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8.古诗二首《敕勒歌》一、作者与作品背景《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一首民歌,具体作者已不可考。这首民歌描绘了北方草原辽阔壮美的风光,充满了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北方民族豪迈奔放的性格和对家乡的热爱。二、原文与译文原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译文: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牧民们居住的圆顶帐篷一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八方的原野。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当风吹过,丰茂的牧草低下头来,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三、字词解释敕勒川:敕勒族生活的平川。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即蒙古包。笼盖:像笼子一样覆盖。四野:四方的原野。苍苍:深蓝色,形容天空的颜色。茫茫:辽阔,深远,形容草原的广阔。见:同“现”,显现,露出。四、主题思想这首民歌生动地描绘了北方草原壮丽辽阔的自然风光和游牧生活的景象,抒发了敕勒族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展现了他们质朴豪迈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五、艺术特色比喻修辞:将天空比作“穹庐”,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广阔无垠和草原的辽阔,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草原天空的独特景象。动静结合:“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是对草原静态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广阔;“风吹草低见牛羊”则是动态描写,风动草伏,牛羊显现,使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语言质朴:民歌语言简洁直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精准地勾勒出草原的壮美,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读来朗朗上口。六、阅读要素理解诗意:结合译文和字词解释,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了解诗歌所描绘的草原景象。体会情感:通过感受诗中草原的辽阔壮美和牛羊成群的景象,体会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品味语言:关注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笼盖”“苍苍”“茫茫”“见”等,感受民歌语言的质朴与生动。想象画面: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阴山脚下草原辽阔、天空高远、风吹草动牛羊现的画面,感受草原的壮美。七、素养提升培养审美能力:欣赏民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感受北方草原的自然风光之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分析画面、体会情感的过程中,锻炼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增强文化认同:了解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八、拓展延伸北朝民歌多以反映游牧生活、战争场景和民族风情为主,风格刚健豪放。除了《敕勒歌》,还有《木兰诗》等著名作品,《木兰诗》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女子的勇敢与担当。大家可以对比阅读,感受北朝民歌不同的题材和风格,进一步了解北朝民歌的魅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