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八上·宁明月考)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与实际相符的是( )
A.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宁明的明江河水温度为50℃ D.发高烧时人体的温度可达40℃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解:A. 加冰的橙汁饮料是固液共存状态,温度在0℃左右 ,故A不符合题意;
B. 水的凝固点为0℃,冰箱冷冻室中的水处于结冰状态,温度不可能高于0℃ ,故B不符合题意;
C.宁明的明江河水温度约为20℃,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发高烧时人体的温度可达40℃,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2.(2024八上·宁明月考)以下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
A.潜望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答案】D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凸面镜和凹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凸透镜和凹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解答】A、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符合题意.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各种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是解决此类识记性的基础题的关键
3.(2024八上·宁明月考)关于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体吸热后就会立即沸腾
B.液体温度达到了沸点一定会沸腾
C.液体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才会沸腾
D.水沸腾时温度一定是100℃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解:A.沸腾是液体在温度在达到沸点后发生,吸热一段时间后才能沸腾,故A错误;
B.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才能沸腾,故B错误;
C.使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因此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时继续加热,一定会沸腾,故C正确;
D.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才是100℃,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沸腾的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4.(2024八上·宁明月考)如图所示,图中描绘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其中属于凝固的是( )
A.厚厚的冰层
B.荷叶上晶莹的露珠
C.山林间的薄雾
D.枝头上的奇景雾凇
【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A.冰层是水遇冷放出热量凝固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凝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5.(2024八上·宁明月考)下列各种物质中,全是晶体的是( )
A.冰、水、松香 B.铜、固态水银、海波
C.玻璃、沥青、石蜡 D.铝、固态酒精、石墨
【答案】B
【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解:A.水、松香不是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
B.铜、固态水银、海波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B符合题意;
C.玻璃、沥青和石蜡都是非晶体,没有熔点,故C不符合题意;
D.铝、石墨是晶体,固态酒精不是晶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冰、食盐、石英、海波、萘、金刚石以及所有金属都是常见的晶体。而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是常见的非晶体。
6.(2024八上·宁明月考)雨过天晴,蓉峰塔公园的树叶上落着许多水珠,如右图所示,透过水珠看叶片,叶片上的纹理变粗了,此时水珠相当于( )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平面镜 D.玻璃板
【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 解: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叶片的纹理在它的焦点以内,相当于放大镜,所以通过水珠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A。
【分析】水珠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定义,所以是凸透镜。
7.(2024八上·宁明月考)下列现象属于物质凝华形成的是(  )
A.樟脑片放一段时间后变小 B.秋天晚上草尖上形成的露珠
C.原野上的大雾 D.冬天干燥的地上形成霜
【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A. 樟脑丸逐渐变小,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 ,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故B不符合题意;
C.原野上的大雾,实为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干燥的地上形成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8.(2024八上·宁明月考)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解答】A. 海水汽化成水蒸气,且液化是吸热过程,A符合题意;
B. 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水滴,B不符合题意;
C. 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由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成小冰珠,C不符合题意;
D. 小冰珠在降落过程,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成雨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9.(2024八上·宁明月考)如图所示,是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 B.该物质在第4min时是固态
C.在第12min时不吸热不放热 D.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
【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温度降低,所以属于物体的凝固图像,在8min之前属于液体,8-16min属于固液共存,16min之后属于固体,故AB错误;
C.第12min处于凝固过程,该过程放热,故C错误;
D.据图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凝固时间温度图像的识别:物体凝固时,温度不变(凝固点),但是需要不断放热热,此阶段处于固液共存态,如题目中8-16min,在8min之前属于液体,8-16min属于固液共存,16min之后属于固体。
10.(2024八上·宁明月考)小宇和家人去宁明花山摄影留念。为了让照片能够出现花山壁画,于是后退了几步才拍摄,通过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增大物距,像距就会减小,取景范围就会变大,故A正确;
B、减小物距,像距会变大,像也会变大,故B错误;
C、物距增大,像距就会减小,像也会变小,故C错误;
D、减小物距,取景范围会减小,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物距变大,像距就会减小,像也会变小,物距减小,像距会变大,像也会变大。
11.(2024八上·宁明月考)2024年3月4广西气象台发布了回南天预警,“回南天”一般出现在突然的回温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冷的水蒸气遇到热的墙面和地面时发生了液化现象
B.冷的水蒸气遇到热的墙面和地面时发生了汽化现象
C.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墙面和地面时发生了液化现象
D.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墙面和地面时发生了汽化现象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时,产生液化,所以到处是湿漉漉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水蒸气预冷液化成小水滴,液化时放出热量。汽化是物体由液体变成气体。
12.(2024八上·宁明月考)神舟十八号历经192 天后,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位宇航员乘坐的返回舱于2024年11月4号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返回时舱外温度达2000℃以上,科学工作者在舱体外围涂上固状涂层的防热材料,固状涂层在高温下变成气态,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保证舱内温度在25℃左右,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状涂层发生了熔化现象 B.固状涂层发生了汽化现象
C.固状涂层发生了凝华现象 D.固状涂层发生了升华现象
【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固状涂层的防热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气态,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题干中物质的变化可知是升华现象。
