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博雅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博雅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博雅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茂名期中)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A.1mm B.1cm C.1dm D.1m
2.(2024八上·茂名期中)下列是某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A.0.7m=0.7×100=70cm B.5.3m=5.3×100cm=530cm
C.30min=30min×60=1800s D.2h=2×60=120min
3.(2024八上·茂名期中)张某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108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4.(2024八上·茂名期中)下面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关于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笛的音调最高,音叉的音调最低
B.三种乐器的音色相同
C.三种乐器的响度相同
D.长笛和钢琴的音色相同
5.(2024八上·茂名期中)当轿车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物,倒车雷达就会发出警报,方便司机判断车尾与后部障碍物间的距离。在倒车雷达工作的过程中,会应用到下列物理知识中的哪几项(  )
①声的反射②超声波③声波可以传递信息④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A.只有③ B.只有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②④
6.(2024八上·茂名期中)下列光现象中,与其它三个现象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 B.
C. D.
7.(2024八上·茂名期中)光从空气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则(  )
A.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B.入射角等于折射角
C.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D.折射角小于反射角
8.(2024八上·茂名期中)一场大雨过后,湖面光可鉴人,这是因为光在平静的水面处发生了   。老师写在黑板中间的字,坐在教室每个位置的同学都可以看得见,这是由于光的   的缘故;但是对于黑板右边的字,坐在教室前排左边的同学总感觉黑板“反光”而看不清,这又是由于   的缘故。(以上三空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9.(2024八上·茂名期中)蝴蝶每秒振动翅膀五六次,它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   ;海豚能发出的频率高于20000Hz,属于   。(以上两空选填“次声”或“超声”)对于这两种声音人耳都   (选填“听得见”或“听不见”)。
10.(2024八上·茂名期中)如图光在空气和水的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光路图,,图中的入射光线是   ;反射角大小是   ;法线是   (选填“PQ”或“RS”)中。
11.(2024八上·茂名期中)茂名市在2024年9月18号上午10时30分拉响防空警报,通过声音提醒每一位中国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警报声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大。警报声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12.(2024八上·茂名期中)从岸上看清澈池塘的深度比实际的要    (选填“深”或“浅”),这是由于光从    斜射向    时发生折射造成的,所以我们不能贸然独自下水,以免发生溺水事故。(后两空选填“水中”或“空气中”)
13.(2024八上·茂名期中)雨过天晴时,在天空中会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照射到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上发生了光的   现象;手机屏幕显示的艳丽画面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合成的。小孔成像形成的像是倒立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
14.(2024八上·茂名期中)身高1.68米的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3米处,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   米,镜中的像高是   米,当人逐渐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镜中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2024八上·茂名期中)(1)如下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OB为反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AO和折射光线OC大致的方向。
(2)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3)如图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请在乙图画出能反映此过程的光路图。
16.(2024八上·茂名期中)2020年11月,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中,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50s时悬停(停在此处不动),潜水器在悬停处向海底发射声波,12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
(1)该声波信号是   (“超声波”或“次声波”)。
(2)求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
17.(2024八上·茂名期中)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丙中秒表测量的时间是   s。图丁中液体的体积为   。
18.(2024八上·茂名期中)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使用的物理方法是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19.(2024八上·茂名期中)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① 30° 30°
② 45° 45°
③ 60° 60°
(1)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硬纸板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   (选填“光滑”或“粗糙”)。
(2)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   (选填“不同”或“同一”)平面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
(3)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由表可知:反射角   入射角(选填“>”“=”或“<”);多次测量是为了   (填选项)。
A.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4)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5)如图乙所示,他将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光屏上的光斑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20.(2024八上·茂名期中)小丽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甲所示:
(1)该实验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平面镜   (选填“好”或“差”)一些。
(2)将玻璃板前的蜡烛A点燃,将另一支形状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人眼应在蜡烛   (选填“A”或“B”)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   关系。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确定每次像的位置,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   。
(4)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原来蜡烛B的位置,   (选填“不透过”或“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5)小明同学自行准备一套器材来模仿小丽同学的实验,发现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的位置都不能和蜡烛A的像重合,你觉得原因是:   。
21.(2024八上·茂名期中)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起,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问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直至将鞋盒除底面外的五个面全部覆盖,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直至将鞋盒除底面外的五个面全部覆盖,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尚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   越远,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   (选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选填“海绵”或“报纸”)隔声性能好一点;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隔音的本质是在   控制和减少噪声;
(4)本实验将“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用来反映出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主要运用了   法。
22.(2024八上·茂名期中)请按要求回答:
(1)如图,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   的关系;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假设宇航员在月球上做此实验,则音叉边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弹起?
(2)如图,小明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也发声,乒乓球弹起,该实验现象能说明   ;假设宇航员在月球上做此实验,则左边音叉边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弹起?
