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古诗三首
会认字
字 读音 结构 组词 字 读音 结构 组词
庭 tíng 半包围结构 洞庭湖 萧 xiāo 上下结构 萧条
未 wèi 独体字结构 未来匙 挑 tiāo/tiǎo 左右结构 挑水;挑战
磨 mó / mò 半包围结构 磨粉;石磨 促 cù 左右结构 促进
斜 xié 左右结构 倾斜
二、会写字
三、多音字
磨:mó(磨刀)、mò(石磨)
相:xiāng(相互)、xiàng(相貌)
斜:xié(斜线)、xiá(古音,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挑:tiǎo(挑促织)、tiāo(挑选)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四、近反义词
近义词:和(谐)、镜(鉴)、遥(远)、斜(歪)、寒(冷)、晚(暮)
反义词:和(乱)、平(皱)、远(近)、斜(正)、寒(暖)、晚(早)
五、古诗句子翻译
1.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洞庭湖水光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无风,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山翠绿,湖水清澈,如同白银盘里放着一颗青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登上深秋的山峦,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景色,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红艳。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道有儿童在深夜的篱笆下捉蟋蟀,那一盏灯在夜里亮着
六、古诗主题
1.《望洞庭》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宁静月夜,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山行》通过描写山路、人家、枫林等深秋景色,表达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3.《夜书所见》通过秋夜的梧叶、秋风、儿童捉蟋蟀等场景,表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
七、拓展延伸
1. 洞庭湖文化: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有 “八百里洞庭” 之称。传说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此投水殉情,化为湘妃竹,君山因此得名。
比喻手法:诗中 “镜未磨”“白银盘”“青螺” 等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洞庭湖的朦胧美和君山的小巧玲珑。
枫叶象征意义:枫叶在古诗中常象征坚毅、热情。杜牧用 “霜叶红于二月花” 突出枫叶的生命力,与春天的花朵相比毫不逊色。
文人精神:《山行》体现了中国文人 “隐逸” 与 “苦寒” 的精神追求,通过自然之美表达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3.促织文化:促织(蟋蟀)在古诗中常与思乡、秋愁相关。古代儿童秋季有 “斗蟋蟀” 的民俗,诗人借此唤起对童年的回忆。
灯火象征:“夜深篱落一灯明” 中的灯火,既描绘儿童嬉戏的场景,也暗含对 “家” 的渴望,体现中国人对温暖与团圆的向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