13.(2024八上·宁明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像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B.当物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
【答案】C,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 解:A、由图像知道,当u=20cm时,v=20cm,焦距,故A错误;
B、当物距u=3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即u>2f,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距u=8cm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即u<f,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正确;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即物体从2倍焦距外,向焦点靠近,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此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故D正确。
故选:CD。【分析】 由图像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以知道其成像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
14.(2024八上·宁明月考)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下列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 100℃
C.在第5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熔化过程经历了10 min
【答案】A,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A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此物质在时温度保持80℃不变,则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80℃,故A正确,B错误;
CD.因为物质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10 min,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并且要掌握熔点的概念;会分析晶体的熔化图像,若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则为晶体,此时的温度即为该晶体的熔点;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则为晶体的熔化时间。
15.(2024八上·宁明月考)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相同
B.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C.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为 15.0cm
D.继续给水凸透镜加水,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
【答案】B,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像在二倍焦距以外与照相机成像特点不同,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故A错误;
B.蜡烛燃烧变短后,像的位置向上移动 ,故B正确;
C.由A分析知,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有,联立以上两式解得,故C错误;
D.“水凸透镜”的厚度变大,会聚作用变强,水透镜的焦距变小,继续给水凸透镜加水,会聚作用变强,像将靠近水透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照相机;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投影仪;
(2)“水凸透镜”的厚度变大,会聚作用变强,水透镜的焦距变小;“水凸透镜”的厚度变小,会聚作用变弱,水透镜的焦距变大。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6.(2024八上·宁明月考)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是   ℃。
【答案】热胀冷缩;4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解: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由图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45℃。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45。
【分析】 ①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②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17.(2024八上·宁明月考)晾晒衣服时,我们用衣架把衣服撑开,是为了增大液体的   ;放在太阳下,是为了提高周围环境的   :再放在通风处,是为了加快   使衣服尽快晾干。
【答案】表面积;温度;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我们用衣架把衣服晾干,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蒸发的。
把衣服挂在阳光下是通过提高衣服(水)的温度来加快水的蒸发。
再放在通风处,是为了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使衣服尽快晒干。
故答案为:表面积;温度;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分析】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与液体的表面积、升高温度或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都可以加快液体的蒸发。
18.(2024八上·宁明月考)广西宁明花山实景演出时,为了营造仙境,让观众身临其境,特意使用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如图所示,由于干冰发生   (填写“凝华”或“升华”)变成气态,向空气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填写“汽化”或“液化”)而变成了液态的白雾。
【答案】升华;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干冰被喷洒在花山实景上,会升华为气态,此过程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迅速降低,花山上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即白雾。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9.(2024八上·宁明月考)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   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   ,形成“人工雪”。(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凝华;凝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自然界的雪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造雪机喷射出水雾,微小的水滴与“冷空气”凝固形成小冰晶,是凝固形成的。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20.(2024八上·宁明月考)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如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是   图(选填“甲”或“乙”),近视眼应佩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答案】甲;凹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近视眼的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由图可知,表示近视眼的是图甲;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分析】近视眼的晶状体过厚,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矫正。
21.(2024八上·宁明月考)为了公民的安全,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作案嫌疑人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凸;实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解答】 解: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作案嫌疑人的现场照片时,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实。
【分析】 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2.(2024八上·宁明月考)2024年9月8日,在超强台风“摩羯”的影响下,宁明部分地区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当台风逐渐接近陆地时,它的云系会覆盖大片地区,并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当这些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山地时会   (物态变化)形成大量的降水,超出河流和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从而导致洪水。抢险救生员转移受灾群众后,身上的汗水蒸发时会   (填“吸热”或“放热”),所以会感觉到冷。