(3)如图,小明在“探究弦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三条琴弦是同种材料、相同松紧、不同粗细,琴弦的直径关系。若选择a和c琴弦,探究的是   关系。若选择a和b琴弦,探究的是   关系。
23.(2024八上·茂名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中的光现象
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HUD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情况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车外的景象与车辆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同时驾驶员不必在观察远方的道路和近处的仪表之间调节眼睛,可避免眼睛疲劳,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1)挡风玻璃所成的仪表盘的像是光的   形成的,该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   ;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靠近”)挡风玻璃。如果成像不清晰,可以   (选填“增强”或“减弱”)显示器亮度,改善成像效果。
(4)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   (选填“厚度”、“透明度”);夜晚行车时为了避免重影,车内   开灯。(选填“应该”或“不应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记录结果可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9和3所对应的毫米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即1mm.故选A.
【分析】用刻度尺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的数据上分析,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2.【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由题可知,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应为: 0.7m=0.7×1m= 0.7×100 cm=70cm ,故A不正确;
B、题中换算进率及过程正确,故B正确;
C、“30min×60”得到的单位不是s,得到的单位错误,故C不正确;
D、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应为 2h=2×1h=2×60 min =120min ,故D不正确。
故选:B。
【分析】正确的单位换算过程应为:数字乘以原单位和要转换的单位的进率,换算过程需要有单位。
3.【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是声带振动产生声音,A符合题意;
B.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B不符合题意;
C. 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C不符合题意;
D.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振幅很大,响度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4.【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三幅波形图中相同时间振动次数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故音叉、钢琴、长笛三者的音调相同;
BD、三幅波形图中波形不同,故音色不同,故BD错误;
C、三幅波形图中波形的偏离平衡位置相同,即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1)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生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3)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声音的波形图中,相同时间,振动次数决定音调;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即振幅决定响度;波形决定音色。
5.【答案】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借助超声波在车辆和障碍物之间的反射判断障碍物的距离,因此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的知识分析判断。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ABCD、由A图可知,从侧面看,筷子好像“折断”了,这是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B图中是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的反射,有扩大视野的作用,故是光的反射现象;
C图中,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的像是平面镜成像,故是光的反射现象;
D图中,自行车的后尾灯是通过光的反射将后车的光反射回去,是光的反射现象。
综上所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叫做折射现象,如:筷子放到水中,好似折断、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2)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7.【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ABCD、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一部分光会发生反射,由反射规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由折射规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角小于反射角。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规律: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或玻璃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8.【答案】镜面反射;漫反射;镜面反射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1)湖面光可鉴人,说明湖面被照射的很亮,这是因为在平静的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2)黑板上的字教室里的每个同学都能看见,是因为在黑板的字迹表面把光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故该现象是发生了漫反射。
(3)坐在左边的同学看不清黑板是因为在黑板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光集中反射到左边同学的眼睛,而字迹表面是漫反射,故黑板表面亮度过强,导致看不清黑板上字迹。
故答案为:镜面反射;漫反射;镜面反射。
【分析】(1)平行光线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上经过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的射出,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平行光射向物体的粗糙表面,经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9.【答案】次声;超声;听不见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蝴蝶的翅膀每秒钟振动五、六次,它所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
(2)海豚能能发出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3)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故答案为:次声;超声;听不见。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在20~20000Hz之间,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10.【答案】AO;30°;PQ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题可知,该光路是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光路图,由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图可知,∠AOP=∠COP,AO和CO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或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故RS为反射面,则PQ为法线,OB为折射光线;由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故AO为入射光线,BO为折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
(2)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因为∠AOS=60°,所以∠AOP=90°-60°=30°,即入射角等于3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为∠COP=30°。
(3)法线为PQ。
故答案为:AO;30°;PQ。
【分析】(1)分析图中各个角度的关系,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初步判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可确定折射光线,再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可确定入射光线;
(2)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分析判断;
(3)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
11.【答案】信息;响度;0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防空警报,通过声音提醒每一位中国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有关,故警报声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大。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警报声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故答案为:信息;响度;0。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真空不能传声。
12.【答案】浅;水中;空气中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我们站在岸上看到池塘,池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所以看到池塘的深度比实际的要浅。
【分析】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变浅,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的原因。
13.【答案】色散;绿;实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1) 雨过天晴时,太阳光照射到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这是光的 色散 现象。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手机屏幕显示的艳丽画面正是由这三种色光合成的;
(3)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可以用光屏承接,因此是 实像。
故答案为:色散;绿;实像。
【分析】(1)太阳光是白色光,属于复色光,光的色散现象指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的现象;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由这三种或其中两种按比例混合可以得到任意色光;
(3)实像指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且能被光屏承接的像。
