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新情境·课本剧)某班同学准备排演历史课本剧,他们拟写了以下剧本大纲。据此判断,该课本剧的名称应为(  )
第一幕: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第二幕:稍夺其权——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第三幕:制其钱谷——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第四幕:收其精兵——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A.集权的北宋 B.开放的北宋 C.孱弱的北宋 D.繁华的北宋
2.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A.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3.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宋元时期的学习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北宋与辽缔结“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西夏的边界开设榷场 ◇岳飞抗金 ◇元朝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A.经济重心南移 B.对外关系发展
C.科技文化成就 D.民族关系发展
4. (新考法·历史要素)靖康之变(指金灭亡北宋)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议和,仅保有江南一隅,凭借易守难攻的优势避开关外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以维持王朝的统治。材料反映了(  )
A.北宋灭亡的背景 B.宋金议和的影响
C.女真崛起的原因 D.南宋偏安的表现
5. (五育·德育)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
A.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B.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C.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 D.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
6.《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的街市景象,画中多处可见商家悬挂的广告招牌,酒楼上挂“新酒”酒旗,茶肆标有“香茶”字样,药店的“赵太丞家”和医店的“杨家应症”等,这些广告反映了东京(  )
A.经商突破时间限制 B.商贸活动繁荣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市民阶层壮大
7. (跨学科·数学)引起下面所示内容的变化的因素是(  )
A.黄河流域人口增加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8.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出现以上现象的前提是(  )
A.实行行省制度 B.疆域辽阔,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密切 D.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9. (高阶思维)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对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解读准确的是(  )
A.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导致地方藩镇割据
B.玄奘西行→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C.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
D.黄巢起义→标志唐朝由盛转衰
10.文物诉说着历史。下组图片所示文物,共同见证了(  )
A.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B.藏族手工业生产技术
C.少数民族文化传入中原 D.民族交融的发展历程
11. (小切口·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下面是李华同学制作的关于“唐诗宋词中的节日”的表格。从中可以看出传统节日(  )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即春节。“屠苏”是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饮此酒可以驱邪避瘟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佳节”指重阳节。“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避邪免灾。
A.承载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B.是有关信仰与崇拜的载体
C.在传承中不断进行创新 D.建立在农历节气的基础上
12.唐朝时期,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硝酸钾、硫、碳三种物质的提取方法,并且发现将这些物质混合点燃会猛烈燃烧,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燃烧特性。后来,人们又将其用于军事领域。这描述的是(  )
A.医学产生和发展 B.磁石指南的特性
C.火药发明和应用 D.冶炼技术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
13. 宋朝是一个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朝代。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赞·商贸之繁荣】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远达西亚、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1)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置了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1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答出两点即可)(4分)
【叹·都市之繁华】
材料二 称为“瓦子”的娱乐场所和酒楼、茶坊一起,通宵营业。南宋的杭州全城拥有23处瓦子,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13座,分别演出史书、小说、音乐演奏、舞蹈、杂技、戏剧、相扑、傀儡戏、说唱、说诨话和学乡谈(类似相声、滑稽)等。昼夜不停地演出,上千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摘编自陈娅玲《西湖乐韵:文化视域下的西湖研究》
(2)材料二中瓦子的盛行主要和哪一阶层的壮大有关?(1分)说明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与经济繁荣的关系。(2分)
【咏·科技之光辉】
材料三
科技成果:活字印刷术 发明者:①________ 影响: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技成果:指南针 南宋持罗盘陶俑 影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材料三中①②画线处内容补充完整。(2分)概括上述两项科技成果的共同作用。(2分)
14.历史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历史学习能力,某班同学开展了如下任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4分)
【任务一 绘制图示——梳理历史线索】
(1)图示直观呈现历史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处相关内容。(3分)谈谈王朝兴衰的启示。(2分)
【任务二 史料实证——感悟治国智慧】
材料二 辽、夏、金、元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对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对地方管理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元朝“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措施。(2分)
【任务三 阐述观点——聚焦政策调整】
(3)请从下面的史实中任意选择两个,论证观点“合理的政策推动国家的进步”。(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晰,表述完整)(6分)
答案
一、1.A 2.C 3.D 4.D 5.B 6.B 
7.C 点拨: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唐朝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占比超过长江流域,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占比超过黄河流域。从唐朝中期开始,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因此出现长江流域人口超过黄河流域人口的现象,C正确。图片表明唐朝到北宋时黄河流域人口占比减少,无法得出黄河流域人口总数增加,排除A;材料强调南北人口占比变化,与土地兼并严重无直接关系,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
8.B
9.C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灭南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一统,C正确。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削弱了武将权力,有利于防止地方藩镇割据,排除A;玄奘西行是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等地区的文化交流,排除B;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是唐朝后期的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
10.D 11.A 12.C
二、13.(1)机构:市舶司。(1分)
原因:宋代经济发达;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技术及航海技术的进步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2)阶层:市民阶层。(1分)
关系:经济的繁荣或城市的发展促使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2分)
(3)①毕昇 ②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2分)
共同作用:推动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进步;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14.(1)①:繁荣与开放(1分) ②:金(1分) ③:元(1分)
启示: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政权巩固提供物质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2)特点:因地制宜。(1分)
措施: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符合题意即可,一点1分,共2分,七下P53)
(3)【示例】观点:合理的政策推动国家的进步。(1分)
论证: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2分,七下P3)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对于我国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
综上所述,合理的政策推动国家的进步。(1分)
评分标准:
等级 要求 分数
1 观点、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2 观点、结论明确,两个史实,表述清晰,论述不够充分 5
3 观点、结论明确,一个史实,表述清晰,论述不够充分 4
4 观点、结论明确,两个史实,表述清晰,无论述 3
5 观点、结论明确,一个史实,表述清晰,无论述 2
6 观点、结论明确,无史实、无论述 1
7 观点、结论错误,无史实、无论述 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