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六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 (时空观念)下面时间轴反映的是( )A.中国国防力量的增强 B.航天科技发展的影响C.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 D.导弹部队发展的进程2.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人民海军航母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新时代的人民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这反映了我国( )A.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C.重视提升国际地位 D.大力发展航天技术3.1964年,毛泽东在会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说:“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第一,反对大国欺侮我们……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这体现了新中国奉行( )A.多边主义 B.全方位外交C.不结盟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 (高阶思维)(2025·广东模拟)20世纪60年代,我国涌现出《椰林怒火》《赤道战鼓》等表现国际主义、亚非团结的大型戏剧,向大众展示了亚非各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不屈精神。这些戏剧( )A.开创了对外开放格局 B.促进了中美关系C.契合了“万隆精神” D.恢复了中日邦交5.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下列史实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万隆会议成功召开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下列用于研究“尼克松访华”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A.书籍《跨越太平洋的握手》B.中美《联合公报》底稿C.《尼克松回忆录》D.学术论文《采访尼克松访华杂忆》7.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为缓解两国关系开启了大门;中美间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下列与材料主题相一致的是( )A.“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B.“锻炼身体,保家卫国”C.“体育是外交先行官”D.“新北京,新奥运”8. (新考向·历史联系)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有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掀起了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D.标志着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9. (新考法·思维导图)下面示意图旨在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 )A.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C.推进全方位外交 D.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10.(小切口·护照版本)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国境时,由本国制发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下面的表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护照版本的变迁,这说明了( )新中国成立后各版护照简介表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A.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B.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11. (五育·德育)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这体现了他们( )A.爱民亲民、迎难而上的精神 B.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C.廉洁奉公、对党忠诚的精神 D.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1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实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两弹一星”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2023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稳居世界第一13.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材料反映出( )A.改革开放推动科技进步 B.科技是一把双刃剑C.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 D.中国智慧惠及世界14.某同学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C.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迁15.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这反映出我国人民( )A.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基础设施日趋完善C.居住环境全面改善 D.出行方式日趋多元二、非选择题16. 某校同学以“‘大国重器’挺起民族脊梁”为主题设计项目化学习成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11分)板块一 “两弹一星”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自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板块二 ☆板块三 逐梦苍穹(1)根据板块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六十年代”我国研制成功的“大国重器”。(答出两例即可)(2分)简述这些“大国重器”研制成功的意义。(2分)(2)请为板块二☆处归纳一个主题。(2分)图1和图2展示的成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2分)(3)板块三中两幅图片体现了我国科技哪一领域的非凡成就?(1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重大创新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有哪些。(2分)17.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外在表现,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弱国无外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民族之殇】材料一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1)材料一中的“国耻”是指哪一场战争?(1分)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外交华章】材料二 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1分)并运用20世纪50年代的相关外交史实予以说明。(2分)【大国担当】材料三 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就是最好的证明。——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及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原因。(3分)答案一、1.A 2.A 3.D4.C 点拨: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倡导亚非国家之间团结合作,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这些戏剧所展现的亚非团结、反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精神,与“万隆精神”相契合,C正确。开创对外开放格局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排除A;题干与中美关系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是在197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5.D 6.B 7.C 8.A 9.C10.A 点拨:根据材料中“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根据材料中“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0年代的外交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说明了随着外交政策发展,我国外交关系不断调整变化,A正确。11.B 12.C 13.D 14.D 15.A 二、16.(1)大国重器: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分)意义: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答出两点即可,2分,八下P91)(2)主题:钢铁长城。(意思相近即可,2分)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2分)(3)领域:航天领域。(1分)原因:坚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等。(任答两点即可,2分)17.(1)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分)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2)鲜明底色: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1分)说明: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分)(3)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分)原因: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