14.【答案】6;1.68;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1) 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人站在镜前 3 m处,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 3 m,因此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3m + 3m= 6m。
(2)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人的身高为 1.68 m,因此镜中的像高也是 1.68 m。
(3) 像的大小只与物体本身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当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大小 不变。
故答案为:6;1.68;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据此分析判断
15.【答案】(1)
(2)
(3)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1)先过折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方向指向入射点,然后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过入射点O作界面的垂线法线,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也为60°,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如图所示:
(3)先作出牙齿A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即像的位置,连接像A'和眼睛B与平面镜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连接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1)当光线由空气射向水面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法线居中。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3)平面镜成的虚像是 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牙齿通过平面镜形成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垂直平面镜,据此先确定像的位置,连接像与人的眼睛确定入射点,可得反射光线,进一步得出入射光线即可完成光路。
(1)过O点作界面的垂线即为法线,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AO,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OC,如图所示:
(2)由入射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为30°可知入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大小为60°,先过入射点O作界面的垂线法线,在取反射角等于60°,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3)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光由牙进入医生的眼睛。先作出牙齿关于镜面的对称点,在连接对称点与牙医的眼睛交镜面与一点,即为入射点,在作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6.【答案】(1)超声波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由于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 故用于海底探测的声呐装置发射的是超声波。
故答案为:超声波。
【分析】 (1)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适合用于水下探测。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此路程为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的2倍。
(1)用于海底探测的声呐装置发射的是超声波。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
17.【答案】4.6;4.60;338.5;50
【知识点】量筒的使用;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第1空,由图可知,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甲图中铅笔的左端与2.0cm对齐,右侧对齐的刻度在 6 cm 与7 cm之间,估读为6.6cm,所以甲图中铅笔的长度为;
第2空,乙图中铅笔的左侧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6.60cm刻度线对齐,故乙图中铅笔的长度是
6.60cm-2.00cm=4.60cm;
(2) 图丙中停表中间小表盘代表分钟,周围大表盘代表秒。
图中小表盘,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大于5min30s;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8.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8.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8.5s=338.5s。
(4) 图丁为量筒,分度值为 5mL,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与50 mL刻度线对齐, 则液体的体积为50 mL,即50。
故答案为:4.6;4.60;338.5;50。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与零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最近刻线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2)机械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机械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量程是量筒的最大刻度值。数一数从60mL到70mL一共有多少小格,就可以计算出量筒的分度值;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和液面的凹面底部相平,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18.【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法;空气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 当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音叉的振动会传递给泡沫塑料球,使球被明显弹起。通过泡沫塑料球的 “弹起”,间接证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 音叉的振动属于微小振动,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或测量。实验中,通过 “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这一明显、易观察的现象,将音叉 “微小的振动” 转换为可直接感知的现象,从而研究音叉的振动规律。这种将 “不易观察的物理量 现象转换为 “易观察的物理量的现象” 的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3) 敲击右边的音叉,右边音叉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这一介质传播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使左边音叉也随之振动,进而将泡沫塑料球弹起。所以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传声。
传声。
故答案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法;空气能传声。
【分析】(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将 “不易观察的物理量 现象转换为 “易观察的物理量的现象” 的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9.【答案】(1)垂直;粗糙
(2)同一
(3)=;A
(4)可逆
(5)下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1)第1空,平面镜水平放置,为了使光路在纸板上呈现,白色硬纸板应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第2空,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粗糙,利用漫反射,易于在白纸板上观察光路。
(2)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
(3)第1空,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三次实验,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故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第2空,本实验多次测量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故A符合题意。
(4)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即光能沿入射方向反射回去,这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向的。
(5)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与平面镜的夹角,即入射角增大,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远离法线,故反射光线与光屏的光斑下移。
故答案为:(1)垂直;粗糙;(2)同一;(3)=;A;(4)可逆;(5)下。【分析】(1)利用光在白纸板上发生漫反射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据此分析判断;
(3)由实验数据分析判断;为了得出普遍性结论,需要改变入射角多次测量;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由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偏转方向是相反的,据此分析判断。
(1)[1][2]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故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粗糙,使光发生漫反射,人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
(2)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
(3)[1]由表中数据可知
30°=30°
45°=45°
60°=60°
故反射角=入射角。
[2]根据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偶然性,多次测量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故选A。
(4)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即光能沿入射方向反射回去,这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向的。
(5)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与平面镜的夹角,即入射角增大,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远离法线,故反射光线与光屏的光斑下移。
20.【答案】(1)像的位置;差
(2)A;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不透过;虚
(5)玻璃板没有竖直架在白纸上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1)第1空,该实验中用玻璃板即可以成像,还可以透过玻璃板观察另一侧的蜡烛B,故该实验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第2空, 但玻璃板会反射部分光、透射部分光,反射光强度弱于平面镜,因此成像清晰度比平面镜差。
