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司马光一、会认字字 读音 结构 组词司 sī 半包围 司令、司机皆 jiē 上下结构 皆是、皆有弃 qì 上下结构 放弃、丢弃二、会写字 三、近反义词 近义词: 皆-都 持-握 弃-丢反义词: 众-独 弃-留 没-出四、句子赏析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这句话是简洁的场面描写,用 “戏、登、跌、没” 四个动词,快速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其中一个孩子爬上大水瓮,不小心失足掉进瓮里被水淹没。语言十分凝练,像 “镜头快放” 一样,让读者瞬间感受到危险场景,为后文司马光的救人行动做了铺垫。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句话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众皆弃去” 写出其他孩子慌张逃跑的样子,“光持石击瓮破之” 则描绘了司马光沉着行动的场景,一 “弃” 一 “持”、一 “逃” 一 “救”,鲜明突出了司马光遇事不慌、机智勇敢的品质。末尾 “水迸,儿得活” 用短句收尾,简洁交代了救人的结果,凸显了司马光办法的有效性。 3.“光持石击瓮破之” 这句话通过连续的动作描写(“持、击、破”),精准展现了司马光的救人过程:先 “持石”(找到石头作为工具),再 “击瓮”(选择砸瓮的方法),最后 “破之”(达到砸破水瓮的目的)。三个动词连贯衔接,体现出司马光思维清晰、行动果断,没有多余动作,充分凸显了他 “机智” 的特点。 五、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其中一个孩子爬上大水瓮,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其他孩子都吓得丢下他跑开了,只有司马光没有慌张,他拿起石头砸破水瓮,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掉在瓮里的孩子最终成功得救。 六、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前半部分):事件发生(遇险) 核心场景是“孩子遇险”,关键内容是交代危险的出现—— 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一个孩子登瓮跌没水中。关键句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用简短语句开启故事,营造紧张氛围。 第二部分(第 1 自然段后半部分):事件解决(救人) 核心场景是“救人过程”,关键内容是通过对比展现不同人的反应:众人逃跑,司马光沉着砸瓮救友。关键句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清晰交代事件结果,凸显人物品质。 七、课文主题 核心主题是通过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赞美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同时也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不要慌张逃跑,要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学会用智慧应对问题,培养“遇事不慌、主动想办法”的意识。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将“众皆弃去”(其他孩子的慌张逃跑)与“光持石击瓮”(司马光的沉着救人)进行对比,突出司马光的性格特点,符合三年级学生“通过对比分辨人物品质”的认知规律,让“机智勇敢”的形象更鲜明。 动作描写:用“持、击、破”等精准的动词描写司马光的救人动作,没有多余修饰,让读者能清晰想象出救人过程,体现“行动见智慧” 的特点,避免对人物品质进行空洞夸赞。白描手法:全文语言简练,没有华丽辞藻,仅用“群儿戏于庭”“水迸,儿得活”等短句勾勒场景与结果,像“简笔画”一样直观易懂,符合文言文改编“浅白通俗”的特点,适合低中段学生阅读。 详略得当:略写“孩子掉瓮”的过程(快速进入核心情节),详写“众人与司马光的不同反应”(突出故事重点),不拖沓冗余,让故事始终聚焦“司马光的智慧”,主题更明确。九、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为什么其他孩子会“弃去”,而司马光能想到“击瓮”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不慌张、会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石头)、能找到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培养 “遇事冷静思考” 的思维。 2.表达练习:如果你看到同学遇到小危险(比如卡在滑梯里、东西掉进缝隙),会怎么做?结合课文主题,鼓励学生说出“不慌张、找办法”的思路。 3.仿写练习:用“先…… 再…… 最后……”的句式,描述司马光的救人过程,如“司马光先在旁边找到一块石头,再用力把石头砸向大水瓮,最后水瓮被砸破,水涌出来,孩子得救了”。 课本剧表演:分组编排《司马光》课本剧,重点表现“众人慌张跑开”(动作慌乱、表情害怕)和“司马光冷静持石”(动作沉稳、表情坚定)的对比,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