【答案】液化;吸热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的过程属于液化,液化放出热量。
汗水蒸发时,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该过程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液化;吸热。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气态,为汽化,汽化吸热。
23.(2024八上·宁明月考)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它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汤料和食物,使得众口可调、老少皆宜。汤汁沸腾后,改用更大火加热,汤汁温度   。家里一般会使用高压锅炖骨头,使用时,高压锅里的气压比一般锅气压更   (填“高”或“低”),水的沸点更   (填“高”或“低”),所以食物更容易熟。
【答案】不变;高;高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液体沸腾后继续吸热,其温度不变,所以,汤汁沸腾后,改用更大火加热,汤汁的温度保持不变。
使用高压锅,因为高压锅能够在锅内形成较高的气压,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所以能够将饭煮熟。
故答案为:不变;高;高。
【分析】液体沸腾后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4.(2024八上·宁明月考)请画出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
【分析】根据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即可。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9分)
25.(2024八上·宁明月考)小刘组装图甲仪器、小才组装了图乙仪器来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小刘组装图甲器材时,应先固定图中的   (选填“A”或“B”);
(2)小才认为图甲有错误,请指出图甲错误操作   ;
(3)按照图乙所示,硬纸板的作用是   ,在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当根据   (选填“酒精灯内焰”或“酒精灯外焰”)确定铁圈的位置,根据图像丙可知水的沸点为   ℃;沸腾前,水中气泡的特点:少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   ;沸腾时,水中气泡的特点: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   。为提高水的沸点,换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填“可行”或“不可行”)。
【答案】(1)B
(2)温度计碰到烧杯壁
(3)防止热量散失;酒精灯外焰;99;变小;变大;不可行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的火焰固定B的高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图甲中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错误为: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
(3)图甲装置中硬纸板在实验中可以固定温度计,避免温度计的液泡碰到烧杯侧壁,防止沸腾时水溅出来,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实验时间。
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的外焰固定铁圈的位置。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分析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丙知道,水沸点为99℃。
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与酒精灯的加热程度无关,所以这种做法不可行。
故答案为:(1)B;(2)温度计碰到烧杯壁;(3)防止热量散失;酒精灯外焰;99;变小;变大;不可行。
【分析】(1)在此实验中,酒精灯及温度计的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所以要从下向上进行调节;
(2)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的火焰固定B的高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图甲中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错误为: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
(3)[1]图甲装置中硬纸板在实验中可以固定温度计,避免温度计的液泡碰到烧杯侧壁,防止沸腾时水溅出来,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实验时间。
[2]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的外焰固定铁圈的位置。
[3]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分析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丙知道,水沸点为99℃。
[4]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5]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6]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与酒精灯的加热程度无关,所以这种做法不可行。
26.(2024八上·宁明月考)在探究“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小组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应采用图   (填“甲”或“乙”),同时应该在试管内装入适量   (填“较大”或“较小”)冰块;
(2)小红未对冰块进行加热,冰块仍然熔化了,于是小红认为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3)图丙是小红在某个时刻所观察到的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所测的温度是   ℃;
(4)由实验数据绘制成图订所示图像,可知,BC段该物质是   态,由图丁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试管内所有冰融化后,继续加热,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试管内的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
【答案】(1)甲;较小
(2)错误
(3)-3
(4)固液共存;晶体
(5)不会;试管中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是试管内外温度相同后,无法继续吸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解:(1)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中固体物质受热均匀,而且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甲装置。
为了均匀受热,实验前,应在试管内装入适量颗粒较小的冰块。
(2)小红未对冰块进行加热,可是冰块仍然熔化了,于是小红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错误的,冰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以下,读数为-3℃
(4)分析图像可知∶冰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为晶体,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5)由于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水可以与烧杯内水热传递,温度达到沸点,但是不能再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1)甲;较小;(2)错误;(3)-3;(4)固液共存;晶体;(5)不会;试管中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是试管内外温度相同后,无法继续吸热。
【分析】(1)利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固态物质受热均匀,且可以防止温度上升较快,便于测量温度;实验中选用小颗粒的固体物质可使受热更加均匀;
(2)冰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3)根据温度计的示数进行读数,要注意问度在0上还是0下;
(4) 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在熔化时保持熔点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5)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1)[1]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中固体物质受热均匀,而且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甲装置。
[2]为了均匀受热,实验前,应在试管内装入适量颗粒较小的冰块。
(2)小红未对冰块进行加热,可是冰块仍然熔化了,于是小红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错误的,冰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以下,读数为-3℃
