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通过了解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感悟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增强政治认同。 2.通过科学分析和把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伟大成就与经验教训,培养科学精神。
(下列带★的内容需重点关注)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时间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总路 线和 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历史 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
(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
基础
(3)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方向引领——党的八大★
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内容 主要 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 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成就
(1)实践成就
①工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农业: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③社会: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④国际地位: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2)理论成就
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5.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正误判断
1.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历史时期。(  )
【提示】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提示】 ×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提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
【提示】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导致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倒退,因此这一阶段的探索实践是没有意义的。(  )
【提示】 × 要全面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不能全盘否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也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议题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全面展开。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任务1 概括说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提示】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任务2 请你结合材料,探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的意义。
【提示】 (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
基础。
(3)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议题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出了以下回顾与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一九五三年,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九五四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大化。
任务1 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任务2 请你结合材料,探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过程的特点。
【提示】 成就:(1)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3)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与发展。
(4)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筚路蓝缕、历尽艰辛。
1.图示理解“一化三改”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意义
一个结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个肯定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1)历史逻辑
(2)理论逻辑
知识小结 必背清单
核心概念: 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八大 “第二次结合” 重要问题: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2.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有哪些 3.党的八大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意义有哪些
1.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说:“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突然在一天早上宣布实现社会主义。”这里的“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B]利用当时国际局势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C]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编制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C
【解析】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C符合题意。
2.(2023·浙江1月选考,改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
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并开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①排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②排除。
3.下列关于党的八大表述正确的是(  )
[A]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B]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成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答案】 B
【解析】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A不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成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C不符合题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时间在党的八大之前,D不符合题意。
4.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得到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可见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
①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创造性地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 ③增强了国家实力,有力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②不符合题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④不符合题意。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0多年来,新中国这艘巨轮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驶过了一程又一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分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成就和经验。
材料二 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请你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成就和经验。
【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各项事业获得较快发展,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课时作业
(时间:30分钟 总分:60分)
选择题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基础诊断
知识点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有人这样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上述观点(  )
①没有认识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是错误的 ②没有认识到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缩小,是错误的 ③没有认识到某些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跳跃式发展,是错误的 ④强调了社会形态发展必须遵循一定顺序,不可跳跃,是正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缩小,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②排除。各国国情不同,社会形态发展可以出现跳跃,④错误。
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
①资本主义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③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国营工商业的经验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①错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错误。
3.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A]发展生产力
[B]变革生产关系
[C]消灭剥削制度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变革,B正确。
4.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瞬间。以下是同学们就此展开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同学甲:图一中红军战士的英勇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同学乙:图一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二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③同学丙:从本质上来说,公私合营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同学丁:公私合营实现了红军战士的奋斗目标,是值得庆祝的历史事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①错误。公私合营指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红军战士的奋斗目标,④排除。
5.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由于公私合营后企业生产迅速发展,私股分得的红利大都比私营时期的多,这促使更多的资本家要求公私合营,积极性很高。有些小企业主提出,人民政府不能只吃苹果,不能只跟大企业合并合营,还要吃葡萄,还要跟中小企业合营。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有(  )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历史事件为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④排除。
知识点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6.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面临着新的历史课题。这个新的历史课题是(  )
①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④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②③与题意不符。
7.1956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和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指明:“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党的八大(  )
①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明确规定 ②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③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④提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在党的八大之前,党就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明确规定,①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③错误。
8.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提出(  )
①要求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强国 ②使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主要任务 ③依据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这一矛盾的提出要求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而不是现代化农业强国,①错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错误。
9.下图反映了(  )
①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具有不确定性 
③科学社会主义不适应国家建设时期生产力状况 
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①④符合题意。
10.高一某班学生准备拍摄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微电影,以下是其构思的三组镜头。
镜头一 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镜头二 我国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出厂
镜头三 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下列最适合作为微电影题目的是(  )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D]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 A
【解析】 镜头一、二、三反映的是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可见,这三组镜头反映的都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A符合题意。
进阶提升
11.漫画《手工业生产者的“手”》选自1956年出版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速写》。下列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个体手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到人民的欢迎 ③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能提高生产效率 ④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个体手工业属于私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①错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④错误。
12.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下列对“第二次结合”认识正确的是(  )
①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反映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④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供了基本指导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结合”没有反映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排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③排除。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在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形成和更替的过程。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一个较短的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
  有人质疑:“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请你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 该观点是错误的。(1分)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当时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分)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3分)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3分)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无需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民族复兴前行。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历史的长镜头,记录奋进征程。
材料一 
镜头一 1935年1月,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召开,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 镜头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
材料二 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后,我国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1956年,我国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经过十年发展,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并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了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判断镜头一、镜头二中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历史时期的情景。(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分析上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0分)
【答案】 (1)镜头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分)镜头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分)
(2)①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2分)②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3分)③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分)④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时作业
(时间:30分钟 总分:60分)
选择题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基础诊断
知识点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有人这样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上述观点(  )
