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01情境导入:身边的“金属朋友”“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金属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金银铜铁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02探究金属的性质观察CATALOGUE铜棒铁棒铝棒铜丝铁丝铝丝不借助工具,你能区分它们吗?(引导观察颜色:铜呈紫红色,铁呈银白色,铝呈银白色但更轻)”观察金属的光泽用砂纸轻轻打磨金属棒表面,观察有什么变化。安全提醒:砂纸朝一个方向打磨,避免碎屑入眼。观察金属的导热性将铜棒、铁棒、铝棒同时放入热水中,1分钟后用手触摸另一端。再换木棒、玻璃棒、塑料棒来试一试。安全提醒:只摸未浸入水中的一端,避免烫伤。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观察金属的延展性观察金属的软与硬03比较金属的异同分析铁制品和铝制品的优点o 铁制品:坚硬、耐磨,适合做铁锅(导热好)、铁钉(固定作用);o 铝制品:轻便、耐腐蚀,适合做饮料罐(易加工)、门窗(轻便耐用)。拓展其他金属用途铜导电性好,适合做导线银耐腐蚀、有光泽,适合做首饰延展性极佳,适合做金币、首饰04金属是一种资源金属大多从矿物中提炼出来,而地球上的矿物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金属的回收作业:我的金属的回收行动家里有哪些废旧金属制品?如何分类回收?05拓展延伸:金属“创意工坊”金属小制品这些制品用了金属的什么特征?用铝丝弯的小自行车 铜片做的小书签请你用废旧金属材料(如易拉罐、铁丝)设计一个小制品,说明用到了金属的什么特征。布置任务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 《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单元 3.金属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课题 金属 课时 1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3 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 1~2年级⑤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知道金属是常见的材料。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认识金、银、铜、铁、铝等常见金属,能说出金属名称; 描述金属的主要特征(有光泽、导热性好、有延展性、坚硬等); 了解铁制品和铝制品的独特优点,知道金属从矿物中提炼,废旧金属可以回收循环利用。 科学思维 能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区分不同金属的特征差异(如铝比铁软); 能结合实例推理金属特征与用途的关联(如铁坚硬适合做工具,铝轻便适合做饮料罐)。 探究实践 通过“砂纸打磨、热水测试、锤子敲打”等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特征; 能记录实验结果,用规范语言描述金属的光泽、导热性、延展性等特征; 参与“金属制品调查”活动,收集身边的废旧金属制品,了解回收方法。 态度责任 感受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细致观察、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 初步形成珍惜金属资源、主动参与废旧金属回收的环保意识。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金、银、铜、铁、铝等常见金属,能描述金属的主要特征(有光泽、导热性好、有延展性等)。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1.理解金属特征与用途的关联(如“铁坚硬耐磨,适合做铁锅”);2.认识金属资源的有限性,理解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教学 准备 铜棒、铁棒、铝棒(各3根)、常见金属制品(钥匙、铁锅碎片、铝箔、铜导线、银饰图片); 砂纸(每组2张)、小锤子(带安全提示)、烧杯(装热水)、镊子、“金属特征记录表”; 金属矿物图片、金属提炼过程短视频、废旧金属回收流程图、回收标志图片。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金属。一、情境导入:身边的“金属朋友” 1.出示实物:钥匙、铁锅碎片、铝箔、铜导线,提问:“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引导学生触摸、观察,发现这些物品“硬硬的、有的有光泽”,引出“金属”概念。 