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2.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
3.2022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迄今改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一,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这说明“郧县人”化石出土是( )
A.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 B.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
C.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 D.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
4.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关键词有关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应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琮琮”是2023年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其创意灵感来自于长江流域的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下列选项中同属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遗址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6.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A.雕刻技术的发展
B.陶器、玉器的制作
C.养蚕缫丝技术、手工业的发展
D.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7.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这一时间用世纪、年代的表达方式应为( )
A.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B.公元10世纪40年代
C.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D.公元11世纪40年代
8.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最主要共同原因是( )
A.少数民族袭扰 B.自然灾害严重 C.国君统治残暴 D.诸侯犯上作乱
9.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书中残缺部分应该是( )
A.禅让,选举;家,公 B.世袭,禅让;公,家
C.禅让,世袭;公,家 D.选举,禅让:公,家
10.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11.从“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等内容中,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 D.“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12.《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出现这一动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周王室统治力减弱 D.诸侯国不听从王命
13.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是( )
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灵渠的开凿 D.圆形方孔半两钱的使用
1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号召,实际上是为了( )
A.维护周天子的绝对权威 B.打退少数民族的威胁
C.维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D.扩大自己势力,成就霸业
15.清朝诗人黄俞有这样一首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该诗赞美的是古代哪一工程建筑( )
A.灵渠 B.万里长城 C.都江堰 D.秦始皇陵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
(1)如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材料二:【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
(2)将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划线处填写推论中字母即可)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 ;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
图2: ;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
图3: ;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
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提炼一个主题。
17.某班同学正在开展“史前人类文明”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进来。
【适应自然的能力】
材料一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产生原始农业】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约1万年前。人类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驯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犁,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等。
【开始定居生活】
材料三 见下图
【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四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形成华夏民族】
材料五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3)写出图一、图二房屋复原图的名称及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最终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谁?
(5)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天下为公”指的是什么制度 请写出该制度下一位首领的事迹。
材料二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并指出该制度下诸侯有什么义务
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戡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1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改革中不断前行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了在美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
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赵良曾劝说商鞅,指出其相秦“残伤民以骏(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贾谊《治安策》记载,“他的新法推行了两年,奏国的风俗日益败坏……其社会混乱达到极点。”苏轼在《商君功罪》中也指出:“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材料三:“商鞅虽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的主要目标。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中最受底层百姓欢迎的两项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2.A
3.A
4.C
5.C
6.D
7.C
8.C
9.B
10.B
11.A
12.C
13.B
14.D
15.C
16.(1) A B
(2) C B A
(3)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发现了墓葬;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7.(1)做法:“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
(2)特点:农作物种类繁多;发展了养殖业;有多样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
(3)图一: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图二: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决定的。
(4)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首领:黄帝。
(5)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融合而成,多元一体。
18.(1)制度:禅让制。
事迹: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禹接受治水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水患。
(2)政治制度:分封制。
义务: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和扩大统治范围。
19.(1)主要目标: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措施: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评价: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忽视了道德教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变法成效显著,使秦国国力强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4)认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革是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