(2) 观察时人眼应在蜡烛 A 一侧,才能同时看到 A 的像和蜡烛 B;蜡烛 B 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第1空, 观察时人眼应在蜡烛 A 一侧,才能同时看到 A 的像和蜡烛 B;
第2空,蜡烛 B 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 连接物和像点后,可观察到对应点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因此结论应完整表述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
第1空,第2空, 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观察光屏时需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光屏上无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5) 若玻璃板不垂直桌面,蜡烛 A 的像会偏高或偏低,导致蜡烛 B 无法与像重合。
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差;(2)A;像与物的大小;(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不透过;虚;(5)玻璃板没有竖直架在白纸上。
【分析】(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光射到玻璃板上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所以得到的像的清晰度比平面镜中的像要差一些;
(2)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只能在玻璃前和物体同一侧观察;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3)由实验数据分析判断;
(4)实像可以被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5)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1)玻璃板可以成像,也可以透光,该实验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1]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成的是虚像,则将玻璃板前的蜡烛A点燃,将另一支形状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人眼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用与成像蜡烛等大的蜡烛与像做比较,得出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由图乙中的实验数据得,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1][2]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原来蜡烛B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5)玻璃板没有竖直架在白纸上。在实验中,为了确保蜡烛A的像与蜡烛B完全重合,玻璃板必须与水平面垂直。如果不垂直,像的位置会偏移,导致蜡烛B无法与像重合。(其他描述意思相近即可)
21.【答案】(1)声源;响度;小
(2)好;海绵
(3)响度;传播过程中
(4)转换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第1空,第2空,第3空,我们听到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故小华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的原理。
(2)第1空,该实验利用了隔音性能好坏根据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来判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隔音性能由差到强的顺序是塑料袋<平装书<报纸<衣服<袜子,这些物体随着表面粗糙程度变大隔音性能变强,故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的隔音性能好。
第2空,由以上结论可知,海绵比报纸粗糙,故海绵的隔音性能好一点。
(3)“隔音”是为了使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小,故是改变声音的响度,其本质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4)用“听不到滴答声的实际距离”来反映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故答案为:(1)声源;响度;小;(2)好;海绵;(3)响度;传播过程中;(4)转换法。
【分析】(1) 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3)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据此分析判断;
(4) 转换法是将不容易测量或者观察的现象转换成容易测量或者观察的方法。
(1)[1][2][3]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2)[1][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如果再给一块海绵材料,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海绵隔声性能好一点,因为海绵材料比报纸更粗糙。
(3)[1][2]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可以让声音小一些,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用“听不到滴答声的实际距离”来反映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22.【答案】(1)振幅;放大音叉的振动;会
(2)空气能传播声音;不会
(3)音调和琴弦长度;音调和琴弦粗细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第1空,使用该实验装置,可以通过改变敲击音叉力度的大小,使音叉振动幅度发生变化,从而通过观察小球振动的幅度和听音叉发声响度的大小,还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
第2空,本实验中把音叉振幅的大小转换为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分析判断,故该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
第3空,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由于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与音叉直接接触,故音叉边的乒乓球会弹起。
(2)第1空,小明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导致左边音叉振动发声,实验表面这种声波是通过空气传播出去的,说明了空气能传声。
第2空,月球表面是真空,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声音不会传到左边音叉,则左边音叉边乒乓球不会弹起。
(3)第1空,由题可知,a和c琴弦,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只有长度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和琴弦长度的关系。
第2空,a和b琴弦,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只有粗细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和琴弦粗细的关系。
故答案为:(1)振幅;放大音叉的振动;会;(2)空气能传播声音;不会;(3)音调和琴弦长度;音调和琴弦粗细。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1)[1][2]利用该实验装置,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振动的幅度和听音叉发声响度的大小,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判断音叉振幅的大小,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
[3]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由于乒乓球与音叉直接接触,则音叉边的乒乓球会弹起。
(2)[1]小明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声波通过空气从右边音叉传到左边音叉,导致左边音叉也发声,乒乓球弹起,说明了空气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声音不会传到左边音叉,则左边音叉边乒乓球不会弹起。
(3)[1]选择a和c琴弦,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长度不同,则探究的是音调和琴弦长度的关系。
[2]选择a和b琴弦,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粗细不同,则探究的是音调和琴弦粗细的关系。
23.【答案】(1)反射;虚
(2)45°
(3)远离;增强
(4)厚度;不应该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1)第1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其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第2空,仪表盘成的像是由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虚像;
(2)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
(3)第1空,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远离挡风玻璃;
第2空,为了使像更加清晰,应增强显示器亮度,改善成像效果;
(4)第1空,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玻璃板前后两面成的像没有重叠在一起。
第2空,夜间驾驶室外的光线是比较暗的,若打开驾驶室内的灯,室内物体的光线是比较强的,就可以通过前挡风玻璃在车前形成一个虚像(平面镜成像),干扰司机的视线,不安全。
故答案为:(1)反射;虚;(2)45°;(3)远离;增强;(4)厚度;不应该。
【分析】(1)光射向挡风玻璃时发生发射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成的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平面镜成像时,成像物体越亮,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
(4)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成像,据此分析;在夜晚行车的时候,车内应该不开灯,这样可以使得车内的司机和物体反射的光线尽量少,避免产生重影,干扰视线。
(1)[1][2]挡风玻璃所成的仪表盘的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该像是虚像。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得,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
(3)[1]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不便于观察,由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得,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远离挡风玻璃。
[2]如果成像不清晰,可以增强显示器亮度,改善成像效果。
(4)[1]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玻璃板前后两面成的像没有重叠在一起。
[2] 在夜晚行车的时候,车内应该不开灯,这样可以使得车内的司机和物体反射的光线尽量少,避免产生重影,干扰视线。
1 / 1广东省茂名市博雅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茂名期中)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A.1mm B.1cm C.1dm D.1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解:由记录结果可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9和3所对应的毫米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即1mm.故选A.