3.揭示课题:“这些‘金属朋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金属》。” 【意图解析】从学生熟悉的金属制品切入,通过直观观察激活生活经验,自然引出“金属”概念,激发探究兴趣,建立生活与科学的联系。二、探究金属特征:金属的“秘密实验” 1.认识常见金属种类 出示铜棒、铁棒、铝棒,结合图片介绍:“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金、银、铜、铁、铝,这些就是铜棒、铁棒、铝棒。” 提问:“不借助工具,你能区分它们吗?(引导观察颜色:铜呈紫红色,铁呈银白色,铝呈银白色但更轻)” 2.实验一:打磨看光泽 讲解操作:“用砂纸轻轻打磨金属棒表面,观察有什么变化。”(强调安全:砂纸朝一个方向打磨,避免碎屑入眼) 学生实验后分享:“打磨后金属棒表面变得更亮了,有光泽。” 总结特征:金属具有“有光泽”的特点。 3.实验二:热水测导热性 教师演示:用镊子将铜棒、铁棒、铝棒同时放入热水中,1分钟后用手触摸另一端(强调安全:只摸未浸入水中的一端,避免烫伤)。 学生记录感受:“金属棒另一端变热了,说明金属能导热。” 总结特征:金属具有“导热性好”的特点。 4.实验三:敲打看延展性 教师演示:用小锤子轻轻敲打铜丝、铝丝(强调安全:锤子轻拿轻放,避免砸伤)。 学生观察:“金属丝被敲扁了,但没有断裂。” 总结特征:金属具有“有延展性”的特点。 【意图解析】通过系列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知金属的核心特征,培养科学观察、规范实验和记录的能力,为理解用途奠定基础。三、关联金属用途:特征决定“本领” 1.分析铁制品和铝制品的优点 出示铁制铁锅、铁钉和铝制饮料罐、铝合金门窗,提问:“铁制品和铝制品各有什么独特的优点?” 小组讨论后分享,教师引导总结: 铁制品:坚硬、耐磨,适合做铁锅(导热好)、铁钉(固定作用); 铝制品:轻便、耐腐蚀,适合做饮料罐(易加工)、门窗(轻便耐用)。 2.拓展其他金属用途 结合图片介绍:“铜导电性好,适合做导线;银耐腐蚀、有光泽,适合做首饰;金延展性极佳,适合做金币、首饰。” 提问:“这些用途和金属的什么特征有关?”(引导推理:特征决定用途) 【意图解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特征与用途”的关联,突破难点,培养分析与推理能力,深化对“材料特征决定用途”逻辑的认识。四、金属回收:珍惜“地球资源” 1.了解金属的来源 o播放金属提炼短视频:“金属大多从矿物中提炼出来,而地球上的矿物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 o提问:“如果矿物资源用完了,会有什么影响?”(引导认识资源有限性) 2.探讨回收的意义 o出示废旧金属回收流程图:“回收废旧金属可以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o展示回收标志图片,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回收标志?我们如何参与金属回收?”(如将废旧钥匙、易拉罐投入回收箱) 3.实践活动:“我的回收计划” o小组讨论:“家里有哪些废旧金属制品?如何分类回收?” o学生分享计划,教师鼓励课后实践。 【意图解析】通过视频和讨论,让学生认识金属资源的有限性,理解回收利用的重要意义,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担当,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渗透。五、拓展延伸:金属“创意工坊” 1.出示金属小制品(如用铝丝弯的小自行车、铜片做的小书签),提问:“这些制品用了金属的什么特征?” 2.布置任务:“请你用废旧金属材料(如易拉罐、铁丝)设计一个小制品,说明用到了金属的什么特征。” 3.学生画图设计,课后在家长指导下尝试制作。 【意图解析】通过创意设计活动,将课堂知识迁移到实践应用,激发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金属特征的理解。六、板书设计 金属 常见金属主要特征典型用途资源与回收铁坚硬、耐磨、导热好铁锅、铁钉金属来自矿物,资源有限铝轻便、耐腐蚀、易加工饮料罐、门窗回收废旧金属,循环利用铜导电性好、有光泽导线、铜器回收标志: 银耐腐蚀、光泽好首饰、银器行动:分类投放废旧金属金延展性好、耐腐蚀首饰、金币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七、练一练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九、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金属》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docx 2.1.3《金属》(课件)2025-2026学年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