①没有认识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是错误的 ②没有认识到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缩小,是错误的 ③没有认识到某些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跳跃式发展,是错误的 ④强调了社会形态发展必须遵循一定顺序,不可跳跃,是正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缩小,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②排除。各国国情不同,社会形态发展可以出现跳跃,④错误。
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
①资本主义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③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国营工商业的经验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①错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错误。
3.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A]发展生产力
[B]变革生产关系
[C]消灭剥削制度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变革,B正确。
4.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瞬间。以下是同学们就此展开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同学甲:图一中红军战士的英勇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同学乙:图一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二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③同学丙:从本质上来说,公私合营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同学丁:公私合营实现了红军战士的奋斗目标,是值得庆祝的历史事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①错误。公私合营指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红军战士的奋斗目标,④排除。
5.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由于公私合营后企业生产迅速发展,私股分得的红利大都比私营时期的多,这促使更多的资本家要求公私合营,积极性很高。有些小企业主提出,人民政府不能只吃苹果,不能只跟大企业合并合营,还要吃葡萄,还要跟中小企业合营。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有(  )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历史事件为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④排除。
知识点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6.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面临着新的历史课题。这个新的历史课题是(  )
①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④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②③与题意不符。
7.1956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和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指明:“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党的八大(  )
①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明确规定 ②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③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④提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在党的八大之前,党就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明确规定,①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③错误。
8.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提出(  )
①要求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强国 ②使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主要任务 ③依据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这一矛盾的提出要求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而不是现代化农业强国,①错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错误。
9.下图反映了(  )
①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具有不确定性 
③科学社会主义不适应国家建设时期生产力状况 
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①④符合题意。
10.高一某班学生准备拍摄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微电影,以下是其构思的三组镜头。
镜头一 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镜头二 我国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出厂
镜头三 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下列最适合作为微电影题目的是(  )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D]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 A
【解析】 镜头一、二、三反映的是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可见,这三组镜头反映的都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A符合题意。
进阶提升
11.漫画《手工业生产者的“手”》选自1956年出版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速写》。下列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个体手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到人民的欢迎 ③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能提高生产效率 ④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个体手工业属于私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①错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④错误。
12.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下列对“第二次结合”认识正确的是(  )
①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反映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④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供了基本指导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结合”没有反映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排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③排除。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在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形成和更替的过程。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一个较短的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
  有人质疑:“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请你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 该观点是错误的。(1分)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当时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分)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3分)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3分)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无需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民族复兴前行。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历史的长镜头,记录奋进征程。
材料一 
镜头一 1935年1月,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召开,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 镜头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
材料二 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八大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后,我国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1956年,我国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经过十年发展,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并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了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判断镜头一、镜头二中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历史时期的情景。(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分析上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0分)
【答案】 (1)镜头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分)镜头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分)
(2)①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2分)②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3分)③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分)④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通过了解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感悟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增强政治认同。
2.通过科学分析和把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伟大成就与经验教训,培养科学精神。
(下列带★的内容需重点关注)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时间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基本完成
总路
线和
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
历史
必然性 (1)社会主义 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国营经济
2.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
(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 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3)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
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
·特别提醒·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 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3.方向引领——党的八大★
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 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内容 主要
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
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 ,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工业国
农业国
社会生产力
4.成就
(1)实践成就
①工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农业: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③社会: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④国际地位: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工业体系
(2)理论成就
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结合
第一次
5.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 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
物质
基础
正误判断
1.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历史时期。(  )
【提示】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提示】 ×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提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
【提示】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导致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倒退,因此这一阶段的探索实践是没有意义的。(  )
【提示】 × 要全面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不能全盘否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也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议题探究
议题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53年
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全面展开。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任务1 概括说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提示】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任务2 请你结合材料,探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的意义。
【提示】 (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3)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议题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出了以下回顾与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一九五三年,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九五四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大化。
任务1 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任务2 请你结合材料,探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过程的特点。
【提示】 成就:(1)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3)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与发展。
(4)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挫折,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筚路蓝缕、历尽艰辛。
拓展提升
1.图示理解“一化三改”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意义
一个结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个肯定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1)历史逻辑
(2)理论逻辑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必背清单
核心概念:
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八大 “第二次结合”
重要问题: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2.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有哪些
3.党的八大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意义有哪些
典型例题
1.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说:“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突然在一天早上宣布实现社会主义。”这里的“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B]利用当时国际局势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C]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编制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C
【解析】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C符合题意。
2.(2023·浙江1月选考,改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
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并开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①排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②排除。
3.下列关于党的八大表述正确的是(  )
[A]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B]最重要的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成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B
【解析】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A不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成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C不符合题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时间在党的八大之前,D不符合题意。
4.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得到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可见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
①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创造性地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 ③增强了国家实力,有力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②不符合题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④不符合题意。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0多年来,新中国这艘巨轮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驶过了一程又一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分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成就和经验。
材料二 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请你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成就和经验。
【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各项事业获得较快发展,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