【分析】用刻度尺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的数据上分析,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2.(2024八上·茂名期中)下列是某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A.0.7m=0.7×100=70cm B.5.3m=5.3×100cm=530cm
C.30min=30min×60=1800s D.2h=2×60=120min
【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由题可知,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应为: 0.7m=0.7×1m= 0.7×100 cm=70cm ,故A不正确;
B、题中换算进率及过程正确,故B正确;
C、“30min×60”得到的单位不是s,得到的单位错误,故C不正确;
D、中间换算过程缺少单位,应为 2h=2×1h=2×60 min =120min ,故D不正确。
故选:B。
【分析】正确的单位换算过程应为:数字乘以原单位和要转换的单位的进率,换算过程需要有单位。
3.(2024八上·茂名期中)张某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108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是声带振动产生声音,A符合题意;
B.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B不符合题意;
C. 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C不符合题意;
D.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振幅很大,响度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4.(2024八上·茂名期中)下面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关于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笛的音调最高,音叉的音调最低
B.三种乐器的音色相同
C.三种乐器的响度相同
D.长笛和钢琴的音色相同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三幅波形图中相同时间振动次数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故音叉、钢琴、长笛三者的音调相同;
BD、三幅波形图中波形不同,故音色不同,故BD错误;
C、三幅波形图中波形的偏离平衡位置相同,即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1)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生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3)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声音的波形图中,相同时间,振动次数决定音调;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即振幅决定响度;波形决定音色。
5.(2024八上·茂名期中)当轿车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物,倒车雷达就会发出警报,方便司机判断车尾与后部障碍物间的距离。在倒车雷达工作的过程中,会应用到下列物理知识中的哪几项(  )
①声的反射②超声波③声波可以传递信息④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A.只有③ B.只有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借助超声波在车辆和障碍物之间的反射判断障碍物的距离,因此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的知识分析判断。
6.(2024八上·茂名期中)下列光现象中,与其它三个现象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ABCD、由A图可知,从侧面看,筷子好像“折断”了,这是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B图中是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的反射,有扩大视野的作用,故是光的反射现象;
C图中,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的像是平面镜成像,故是光的反射现象;
D图中,自行车的后尾灯是通过光的反射将后车的光反射回去,是光的反射现象。
综上所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叫做折射现象,如:筷子放到水中,好似折断、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2)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7.(2024八上·茂名期中)光从空气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则(  )
A.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B.入射角等于折射角
C.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D.折射角小于反射角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ABCD、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一部分光会发生反射,由反射规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由折射规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角小于反射角。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规律: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或玻璃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8.(2024八上·茂名期中)一场大雨过后,湖面光可鉴人,这是因为光在平静的水面处发生了   。老师写在黑板中间的字,坐在教室每个位置的同学都可以看得见,这是由于光的   的缘故;但是对于黑板右边的字,坐在教室前排左边的同学总感觉黑板“反光”而看不清,这又是由于   的缘故。(以上三空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答案】镜面反射;漫反射;镜面反射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1)湖面光可鉴人,说明湖面被照射的很亮,这是因为在平静的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2)黑板上的字教室里的每个同学都能看见,是因为在黑板的字迹表面把光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故该现象是发生了漫反射。
(3)坐在左边的同学看不清黑板是因为在黑板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光集中反射到左边同学的眼睛,而字迹表面是漫反射,故黑板表面亮度过强,导致看不清黑板上字迹。
故答案为:镜面反射;漫反射;镜面反射。
【分析】(1)平行光线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上经过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的射出,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平行光射向物体的粗糙表面,经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9.(2024八上·茂名期中)蝴蝶每秒振动翅膀五六次,它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   ;海豚能发出的频率高于20000Hz,属于   。(以上两空选填“次声”或“超声”)对于这两种声音人耳都   (选填“听得见”或“听不见”)。
【答案】次声;超声;听不见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蝴蝶的翅膀每秒钟振动五、六次,它所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
(2)海豚能能发出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3)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都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故答案为:次声;超声;听不见。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在20~20000Hz之间,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10.(2024八上·茂名期中)如图光在空气和水的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光路图,,图中的入射光线是   ;反射角大小是   ;法线是   (选填“PQ”或“RS”)中。
【答案】AO;30°;PQ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题可知,该光路是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光路图,由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图可知,∠AOP=∠COP,AO和CO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或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故RS为反射面,则PQ为法线,OB为折射光线;由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故AO为入射光线,BO为折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
(2)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因为∠AOS=60°,所以∠AOP=90°-60°=30°,即入射角等于3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为∠COP=30°。
(3)法线为PQ。
故答案为:AO;30°;PQ。
【分析】(1)分析图中各个角度的关系,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初步判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可确定折射光线,再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可确定入射光线;
(2)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分析判断;
(3)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
11.(2024八上·茂名期中)茂名市在2024年9月18号上午10时30分拉响防空警报,通过声音提醒每一位中国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警报声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大。警报声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答案】信息;响度;0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防空警报,通过声音提醒每一位中国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有关,故警报声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大。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警报声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故答案为:信息;响度;0。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真空不能传声。
12.(2024八上·茂名期中)从岸上看清澈池塘的深度比实际的要    (选填“深”或“浅”),这是由于光从    斜射向    时发生折射造成的,所以我们不能贸然独自下水,以免发生溺水事故。(后两空选填“水中”或“空气中”)
【答案】浅;水中;空气中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我们站在岸上看到池塘,池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所以看到池塘的深度比实际的要浅。
【分析】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变浅,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的原因。
