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六)(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鄂尔多斯市中考历史模拟测试(六)
总分:5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我中华民族,天宝物华,地灵人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天水一方,其源盖皆出于始祖轩辕也。”这篇祭文是赞颂中国古代的(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尧
2.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全国文字的统一 B.纸的发明与改进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雕版印刷的成熟
3.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2500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关于隋朝大运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B.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C.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大水系
4.“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5.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得土地后,掀起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热潮。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农民得到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
6.一位外国政要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A.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D. 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道路
7.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西欧庄园( )
A.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 B.为城市兴起奠定了基础
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8.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权威,有无限的权力。他生活极度腐化,挥霍无度,征收苛捐杂税,压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随之逐渐蓬勃兴起,越演越烈。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主要( )
A.国王的权利受到了极大限制 B.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
C.议会已能行使国家最高权利 D.农民阶级是反对国王的主力军
9. 小亮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了以下资料:“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运输机械的革命”“互联网与虚拟生活”“科学与人类的未来”。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蒸汽时代的开始 B.电气时代的变迁
C.信息时代的来临 D.科技发展的历程
10.世贸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表示,如果中美爆发全面贸易战,可能导致全球贸易额下降17.5%,使全球经济损失1.9%。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呼吁中美利用现有规则来解决两国在贸易和政治问题上的分歧。这说明当今(  )
A.世贸组织调节中美贸易摩擦 B.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
C.世界经济区域化明显增强 D.世贸组织维护了贸易自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1题10分,12题10分,13题10分)
11.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下食五人。(译文:耕种的收入,一夫一妇分田百亩。百亩土地的施肥耕种,上等的农夫可以养活九个人,其次的养活八个人,中等的养活七个人,其次六个人,下等的五个人。)
——《孟子 万章下》
材料三 都江堰的岷江分水灌溉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的蜀守李冰父子,在今四川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内江之水顺地势而下,不仅彻底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同时还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不知饥馑”(《华阳国志》卷三)的天府之国。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水利设施
——摘编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1)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3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感悟。(3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表
类别 粮食 棉花 棉纱 棉布
1952年产量 3278.4亿斤 2608万担 362万件 38.3亿米
比1994年增长 44.8% 193% 100% 103%
——摘编自林蕴晖著《凯歌行进的时期》
【材料二】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表
时间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1978年 28318万人 6945万人 4890万人
2013年 24171万人 23170万人 29635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增长说明了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1世纪初期,促进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 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 ——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B B B D B D B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内在联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养活的人口增多。
(2)特点: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用于分洪,发挥出防洪、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作用。
(3)表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兴修水利工程;分封制逐步瓦解。(任答两点得2分)。影响: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
12.【答案】
(1)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和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人民政权基本上巩固起来。
(2)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3.【答案】
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述: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两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结论: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