(4)[1][2]分析图像可知∶冰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为晶体,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5)[1][2]由于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水可以与烧杯内水热传递,温度达到沸点,但是不能再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27.(2024八上·宁明月考)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为了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应将如图乙所示的   适当向下调节。
(2)小华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如图甲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将蜡烛、凸透镜保持在如图乙位置不动,要想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在   (选填“50~60 cm”“60~70 cm”或“70~80 cm”)刻度之间移动光屏。
(4)在(3)的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成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5)用手指挡住凸透镜上半部,光屏上成像情况是________
A.成像不完整,像的上半部分缺失
B.成像完整,像的亮度不变
C.成像不完整,像的下半部分缺失
D.成像完整、像的亮度变暗
(6)此时小华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合适的位置,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可使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7)把一支如图甲所示的蜡烛点燃,放在35cm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1)光屏
(2)10.0
(3)60~70cm
(4)放大;投影仪
(5)D
(6)远离
(7)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1) 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应将如图乙所示的光屏适当向下调节;
(2)在白纸上得到的亮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指的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40.0cm-30.0cm=10.0cm;
(3) 将蜡烛、凸透镜保持在如图乙位置不动,可知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在 60cm~70cm刻度之间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4)在(3)的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f<u<2f,像距v>2f,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光屏上仍有清晰的倒立、放大实像,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5)用手指挡住凸透镜上半部,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故选D;
(6)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合适的位置,会使光线会聚成像推迟,此时像距变大,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7)把一支如图甲所示的蜡烛点燃,放在35cm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50cm处,物距为u=50cm-35cm=15cm;
此时物距f<u<2f,像距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D。
故答案为:(1)光屏;(2)10.0;(3)60~70cm;(4)放大;投影仪;(5)D;(6)远离;(7)D。
【分析】(1) 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
(3)的那个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像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分析;
(4)凸透镜成像中光路时可逆的,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应用为投影仪;
(5)用手挡住凸透镜,会影响成像的亮度,但不影响成像的大小;
(6)近视眼睛是凹透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
(7)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产生的像特点是倒立、放大、实像。
(1)实验前,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由图可知光屏所处位置较高,应将光屏适当向下调节。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图甲中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
f=40.0cm-30.0cm=10.0cm
(3)将蜡烛、凸透镜保持在如图乙位置不动,此时物距为40cm,即u>2f,要想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距应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
10cm<v<20cm
则此时光屏的位置应在60~70cm刻度之间。
(4)[1][2]在(3)的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f<u<2f,像距v>2f,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光屏上仍有清晰的倒立、放大实像,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5)用手指挡住凸透镜上半部,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故选D。
(6)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合适的位置,会使光线会聚成像推迟,此时像距变大,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7)把一支如图甲所示的蜡烛点燃,放在35cm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50cm处,物距为
u=50cm-35cm=15cm
此时物距f<u<2f,像距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D。
28.(2024八上·宁明月考)如右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实验,加热烧瓶里的水,一段时间后金属盘下部出现了“雨”。
(1)实验中烧瓶里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
(2)实验中发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滴同时温度升高了,   (填“能”或“不能”)说明液化需要放热。
(3)为了使实验中的“雨”下得大些,可以在上方的金属盘里放置   (填“热水”或“冰块”)。
(4)某同学还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沸腾时,瓶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请你判断“白气”较多的位置是图中的   (填“①”或“②”)
【答案】(1)汽化;液化
(2)能
(3)冰块
(4)①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解:(1)烧杯里的水吸热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节气上升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白气是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因为最靠近瓶口的地方温度较高,所以水蒸气不容易产生液化;
(2)“雨”的形成过程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盘液化凝结成水滴落下,同时金属盘温度升高,可以说明液化放热。
(3) 烧杯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由于液化放热,金属盘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为增加实验效果,在金属盘中多放冰,冰吸热熔化,从而降低金属盘的温度,就会使效果更好。
(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因为①处温度比②处低,故“白气”较多。
故答案为:(1)汽化;液化;(2)能;;(3)冰块;(4)①。
【分析】 (1)(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汽化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3)(4)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液化现象更加明显。
(1)[1][2]烧杯里的水吸热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2)“雨”的形成过程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盘液化凝结成水滴落下,同时金属盘温度升高,可以说明液化放热。
(3)烧杯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由于液化放热,金属盘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为增加实验效果,在金属盘中多放冰,冰吸热熔化,从而降低金属盘的温度,就会使效果更好。
(4)观察到烧瓶里的水沸腾时,瓶口附近出现了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因为①处温度比②处低,故“白气”较多。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八上·宁明月考)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与实际相符的是( )