13.(2024八上·茂名期中)雨过天晴时,在天空中会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照射到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上发生了光的   现象;手机屏幕显示的艳丽画面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合成的。小孔成像形成的像是倒立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
【答案】色散;绿;实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1) 雨过天晴时,太阳光照射到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这是光的 色散 现象。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手机屏幕显示的艳丽画面正是由这三种色光合成的;
(3)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可以用光屏承接,因此是 实像。
故答案为:色散;绿;实像。
【分析】(1)太阳光是白色光,属于复色光,光的色散现象指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的现象;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由这三种或其中两种按比例混合可以得到任意色光;
(3)实像指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且能被光屏承接的像。
14.(2024八上·茂名期中)身高1.68米的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3米处,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   米,镜中的像高是   米,当人逐渐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镜中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6;1.68;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1) 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人站在镜前 3 m处,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 3 m,因此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3m + 3m= 6m。
(2)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人的身高为 1.68 m,因此镜中的像高也是 1.68 m。
(3) 像的大小只与物体本身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当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大小 不变。
故答案为:6;1.68;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据此分析判断
15.(2024八上·茂名期中)(1)如下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OB为反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AO和折射光线OC大致的方向。
(2)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3)如图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请在乙图画出能反映此过程的光路图。
【答案】(1)
(2)
(3)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1)先过折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方向指向入射点,然后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过入射点O作界面的垂线法线,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也为60°,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如图所示:
(3)先作出牙齿A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即像的位置,连接像A'和眼睛B与平面镜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连接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1)当光线由空气射向水面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法线居中。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3)平面镜成的虚像是 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牙齿通过平面镜形成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垂直平面镜,据此先确定像的位置,连接像与人的眼睛确定入射点,可得反射光线,进一步得出入射光线即可完成光路。
(1)过O点作界面的垂线即为法线,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AO,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OC,如图所示:
(2)由入射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为30°可知入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大小为60°,先过入射点O作界面的垂线法线,在取反射角等于60°,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3)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光由牙进入医生的眼睛。先作出牙齿关于镜面的对称点,在连接对称点与牙医的眼睛交镜面与一点,即为入射点,在作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6.(2024八上·茂名期中)2020年11月,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中,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50s时悬停(停在此处不动),潜水器在悬停处向海底发射声波,12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
(1)该声波信号是   (“超声波”或“次声波”)。
(2)求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
【答案】(1)超声波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由于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 故用于海底探测的声呐装置发射的是超声波。
故答案为:超声波。
【分析】 (1)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适合用于水下探测。
(2)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和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此路程为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的2倍。
(1)用于海底探测的声呐装置发射的是超声波。
(2)潜水器悬停处距海底的距离为
17.(2024八上·茂名期中)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丙中秒表测量的时间是   s。图丁中液体的体积为   。
【答案】4.6;4.60;338.5;50
【知识点】量筒的使用;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第1空,由图可知,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甲图中铅笔的左端与2.0cm对齐,右侧对齐的刻度在 6 cm 与7 cm之间,估读为6.6cm,所以甲图中铅笔的长度为;
第2空,乙图中铅笔的左侧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6.60cm刻度线对齐,故乙图中铅笔的长度是
6.60cm-2.00cm=4.60cm;
(2) 图丙中停表中间小表盘代表分钟,周围大表盘代表秒。
图中小表盘,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大于5min30s;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8.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8.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8.5s=338.5s。
(4) 图丁为量筒,分度值为 5mL,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与50 mL刻度线对齐, 则液体的体积为50 mL,即50。
故答案为:4.6;4.60;338.5;50。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与零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最近刻线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2)机械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机械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量程是量筒的最大刻度值。数一数从60mL到70mL一共有多少小格,就可以计算出量筒的分度值;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和液面的凹面底部相平,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18.(2024八上·茂名期中)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使用的物理方法是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法;空气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 当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音叉的振动会传递给泡沫塑料球,使球被明显弹起。通过泡沫塑料球的 “弹起”,间接证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 音叉的振动属于微小振动,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或测量。实验中,通过 “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这一明显、易观察的现象,将音叉 “微小的振动” 转换为可直接感知的现象,从而研究音叉的振动规律。这种将 “不易观察的物理量 现象转换为 “易观察的物理量的现象” 的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3) 敲击右边的音叉,右边音叉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这一介质传播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使左边音叉也随之振动,进而将泡沫塑料球弹起。所以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传声。
传声。
故答案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法;空气能传声。
【分析】(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将 “不易观察的物理量 现象转换为 “易观察的物理量的现象” 的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9.(2024八上·茂名期中)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① 30° 30°
② 45° 45°
③ 60° 60°
(1)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硬纸板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   (选填“光滑”或“粗糙”)。
(2)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   (选填“不同”或“同一”)平面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
(3)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由表可知:反射角   入射角(选填“>”“=”或“<”);多次测量是为了   (填选项)。
A.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4)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5)如图乙所示,他将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光屏上的光斑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1)垂直;粗糙
