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情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一、选择题(以下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1分,共20分)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如图位于B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 )A. 元谋人遗址 B. 蓝田人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和县人遗址2. 2022年在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80-11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A. 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 B. 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C. 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打制石器 D. 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3.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史料 结论北京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吻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A. 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C. 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 北京人外貌完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4. 山顶洞人遗址博物馆有这样一段文字:“1930年由裴文中主持发掘了3个完整的山顶洞人头骨化石,经测定其脑容量为1000—1500毫升(现代人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在该遗址中还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饰物。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缝纫工具。”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 ②山顶洞人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③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的技术 ④山顶洞人有了原始的审美观念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5. 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下列关于原始农耕生活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是唯一一个对稻、粟、黍进行人工栽培的国家B.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C.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D. 半坡遗址发现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6. 下图为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琮琮”,其名字源于良渚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玉琮在当时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玉琮的数量可以判断墓葬主人地位的尊贵等级。这说明当时( )A. 有较高的审美观念 B. 陶器制造业发达C. 出现了阶级分化 D. 出现了原始农业7. 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参加。两岸人民公祭轩辕黄帝是因为( )A. 黄帝治理了黄河水患 B. 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C. 黄帝创造了中国文字 D. 黄帝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8. 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 )A. 证明黄帝发明了独木舟 B. 印证了传说都不可信C. 证明神农发明了陶器 D. 印证传说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9. 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以及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是( )A. 多元一体 B. 由西方传来 C. 单一起源 D. 没有连续性10. 学习历史,要学会了解和归纳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则可以培养这方面能力。下图所示课题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A.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1. 他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他”是(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大禹12. “夏传子,家天下。”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夏朝时,天下一家亲 B.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 夏朝人以天下为家 D. 夏朝创造了丰富的文化13. 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 夏朝文明 B. 商朝文明 C. 西周文明 D. 东周文明14. 2023年暑期,在青岛拍摄的大型奇幻古装电影《封神》成为票房冠军,并且引发了社会上的一股“封神”潮。商朝又称殷商,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 阪泉之战 B. 商汤灭桀 C. 盘庚迁殷 D. 牧野之战15. 汉代有“(夏)桀驾人车”画像石(如下图);同一时代司马迁记载商纣王生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汉代,人们认为夏、商亡国的共同原因是( )A. 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 B. 统治者荒淫无道C. 受自然环境影响 D. 周部族力量迅速发展16. “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亡,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A. 周王室势力大减 B. 周朝即将灭亡C. 井田制得到巩固 D. 周朝政局稳定17. 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A. 和平稳定 B. 战乱不断 C. 经济发展 D. 文化繁荣18. 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颧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汉”。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 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 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C. 青铜工具的普遍推广D. 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19.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A. 促进生产力发展 B. 实现富国强兵C. 缓和社会矛盾 D. 增强东周王室的实力20. 对下图所示工程描述恰当的诗句是( )A. 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 B.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戊不敢过临洮C. 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 D. 路平如砥直如弦,官柳千株拂翠烟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3题共30分,其中21题8分,22题12分,23题10分)21. 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遗址 考古发现半坡遗址 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房屋遗迹河姆渡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整理自人教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以前,人类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三,概括陶器出现的意义。22. 历史核心素养是我们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材料一材料二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材料三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和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材料四 《吕氏春秋》载: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通缪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指出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三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分封制的历史影响,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3)材料四反映了禹的什么功绩?从禹的身上你可以学到什么精神?23.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材料一 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拏(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热衷于研习法家学说。入秦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全面改革。但他的大力改革,得罪了以太子为首的贵族势力。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商鞅随被诬告谋反,出逃未果,只得起兵反抗,“而卒车裂以徇秦国”。——摘编整理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四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2)材料二反映了此事件中哪两方面的措施?(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商君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4)结合以上所有材料,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但是后世认为他主持的事件却是成效最大的,为什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情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一、选择题(以下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1分,共20分)【1题答案】A【2题答案】B【3题答案】B【4题答案】C【5题答案】B【6题答案】C【7题答案】B【8题答案】D【9题答案】A【10题答案】A【11题答案】D【12题答案】B【13题答案】A【14题答案】C【15题答案】B【16题答案】A【17题答案】B【18题答案】B【19题答案】B【20题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3题共30分,其中21题8分,22题12分,23题10分)【21题答案】(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影响: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2)相同之处: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农业生产;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3)意义: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能够比较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2题答案】(1)重要标志: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2)赞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统治,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3)功绩:大禹治水。精神: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担重任、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23题答案】(1)事件:商鞅变法。(2)方面:军事方面、经济方面。 (3)学派:法家。(4)理由: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