A.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宁明的明江河水温度为50℃ D.发高烧时人体的温度可达40℃
2.(2024八上·宁明月考)以下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
A.潜望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3.(2024八上·宁明月考)关于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体吸热后就会立即沸腾
B.液体温度达到了沸点一定会沸腾
C.液体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才会沸腾
D.水沸腾时温度一定是100℃
4.(2024八上·宁明月考)如图所示,图中描绘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其中属于凝固的是( )
A.厚厚的冰层
B.荷叶上晶莹的露珠
C.山林间的薄雾
D.枝头上的奇景雾凇
5.(2024八上·宁明月考)下列各种物质中,全是晶体的是( )
A.冰、水、松香 B.铜、固态水银、海波
C.玻璃、沥青、石蜡 D.铝、固态酒精、石墨
6.(2024八上·宁明月考)雨过天晴,蓉峰塔公园的树叶上落着许多水珠,如右图所示,透过水珠看叶片,叶片上的纹理变粗了,此时水珠相当于( )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平面镜 D.玻璃板
7.(2024八上·宁明月考)下列现象属于物质凝华形成的是(  )
A.樟脑片放一段时间后变小 B.秋天晚上草尖上形成的露珠
C.原野上的大雾 D.冬天干燥的地上形成霜
8.(2024八上·宁明月考)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9.(2024八上·宁明月考)如图所示,是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 B.该物质在第4min时是固态
C.在第12min时不吸热不放热 D.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
10.(2024八上·宁明月考)小宇和家人去宁明花山摄影留念。为了让照片能够出现花山壁画,于是后退了几步才拍摄,通过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11.(2024八上·宁明月考)2024年3月4广西气象台发布了回南天预警,“回南天”一般出现在突然的回温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冷的水蒸气遇到热的墙面和地面时发生了液化现象
B.冷的水蒸气遇到热的墙面和地面时发生了汽化现象
C.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墙面和地面时发生了液化现象
D.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墙面和地面时发生了汽化现象
12.(2024八上·宁明月考)神舟十八号历经192 天后,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位宇航员乘坐的返回舱于2024年11月4号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返回时舱外温度达2000℃以上,科学工作者在舱体外围涂上固状涂层的防热材料,固状涂层在高温下变成气态,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保证舱内温度在25℃左右,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状涂层发生了熔化现象 B.固状涂层发生了汽化现象
C.固状涂层发生了凝华现象 D.固状涂层发生了升华现象
13.(2024八上·宁明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像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B.当物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
14.(2024八上·宁明月考)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下列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 100℃
C.在第5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熔化过程经历了10 min
15.(2024八上·宁明月考)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相同
B.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C.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为 15.0cm
D.继续给水凸透镜加水,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6.(2024八上·宁明月考)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是   ℃。
17.(2024八上·宁明月考)晾晒衣服时,我们用衣架把衣服撑开,是为了增大液体的   ;放在太阳下,是为了提高周围环境的   :再放在通风处,是为了加快   使衣服尽快晾干。
18.(2024八上·宁明月考)广西宁明花山实景演出时,为了营造仙境,让观众身临其境,特意使用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如图所示,由于干冰发生   (填写“凝华”或“升华”)变成气态,向空气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填写“汽化”或“液化”)而变成了液态的白雾。
19.(2024八上·宁明月考)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   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   ,形成“人工雪”。(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0.(2024八上·宁明月考)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如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是   图(选填“甲”或“乙”),近视眼应佩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21.(2024八上·宁明月考)为了公民的安全,公安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作案嫌疑人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
22.(2024八上·宁明月考)2024年9月8日,在超强台风“摩羯”的影响下,宁明部分地区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当台风逐渐接近陆地时,它的云系会覆盖大片地区,并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当这些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山地时会   (物态变化)形成大量的降水,超出河流和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从而导致洪水。抢险救生员转移受灾群众后,身上的汗水蒸发时会   (填“吸热”或“放热”),所以会感觉到冷。
23.(2024八上·宁明月考)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它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汤料和食物,使得众口可调、老少皆宜。汤汁沸腾后,改用更大火加热,汤汁温度   。家里一般会使用高压锅炖骨头,使用时,高压锅里的气压比一般锅气压更   (填“高”或“低”),水的沸点更   (填“高”或“低”),所以食物更容易熟。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4.(2024八上·宁明月考)请画出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9分)
25.(2024八上·宁明月考)小刘组装图甲仪器、小才组装了图乙仪器来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小刘组装图甲器材时,应先固定图中的   (选填“A”或“B”);
(2)小才认为图甲有错误,请指出图甲错误操作   ;
(3)按照图乙所示,硬纸板的作用是   ,在安装该实验装置时,应当根据   (选填“酒精灯内焰”或“酒精灯外焰”)确定铁圈的位置,根据图像丙可知水的沸点为   ℃;沸腾前,水中气泡的特点:少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   ;沸腾时,水中气泡的特点: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   。为提高水的沸点,换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填“可行”或“不可行”)。
26.(2024八上·宁明月考)在探究“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小组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应采用图   (填“甲”或“乙”),同时应该在试管内装入适量   (填“较大”或“较小”)冰块;
(2)小红未对冰块进行加热,冰块仍然熔化了,于是小红认为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3)图丙是小红在某个时刻所观察到的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所测的温度是   ℃;
(4)由实验数据绘制成图订所示图像,可知,BC段该物质是   态,由图丁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试管内所有冰融化后,继续加热,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试管内的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
27.(2024八上·宁明月考)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为了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应将如图乙所示的   适当向下调节。