(2)同一
(3)=;A
(4)可逆
(5)下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1)第1空,平面镜水平放置,为了使光路在纸板上呈现,白色硬纸板应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第2空,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粗糙,利用漫反射,易于在白纸板上观察光路。
(2)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
(3)第1空,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三次实验,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故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第2空,本实验多次测量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故A符合题意。
(4)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即光能沿入射方向反射回去,这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向的。
(5)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与平面镜的夹角,即入射角增大,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远离法线,故反射光线与光屏的光斑下移。
故答案为:(1)垂直;粗糙;(2)同一;(3)=;A;(4)可逆;(5)下。【分析】(1)利用光在白纸板上发生漫反射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据此分析判断;
(3)由实验数据分析判断;为了得出普遍性结论,需要改变入射角多次测量;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由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偏转方向是相反的,据此分析判断。
(1)[1][2]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故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粗糙,使光发生漫反射,人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
(2)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
(3)[1]由表中数据可知
30°=30°
45°=45°
60°=60°
故反射角=入射角。
[2]根据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偶然性,多次测量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故选A。
(4)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即光能沿入射方向反射回去,这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向的。
(5)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与平面镜的夹角,即入射角增大,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远离法线,故反射光线与光屏的光斑下移。
20.(2024八上·茂名期中)小丽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甲所示:
(1)该实验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平面镜   (选填“好”或“差”)一些。
(2)将玻璃板前的蜡烛A点燃,将另一支形状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人眼应在蜡烛   (选填“A”或“B”)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   关系。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确定每次像的位置,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   。
(4)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原来蜡烛B的位置,   (选填“不透过”或“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5)小明同学自行准备一套器材来模仿小丽同学的实验,发现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的位置都不能和蜡烛A的像重合,你觉得原因是:   。
【答案】(1)像的位置;差
(2)A;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不透过;虚
(5)玻璃板没有竖直架在白纸上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1)第1空,该实验中用玻璃板即可以成像,还可以透过玻璃板观察另一侧的蜡烛B,故该实验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第2空, 但玻璃板会反射部分光、透射部分光,反射光强度弱于平面镜,因此成像清晰度比平面镜差。
(2) 观察时人眼应在蜡烛 A 一侧,才能同时看到 A 的像和蜡烛 B;蜡烛 B 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第1空, 观察时人眼应在蜡烛 A 一侧,才能同时看到 A 的像和蜡烛 B;
第2空,蜡烛 B 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 连接物和像点后,可观察到对应点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因此结论应完整表述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
第1空,第2空, 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观察光屏时需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光屏上无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5) 若玻璃板不垂直桌面,蜡烛 A 的像会偏高或偏低,导致蜡烛 B 无法与像重合。
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差;(2)A;像与物的大小;(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不透过;虚;(5)玻璃板没有竖直架在白纸上。
【分析】(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光射到玻璃板上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所以得到的像的清晰度比平面镜中的像要差一些;
(2)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只能在玻璃前和物体同一侧观察;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3)由实验数据分析判断;
(4)实像可以被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5)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1)玻璃板可以成像,也可以透光,该实验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1]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成的是虚像,则将玻璃板前的蜡烛A点燃,将另一支形状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人眼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用与成像蜡烛等大的蜡烛与像做比较,得出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由图乙中的实验数据得,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1][2]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原来蜡烛B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5)玻璃板没有竖直架在白纸上。在实验中,为了确保蜡烛A的像与蜡烛B完全重合,玻璃板必须与水平面垂直。如果不垂直,像的位置会偏移,导致蜡烛B无法与像重合。(其他描述意思相近即可)
21.(2024八上·茂名期中)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起,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问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直至将鞋盒除底面外的五个面全部覆盖,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直至将鞋盒除底面外的五个面全部覆盖,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尚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   越远,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   (选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选填“海绵”或“报纸”)隔声性能好一点;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隔音的本质是在   控制和减少噪声;
(4)本实验将“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用来反映出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主要运用了   法。
【答案】(1)声源;响度;小
(2)好;海绵
(3)响度;传播过程中
(4)转换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第1空,第2空,第3空,我们听到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故小华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的原理。
(2)第1空,该实验利用了隔音性能好坏根据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来判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隔音性能由差到强的顺序是塑料袋<平装书<报纸<衣服<袜子,这些物体随着表面粗糙程度变大隔音性能变强,故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的隔音性能好。
第2空,由以上结论可知,海绵比报纸粗糙,故海绵的隔音性能好一点。
(3)“隔音”是为了使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小,故是改变声音的响度,其本质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4)用“听不到滴答声的实际距离”来反映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故答案为:(1)声源;响度;小;(2)好;海绵;(3)响度;传播过程中;(4)转换法。
【分析】(1) 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3)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据此分析判断;
(4) 转换法是将不容易测量或者观察的现象转换成容易测量或者观察的方法。
(1)[1][2][3]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2)[1][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如果再给一块海绵材料,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海绵隔声性能好一点,因为海绵材料比报纸更粗糙。
(3)[1][2]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可以让声音小一些,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用“听不到滴答声的实际距离”来反映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22.(2024八上·茂名期中)请按要求回答:
(1)如图,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   的关系;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假设宇航员在月球上做此实验,则音叉边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弹起?
