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主学习单 【学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掌握:精准阐释认识的内涵,清晰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深刻理解实践的定义、特点及基本形式,透彻领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核心观点,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目的。 2.能力提升: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准确判断认识的类型,深入剖析实践在认识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塑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刻认识到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培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意识,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认识和实践。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实践的特点:全面掌握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内涵及表现,理解实践各要素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及实践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特点,能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深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明确一切认识都源于实践活动;掌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包括实践产生新问题推动认识发展、提供认识工具延伸认识器官、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握实践如何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明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最终要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 (二)难点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解认识本身无法判断自身的真理性,客观事物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克服对这一观点的理解障碍。 2.区分认识的来源与途径:清晰区分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和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等方式从他人处获得),避免将二者混淆,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最终都源于实践。 三、学法指导 1.案例分析法:关注 2025 年时政热点,如我国在航天探索领域的新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应用过程中的探索等案例,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具体事例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以航天探索为例,分析从提出探索目标(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先进技术设备开展探索活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到在不同阶段取得对宇宙的新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各个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对比归纳法: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的不同特点、认识的来源与途径等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制作对比表格或思维导图,强化记忆,提高辨别能力。例如,对比感性认识的直接性、形象性与理性认识的间接性、抽象性,明确二者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怎么学】 一、自学活动 第一目: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内涵与分类:研读教材,明确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是人,客体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深入理解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其表现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表现形式为概念、判断和推理。思考生活中对某一事物(如智能手机)的感性认识(外观、操作手感等)和理性认识(内部构造、运行原理等),分析二者区别与联系,认识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2.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准确把握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手段是借助一定的工具等物质手段。理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和规律制约;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在实践前会制定计划、方案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且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以 2025 年某城市修建地铁为例,分析施工人员、建筑材料、施工设备等客观物质要素体现的客观物质性;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的修建目标、施工方案体现的主观能动性;不同时期修建地铁技术水平、参与建设的社会力量不同体现的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梳理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即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如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如社会革命、改革、政策调整等,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如科研机构进行的各种科学研究)。结合时政,思考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变革社会的实践)、开展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科学实验活动)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理解不同实践形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深刻领会认识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借助一定手段与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源于实践。例如,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获得对新型材料性能的认识(直接经验);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了解历史事件(间接经验),但课本知识也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如参加社团活动对团队协作的认识),以及通过学习他人经验获得的认识,体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三个方面理解实践推动认识发展。一是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出现了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新问题,促使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了对人工智能在医疗应用方面认识的发展。二是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例如,天文观测设备不断升级,使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更遥远的天体,获得对宇宙的新认识。三是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不断提升,从而推动认识的深化。以 2025 年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管理模式调整、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促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推动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解认识本身无法判断自身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直接表明认识的正误。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比较,若结果与认识相符,则认识正确;反之则错误。例如,一种新的药物研发出来后,通过临床试验(实践),观察药物对患者病情的治疗效果,来检验关于该药物疗效的认识是否正确。思考在生活中如何通过实践检验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如对某种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的认识,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应用,看学习成绩是否提高来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明确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认识却不用于实践,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以我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总结出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成功经验为例,这些经验被推广应用到其他贫困地区(回到实践),指导当地脱贫工作,实现脱贫目标,体现了认识服务实践的目的。思考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学习了环保知识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环保行动。 二、学习疑惑 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记录以下疑惑: 如何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准确判断认识是处于感性阶段还是理性阶段,以及如何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当实践结果与预期认识不一致时,如何准确分析是认识本身错误,还是实践过程中存在其他干扰因素影响了检验结果? 在获取间接经验时,如何判断其可靠性,以及如何将间接经验与自身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三、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 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为核心,构建如下知识框架: 认识与实践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分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与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及二者关系 实践:含义(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在实践中产生,直接、间接经验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问题推动、认识工具发展、认识能力提高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连接主客观,检验认识正误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服务实践,指导改造世界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科技创新实践与认识发展 材料:2025 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研团队在长期实践中,针对传统锂电池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等问题,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方案。通过大量实验和数据分析,研发出新型固态电池,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安全性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促使企业和科研机构进一步探索相关技术,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认识的不断深化。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实践是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认识发展的? 从认识来源角度,说明科研团队对新型固态电池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讨论方向:各小组围绕实践产生新问题、提供认识工具、锻炼认识能力等方面,分析其对电池技术认识发展的作用;探讨科研团队通过何种实践活动获得对新型固态电池的认识。 探究二:社会治理实践与认识 材料:某城市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着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治理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当地政府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举办社区议事会,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讨论决策;建立社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治理策略,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高了治理效率,改善了社区环境。 问题: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分析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角度,说明该城市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如何检验和发展认识? 讨论方向:思考实践在提出问题、推动认识发展、检验认识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该城市在治理实践中如何通过实践结果调整认识,完善治理模式。 探究三: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材料:2025 年,各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一些地方通过举办传统戏曲表演、民俗文化展览等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实现文化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也有了新的思考。 问题: 分析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中体现了哪些实践的基本形式? 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角度,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意义? 讨论方向: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中不同实践形式的表现,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如何服务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发展等目的。 【学得怎么样】 一、检测 (一)易错易混(二)典型剖析1. 5月4日,我国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架设;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科学实验的水平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③科考获得的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④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的认识不断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为 D。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①错误;此次科考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体现了科学实验的水平受客观历史条件制约,②正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有可靠与不可靠之分,③错误;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说明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发展,④正确。2.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求。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同时,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这表明(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为 D。材料未体现认识 “指导实践” 及实践 “直接现实性”(将观念变为现实),①②排除;互联网发展(实践)让消费结构优化、催生新消费观念,说明实践推动认识发展,③④正确,契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及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发展” 的哲理。3.(2022·全国乙卷)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为 C。①错误,认识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而非 “不断变化”;③错误,认识发展的目的是指导实践,而非创新观点。人们对穿山甲的认识随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深化而变化,体现④;新认识推动穿山甲保护、促进生态文明,体现②,故②④正确。4.(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为 D。①错误,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而非 “从实践中获得真理”;②错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有可靠与不可靠之分,并非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才可靠。学生结合专业知识(间接经验)研制卫星(直接实践)提升能力,体现③;通过卫星验证创意可行性,体现④,故③④正确。二、自我反馈 1.知识掌握:回顾检测题目,检查自己对认识的内涵与分类、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梳理已熟练掌握的内容和存在模糊不清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巩固。 2.能力提升:反思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认识与实践关系原理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如能否准确判断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能否结合实例阐述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制定能力提升计划。 3.学习方法反思:审视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案例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的有效性,思考是否需要调整学习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的知识,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