(2)小华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如图甲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将蜡烛、凸透镜保持在如图乙位置不动,要想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在   (选填“50~60 cm”“60~70 cm”或“70~80 cm”)刻度之间移动光屏。
(4)在(3)的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成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5)用手指挡住凸透镜上半部,光屏上成像情况是________
A.成像不完整,像的上半部分缺失
B.成像完整,像的亮度不变
C.成像不完整,像的下半部分缺失
D.成像完整、像的亮度变暗
(6)此时小华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合适的位置,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可使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7)把一支如图甲所示的蜡烛点燃,放在35cm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28.(2024八上·宁明月考)如右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实验,加热烧瓶里的水,一段时间后金属盘下部出现了“雨”。
(1)实验中烧瓶里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
(2)实验中发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滴同时温度升高了,   (填“能”或“不能”)说明液化需要放热。
(3)为了使实验中的“雨”下得大些,可以在上方的金属盘里放置   (填“热水”或“冰块”)。
(4)某同学还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沸腾时,瓶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请你判断“白气”较多的位置是图中的   (填“①”或“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解:A. 加冰的橙汁饮料是固液共存状态,温度在0℃左右 ,故A不符合题意;
B. 水的凝固点为0℃,冰箱冷冻室中的水处于结冰状态,温度不可能高于0℃ ,故B不符合题意;
C.宁明的明江河水温度约为20℃,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发高烧时人体的温度可达40℃,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2.【答案】D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凸面镜和凹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凸透镜和凹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解答】A、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符合题意.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各种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是解决此类识记性的基础题的关键
3.【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解:A.沸腾是液体在温度在达到沸点后发生,吸热一段时间后才能沸腾,故A错误;
B.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才能沸腾,故B错误;
C.使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因此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时继续加热,一定会沸腾,故C正确;
D.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才是100℃,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沸腾的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4.【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A.冰层是水遇冷放出热量凝固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凝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5.【答案】B
【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解:A.水、松香不是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
B.铜、固态水银、海波都是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故B符合题意;
C.玻璃、沥青和石蜡都是非晶体,没有熔点,故C不符合题意;
D.铝、石墨是晶体,固态酒精不是晶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冰、食盐、石英、海波、萘、金刚石以及所有金属都是常见的晶体。而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是常见的非晶体。
6.【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 解: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叶片的纹理在它的焦点以内,相当于放大镜,所以通过水珠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A。
【分析】水珠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定义,所以是凸透镜。
7.【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A. 樟脑丸逐渐变小,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 ,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故B不符合题意;
C.原野上的大雾,实为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干燥的地上形成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8.【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解答】A. 海水汽化成水蒸气,且液化是吸热过程,A符合题意;
B. 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水滴,B不符合题意;
C. 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由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成小冰珠,C不符合题意;
D. 小冰珠在降落过程,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成雨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9.【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温度降低,所以属于物体的凝固图像,在8min之前属于液体,8-16min属于固液共存,16min之后属于固体,故AB错误;
C.第12min处于凝固过程,该过程放热,故C错误;
D.据图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凝固时间温度图像的识别:物体凝固时,温度不变(凝固点),但是需要不断放热热,此阶段处于固液共存态,如题目中8-16min,在8min之前属于液体,8-16min属于固液共存,16min之后属于固体。
10.【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解:A、增大物距,像距就会减小,取景范围就会变大,故A正确;
B、减小物距,像距会变大,像也会变大,故B错误;
C、物距增大,像距就会减小,像也会变小,故C错误;
D、减小物距,取景范围会减小,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物距变大,像距就会减小,像也会变小,物距减小,像距会变大,像也会变大。
11.【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时,产生液化,所以到处是湿漉漉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水蒸气预冷液化成小水滴,液化时放出热量。汽化是物体由液体变成气体。
12.【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固状涂层的防热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气态,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题干中物质的变化可知是升华现象。
13.【答案】C,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 解:A、由图像知道,当u=20cm时,v=20cm,焦距,故A错误;
B、当物距u=3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即u>2f,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距u=8cm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即u<f,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正确;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即物体从2倍焦距外,向焦点靠近,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此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故D正确。
故选:CD。【分析】 由图像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以知道其成像规律。
