( )A.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C.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就D.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10.某公众号向小明同学推送的文章包含以下关键词: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该文章便于他学习(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作出调整。下列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内容的是(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12. (新考法·时代热词)热词,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以下选项可以入选2012—2025年热词的是( )A.联产承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三个代表” “一国两制”C.乡镇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 D.“两个一百年” 中国式现代化二、非选择题1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坚持党的领导】材料一 党百年奋斗的四个历史时期和伟大飞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实现第一次和第二次“伟大飞跃”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列举③时期形成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2分)【坚持人民至上】材料二(2)请将以上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填序号)(3分)任选其中一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2分)【坚持中国道路】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摘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材料四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摘自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3)材料三中“走相反的道路”和材料四中“走自己的道路”分别是指什么道路?(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14.某班开展了以“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为主题的探究性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3分)【任务一 见证·国家发展】材料一 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可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 ——摘自林韦《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材料二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摘自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1)写出材料中“这个可珍贵的时刻”的时间。(1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的诞生”的世界意义。(1分)材料二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任务二 探索·特色道路】年份 重要讲话1978年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1982年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2)上表展示的是哪一领导人的重要讲话?(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地位。(2分)【任务三 论证·改革伟力】(3)请以“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为观点,从以下史实中任选两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6分)答案一、1.A 2.C 3.B 4.C 5.C 6.B 7.C 8.B 9.D 10.D11.A 12.D二、13.(1)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1分)第二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分)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任答两点即可,2分)(2)排序:图2、图1、图3。(3分)影响:【示例1】选择图1。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示例2】选择图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示例3】选择图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任选一例作答,2分)(3)“走相反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分)“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4)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矢志不渝地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依据国情确立正确的方针;确立正确的领导核心;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言之有理即可,2分)14.(1)时间:1949年10月1日。(1分)世界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1分,八下P5)变化: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2)领导人:邓小平。(1分)地位: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分,八下P47)(3)【示例】观点: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1分)论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分,八下P42—43)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分,八下P40—41)综上所述,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1分)评分标准:等级 要求 分数1 观点、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2 观点、结论明确,两个史实,表述清晰,论述不够充分 53 观点、结论明确,一个史实,表述清晰,论述不够充分 44 观点、结论明确,两个史实,表述清晰,无论述 35 观点、结论明确,一个史实,表述清晰,无论述 26 观点、结论明确,无史实、无论述 17 观点、结论错误,无史实、无论述 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