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5.朱德的扁担一、字词积累1.识字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朱 zhū 木 独体结构 朱红 根 gēn 木 左右结构 根据德 dé 彳 左右结构 品德 据 jù 扌 左右结构 据说扁 biǎn 户 半包围 扁担 抽 chōu 扌 左右结构 抽水担 dàn 扌 左右结构 扁担 陡 dǒu 宀 上下结构 很陡同 tóng 半包围 同志 鞋 xié 革 左右结构 草鞋志 zhì 心 上下结构 志向 疼 téng 疒 半包围 很疼伍 wǔ 亻 左右结构 队伍 敬 jìng 攵 左右结构 尊敬敌 dí 攵 左右结构 敌人2.写字3. 解词山高路陡:形容山路又高又陡,文中指从井冈山到宁冈的挑粮山路十分艰险。会师:几支队伍会合,文中指1928年朱德带领的队伍与毛泽东带领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合。茅坪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村庄,文中是红军驻扎的地方。敬爱:尊敬热爱,文中指战士们对朱德的情感。3.多音字担:dàn,扁担、担子;dān,承担、担当。宁:níng,安宁、宁冈;nìng,宁可、宁愿。待:dài,对待、等待;dāi,待着、待一会儿。4.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会师——会合 ;敬爱——尊敬 ;山高路陡——悬崖峭壁 ;常常——经常反义词:山高路陡——一马平川;敬爱——轻视;敌人——朋友;坚持——放弃5.词语搭配动词 + 名词:挑粮食;藏扁担;穿草鞋;戴斗笠。形容词 + 名词:山高路陡的山路;细细的扁担;敬爱的朱德同志;二、句式分析1.修辞手法反复:“朱德同志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通过“整夜整夜”的重复,强调朱德工作的辛苦,突出其为革命操劳的精神。2. 句式特点陈述句:“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以平实语言交代历史事件,简洁明了。动作描写句:“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通过连续动作描写,刻画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形象。三、段落结构1.段落划分第一段:总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粮食供应困难,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起挑粮,交代故事背景。第二段:描写朱德白天挑粮、晚上研究战事的辛苦,以及战士们为让他休息藏扁担的行为。第三段:朱德在扁担上刻“朱德的扁担”,战士们深受感动,不再藏扁担,体现官兵一致的革命情谊。2. 主要内容课文讲述 1928 年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与战士们一起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往返五六十里挑粮的故事。战士们为让他休息藏起扁担,他却在扁担上刻字“朱德的扁担”,展现了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红军内部官兵一致的革命情谊。3.主题思想文章通过朱德挑粮的故事,歌颂了革命领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展现了红军内部官兵一致的优良作风,教育读者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品质。四、表达技巧1.写作手法细节描写:“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等细节,生动刻画朱德的劳动形象,使人物更立体。情节对比:战士藏扁担与朱德刻字的情节对比,突出“官兵一致”的主题,增强故事感染力。叙事抒情:通过叙述挑粮事件,自然流露对朱德的敬爱之情,避免空洞说教。2.表达效果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将革命领袖的形象与革命道理结合,适合低年级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和情节对比让“同甘共苦”的抽象主题变得生动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教育意义。3.写作启示写作时可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品质,运用情节对比突出主题,叙事中融入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符合低年级读者的认知水平。五、拓展延伸1. 相关知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介绍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及挑粮运动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朱德生平:简要介绍朱德在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如长征、抗日战争中的事迹,拓展学生的历史认知。2. 同类文章《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毛主席为群众挖井的故事,体现领袖与人民的联系,与《朱德的扁担》都展现革命领袖的亲民作风。《八角楼上》:描写毛主席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工作的场景,与本文主题相通,适合对比阅读。3. 实践活动角色扮演:分组表演“藏扁担”的场景,体会战士与朱德的心理,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实物观察:展示扁担、草鞋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感受革命时期的艰苦条件,讨论“今天如何学习艰苦奋斗精神”。故事创编:以“朱德的扁担来到今天”为题,创编想象故事,结合现代生活诠释“扁担精神”的意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