14.【答案】A,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A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此物质在时温度保持80℃不变,则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80℃,故A正确,B错误;
CD.因为物质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10 min,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并且要掌握熔点的概念;会分析晶体的熔化图像,若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则为晶体,此时的温度即为该晶体的熔点;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则为晶体的熔化时间。
15.【答案】B,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A.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像在二倍焦距以外与照相机成像特点不同,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故A错误;
B.蜡烛燃烧变短后,像的位置向上移动 ,故B正确;
C.由A分析知,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有,联立以上两式解得,故C错误;
D.“水凸透镜”的厚度变大,会聚作用变强,水透镜的焦距变小,继续给水凸透镜加水,会聚作用变强,像将靠近水透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照相机;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投影仪;
(2)“水凸透镜”的厚度变大,会聚作用变强,水透镜的焦距变小;“水凸透镜”的厚度变小,会聚作用变弱,水透镜的焦距变大。
16.【答案】热胀冷缩;45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解: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由图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45℃。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45。
【分析】 ①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②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17.【答案】表面积;温度;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我们用衣架把衣服晾干,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蒸发的。
把衣服挂在阳光下是通过提高衣服(水)的温度来加快水的蒸发。
再放在通风处,是为了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使衣服尽快晒干。
故答案为:表面积;温度;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分析】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与液体的表面积、升高温度或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都可以加快液体的蒸发。
18.【答案】升华;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解:干冰被喷洒在花山实景上,会升华为气态,此过程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迅速降低,花山上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即白雾。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9.【答案】凝华;凝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解:自然界的雪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造雪机喷射出水雾,微小的水滴与“冷空气”凝固形成小冰晶,是凝固形成的。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20.【答案】甲;凹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近视眼的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由图可知,表示近视眼的是图甲;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分析】近视眼的晶状体过厚,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矫正。
21.【答案】凸;实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解答】 解: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作案嫌疑人的现场照片时,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实。
【分析】 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2.【答案】液化;吸热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解: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的过程属于液化,液化放出热量。
汗水蒸发时,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该过程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液化;吸热。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气态,为汽化,汽化吸热。
23.【答案】不变;高;高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液体沸腾后继续吸热,其温度不变,所以,汤汁沸腾后,改用更大火加热,汤汁的温度保持不变。
使用高压锅,因为高压锅能够在锅内形成较高的气压,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所以能够将饭煮熟。
故答案为:不变;高;高。
【分析】液体沸腾后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24.【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
【分析】根据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即可。
25.【答案】(1)B
(2)温度计碰到烧杯壁
(3)防止热量散失;酒精灯外焰;99;变小;变大;不可行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的火焰固定B的高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图甲中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错误为: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
(3)图甲装置中硬纸板在实验中可以固定温度计,避免温度计的液泡碰到烧杯侧壁,防止沸腾时水溅出来,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实验时间。
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的外焰固定铁圈的位置。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分析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丙知道,水沸点为99℃。
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与酒精灯的加热程度无关,所以这种做法不可行。
故答案为:(1)B;(2)温度计碰到烧杯壁;(3)防止热量散失;酒精灯外焰;99;变小;变大;不可行。
【分析】(1)在此实验中,酒精灯及温度计的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所以要从下向上进行调节;
(2)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的火焰固定B的高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图甲中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错误为: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壁接触。
(3)[1]图甲装置中硬纸板在实验中可以固定温度计,避免温度计的液泡碰到烧杯侧壁,防止沸腾时水溅出来,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实验时间。
[2]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的外焰固定铁圈的位置。
[3]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分析实验数据描绘的图像丙知道,水沸点为99℃。
[4]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5]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6]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与酒精灯的加热程度无关,所以这种做法不可行。
26.【答案】(1)甲;较小
(2)错误
(3)-3
(4)固液共存;晶体
(5)不会;试管中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是试管内外温度相同后,无法继续吸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解:(1)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中固体物质受热均匀,而且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甲装置。
为了均匀受热,实验前,应在试管内装入适量颗粒较小的冰块。