(2)如图,小明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也发声,乒乓球弹起,该实验现象能说明   ;假设宇航员在月球上做此实验,则左边音叉边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弹起?
(3)如图,小明在“探究弦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三条琴弦是同种材料、相同松紧、不同粗细,琴弦的直径关系。若选择a和c琴弦,探究的是   关系。若选择a和b琴弦,探究的是   关系。
【答案】(1)振幅;放大音叉的振动;会
(2)空气能传播声音;不会
(3)音调和琴弦长度;音调和琴弦粗细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第1空,使用该实验装置,可以通过改变敲击音叉力度的大小,使音叉振动幅度发生变化,从而通过观察小球振动的幅度和听音叉发声响度的大小,还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
第2空,本实验中把音叉振幅的大小转换为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分析判断,故该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
第3空,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由于音叉振动时,乒乓球与音叉直接接触,故音叉边的乒乓球会弹起。
(2)第1空,小明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导致左边音叉振动发声,实验表面这种声波是通过空气传播出去的,说明了空气能传声。
第2空,月球表面是真空,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声音不会传到左边音叉,则左边音叉边乒乓球不会弹起。
(3)第1空,由题可知,a和c琴弦,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只有长度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和琴弦长度的关系。
第2空,a和b琴弦,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只有粗细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和琴弦粗细的关系。
故答案为:(1)振幅;放大音叉的振动;会;(2)空气能传播声音;不会;(3)音调和琴弦长度;音调和琴弦粗细。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1)[1][2]利用该实验装置,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振动的幅度和听音叉发声响度的大小,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判断音叉振幅的大小,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
[3]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由于乒乓球与音叉直接接触,则音叉边的乒乓球会弹起。
(2)[1]小明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声波通过空气从右边音叉传到左边音叉,导致左边音叉也发声,乒乓球弹起,说明了空气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声音不会传到左边音叉,则左边音叉边乒乓球不会弹起。
(3)[1]选择a和c琴弦,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长度不同,则探究的是音调和琴弦长度的关系。
[2]选择a和b琴弦,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粗细不同,则探究的是音调和琴弦粗细的关系。
23.(2024八上·茂名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中的光现象
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HUD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情况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HUD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透过挡风玻璃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车外的景象与车辆信息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融合在一起。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同时驾驶员不必在观察远方的道路和近处的仪表之间调节眼睛,可避免眼睛疲劳,确保驾驶舒适安全。
(1)挡风玻璃所成的仪表盘的像是光的   形成的,该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   ;
(3)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靠近”)挡风玻璃。如果成像不清晰,可以   (选填“增强”或“减弱”)显示器亮度,改善成像效果。
(4)HUD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   (选填“厚度”、“透明度”);夜晚行车时为了避免重影,车内   开灯。(选填“应该”或“不应该”)
【答案】(1)反射;虚
(2)45°
(3)远离;增强
(4)厚度;不应该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1)第1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其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第2空,仪表盘成的像是由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虚像;
(2)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
(3)第1空,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远离挡风玻璃;
第2空,为了使像更加清晰,应增强显示器亮度,改善成像效果;
(4)第1空,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玻璃板前后两面成的像没有重叠在一起。
第2空,夜间驾驶室外的光线是比较暗的,若打开驾驶室内的灯,室内物体的光线是比较强的,就可以通过前挡风玻璃在车前形成一个虚像(平面镜成像),干扰司机的视线,不安全。
故答案为:(1)反射;虚;(2)45°;(3)远离;增强;(4)厚度;不应该。
【分析】(1)光射向挡风玻璃时发生发射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成的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平面镜成像时,成像物体越亮,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
(4)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成像,据此分析;在夜晚行车的时候,车内应该不开灯,这样可以使得车内的司机和物体反射的光线尽量少,避免产生重影,干扰视线。
(1)[1][2]挡风玻璃所成的仪表盘的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该像是虚像。
(2)已知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得,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
(3)[1]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不便于观察,由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得,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远离挡风玻璃。
[2]如果成像不清晰,可以增强显示器亮度,改善成像效果。
(4)[1]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玻璃板前后两面成的像没有重叠在一起。
[2] 在夜晚行车的时候,车内应该不开灯,这样可以使得车内的司机和物体反射的光线尽量少,避免产生重影,干扰视线。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