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备课】统编版语文二上-14. 八角楼上(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任务型备课】统编版语文二上-14. 八角楼上(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112014001207770014.八角楼上
一、字词积累
1. 识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

lóu

左右结构
楼上

zhāng

上下结构
文章

jiān

左右结构
艰苦



左右结构
握笔

dòu

独体字
斗争

níng

左右结构
凝视

dài

左右结构
年代

yóu

左右结构
油灯

lín

左右结构
临时

huī

左右结构
光辉



左右结构
腊月



独体结构
革命

jūn

上下结构
军人

mìng

上下结构
生命

báo

上下结构
薄厚



左右结构
胜利
2.写字
3. 解词
寒冬腊月:指农历十二月天气最冷的时候,文中形容环境艰苦。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文中指毛主席专注地思考。
星星之火:微小的火星,文中比喻革命的微小力量。
光辉:明亮的光芒,文中形容著作的伟大意义。
4.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凝视 —— 注视;艰苦 —— 艰难;光辉 —— 光芒;觉察 —— 察觉。
反义词:艰苦 —— 舒适;明亮 —— 昏暗;胜利 —— 失败。
5.词语搭配(课文原句提取)
动词 + 名词:住茅坪村;握笔;拨灯芯;写文章。
形容词 + 名词:单军衣;薄毯子;星星之火;光辉著作。
二、句式分析
1. 修辞手法
比喻:“这些著作指引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就像这星星之火,后来成了燎原之势。”将“革命理论”比作“星星之火”,形象说明微小力量可发展为强大力量,体现革命的蓬勃发展。
2. 句式特点
陈述句:“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上。”“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以平实语言叙述事件,简洁介绍毛主席的工作场景。
动作描写句:“坐在竹椅上写文章”“拨了拨灯芯”等句子,通过连续动作描写,刻画毛主席专注工作的形象。
三、段落结构
1. 段落划分及主要内容
第一段:总述寒冬腊月,毛主席住在茅坪村八角楼,环境艰苦,引出下文对其工作场景的描写。
第二段:描写毛主席在清油灯下的工作状态,穿着单衣、披着薄毯,专注地握笔写文章,凝视灯火思考,体现其艰苦环境中的奋斗精神。
第三段:点明毛主席在油灯下写下光辉著作,这些著作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升华主题,强调革命理论的重要性。
2. 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寒冬腊月,毛主席在茅坪村八角楼的艰苦环境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在清油灯下专注写文章的故事。他凝视着灯光,思考革命未来,写下的光辉著作指引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展现了毛主席在艰难条件下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伟大贡献。
3.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写毛主席在八角楼的工作场景,歌颂了革命领袖在艰难岁月中坚守信念、为中国革命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揭示了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激发读者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四、表达技巧
1. 写作手法
环境烘托:用“寒冬腊月”“单军衣”“薄毯子”等环境描写,烘托毛主席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感染力。
细节描写:通过“握笔”“拨灯芯”“毯子滑落未觉察”等细节,生动刻画毛主席专注工作的状态,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象征手法:以“星星之火”象征革命力量,“光辉著作”象征革命理论,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
2. 表达效果
文章通过简洁的叙述和生动的细节,将革命领袖的形象与革命道理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接受。象征手法的运用让“革命理论的力量”这一抽象主题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教育意义。
3. 写作启示
写作时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品质,用细节刻画展现人物性格,借助象征手法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同时,叙事要条理清晰,从背景到细节再到意义,层层推进,使主题更突出。
五、拓展延伸
1.相关知识
革命历史常识: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主席在井冈山的革命活动,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油灯的象征意义:拓展“油灯”在革命文学中的象征用法,如《灯光》《延安与中国青年》等作品中的类似意象,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同类文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毛主席为群众挖井的故事,体现革命领袖与人民的联系,与《八角楼上》都展现领袖的伟大精神。
《朱德的扁担》:通过朱德挑粮的细节,表现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与本文主题相通,适合对比阅读。
3. 实践活动
图片配对:展示八角楼、井冈山等革命旧址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文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毛主席写文章”的场景,体会人物心理,加深对革命先辈精神的理解。
参观寻访:组织学生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如有),收集革命先辈的故事,制作手抄报,拓展历史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