(2)小红未对冰块进行加热,可是冰块仍然熔化了,于是小红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错误的,冰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以下,读数为-3℃
(4)分析图像可知∶冰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为晶体,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5)由于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水可以与烧杯内水热传递,温度达到沸点,但是不能再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1)甲;较小;(2)错误;(3)-3;(4)固液共存;晶体;(5)不会;试管中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是试管内外温度相同后,无法继续吸热。
【分析】(1)利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固态物质受热均匀,且可以防止温度上升较快,便于测量温度;实验中选用小颗粒的固体物质可使受热更加均匀;
(2)冰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3)根据温度计的示数进行读数,要注意问度在0上还是0下;
(4) 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在熔化时保持熔点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5)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1)[1]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中固体物质受热均匀,而且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甲装置。
[2]为了均匀受热,实验前,应在试管内装入适量颗粒较小的冰块。
(2)小红未对冰块进行加热,可是冰块仍然熔化了,于是小红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错误的,冰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以下,读数为-3℃
(4)[1][2]分析图像可知∶冰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为晶体,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5)[1][2]由于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水可以与烧杯内水热传递,温度达到沸点,但是不能再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27.【答案】(1)光屏
(2)10.0
(3)60~70cm
(4)放大;投影仪
(5)D
(6)远离
(7)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解:(1) 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应将如图乙所示的光屏适当向下调节;
(2)在白纸上得到的亮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指的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40.0cm-30.0cm=10.0cm;
(3) 将蜡烛、凸透镜保持在如图乙位置不动,可知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在 60cm~70cm刻度之间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4)在(3)的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f<u<2f,像距v>2f,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光屏上仍有清晰的倒立、放大实像,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5)用手指挡住凸透镜上半部,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故选D;
(6)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合适的位置,会使光线会聚成像推迟,此时像距变大,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7)把一支如图甲所示的蜡烛点燃,放在35cm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50cm处,物距为u=50cm-35cm=15cm;
此时物距f<u<2f,像距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D。
故答案为:(1)光屏;(2)10.0;(3)60~70cm;(4)放大;投影仪;(5)D;(6)远离;(7)D。
【分析】(1) 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
(3)的那个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像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分析;
(4)凸透镜成像中光路时可逆的,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应用为投影仪;
(5)用手挡住凸透镜,会影响成像的亮度,但不影响成像的大小;
(6)近视眼睛是凹透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
(7)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产生的像特点是倒立、放大、实像。
(1)实验前,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由图可知光屏所处位置较高,应将光屏适当向下调节。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图甲中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
f=40.0cm-30.0cm=10.0cm
(3)将蜡烛、凸透镜保持在如图乙位置不动,此时物距为40cm,即u>2f,要想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距应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
10cm<v<20cm
则此时光屏的位置应在60~70cm刻度之间。
(4)[1][2]在(3)的基础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f<u<2f,像距v>2f,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光屏上仍有清晰的倒立、放大实像,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5)用手指挡住凸透镜上半部,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故选D。
(6)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合适的位置,会使光线会聚成像推迟,此时像距变大,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7)把一支如图甲所示的蜡烛点燃,放在35cm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50cm处,物距为
u=50cm-35cm=15cm
此时物距f<u<2f,像距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D。
28.【答案】(1)汽化;液化
(2)能
(3)冰块
(4)①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解:(1)烧杯里的水吸热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节气上升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白气是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因为最靠近瓶口的地方温度较高,所以水蒸气不容易产生液化;
(2)“雨”的形成过程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盘液化凝结成水滴落下,同时金属盘温度升高,可以说明液化放热。
(3) 烧杯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由于液化放热,金属盘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为增加实验效果,在金属盘中多放冰,冰吸热熔化,从而降低金属盘的温度,就会使效果更好。
(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因为①处温度比②处低,故“白气”较多。
故答案为:(1)汽化;液化;(2)能;;(3)冰块;(4)①。
【分析】 (1)(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汽化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3)(4)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液化现象更加明显。
(1)[1][2]烧杯里的水吸热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2)“雨”的形成过程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盘液化凝结成水滴落下,同时金属盘温度升高,可以说明液化放热。
(3)烧杯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由于液化放热,金属盘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为增加实验效果,在金属盘中多放冰,冰吸热熔化,从而降低金属盘的温度,就会使效果更好。
(4)观察到烧瓶里的水沸腾时,瓶口附近出现了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因为①处温度比②处低,故“白气”较多。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