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0. 古诗三首(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任务型备课】统编版三年级上册-20. 古诗三首(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古诗三首
一、会认字
字 读音 结构 组词
返 fǎn 半包围 返景、返回、往返
苔 tái 上下结构 苔、苔藓、苔衣
亦 yì 独体字 亦然、亦奇、不亦乐乎
抹 mǒ / mò / mā 左右结构 涂抹 / 抹墙 / 抹布
宜 yí 上下结构 相宜、适宜、宜人
二、会写字
三、作者简介
1.王维(《鹿柴》作者)
朝代:唐代,被称为 “诗佛”,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诗风被誉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知识:王维不仅诗写得好,还会画画、弹古琴。晚年他隐居在山林里,每天观察花草、山林,《鹿柴》就是他看到的山林傍晚景色,把 “静” 的感觉写得特别到位。
2.李白(《望天门山》作者)
朝代:唐代,被称为 “诗仙”,性格豪放,特别喜欢游山玩水,一生去过很多名山大川。
小知识:有一次李白乘船经过天门山(在今安徽),看到长江水冲破山峰、奔腾而去的样子,特别震撼,就写下了《望天门山》,诗里满是长江的 “壮” 和天门山的 “雄”。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
朝代:宋代,号 “东坡居士”,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会写诗、填词,还会画画、做饭(比如 “东坡肉”)。
小知识: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特别喜欢西湖,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去湖边散步。晴天看西湖波光粼粼,雨天看西湖云雾朦胧,他觉得两种样子都美,就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写下了这首诗。
四、句子赏析
1.《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这句话延续了 “以动衬静” 的手法!“返景”(夕阳余晖)是 “动” 的(阳光慢慢照进树林),“深林”“青苔” 是 “静” 的(树林幽深、青苔安静生长)。阳光移动着照在青苔上,一点点光亮在幽静的树林里格外明显,反而让山林显得更静了,就像黑暗里的一点光,更能突出周围的安静,体现王维对山林 “静美” 的喜爱。
2.《饮湖上初晴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赏析:“亦” 字用得特别妙!前一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写晴天西湖美,这一句用 “亦”(也)说明 “雨天西湖也美”,不偏不倚地赞美西湖 “晴雨皆美”。“空蒙”(云雾朦胧)写出雨天西湖的柔和,和晴天的 “波光粼粼” 形成对比,既体现苏轼观察得细,又表达出他对西湖满满的喜爱 —— 不管什么天气,西湖在他眼里都有独特的美。
3.《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这句话用了 “比喻” 的好办法!苏轼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淡妆” 就是西施化清淡的妆,对应晴天西湖(阳光亮、景色清);“浓抹” 就是西施化浓重的妆,对应雨天西湖(云雾重、景色柔)。“总相宜”(总适合)说明不管是 “淡” 还是 “浓”,西湖都美,就像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好看一样,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西湖的 “百搭美”,也感受到苏轼对西湖的偏爱。
五、古诗大意
1.《鹿柴》
空山不见人:空旷的山林里,看不到一个人的影子。
但闻人语响:只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人的说话声。
返景入深林:夕阳的余晖(“返景”,“返”是“返回”,指夕阳西下时返回的阳光)照进幽深的树林里。
复照青苔上:又(“复”)把青苔(“苔”指苔藓)照得亮亮的,青苔在余晖下特别显眼。
2.《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被楚江(长江)从中间冲开,分成两半。
碧水东流至此回: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了这里因为山势阻挡,转弯回旋。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隔着江水,遥遥相对,仿佛在向江中心 “走” 过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艘孤单的小船,从太阳升起的方向慢慢驶来。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时候,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看起来特别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下雨的时候,西湖周围的山笼罩在云雾里(“空蒙”),朦胧的样子也(“亦”)很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我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总相宜:不管是化清淡的妆(“淡”),还是化浓重的妆(“抹”,涂抹),西湖都特别合适(“宜”,适宜)、特别美。
六、古诗主题
1.《鹿柴》:王维通过“返景”“青苔”等景物,写出山林的幽静——没有喧闹,只有偶尔的人语和夕阳余晖,表达了他对山林“静美”的喜爱,也藏着他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2.《望天门山》:李白用“中断”“开”“回”等词,描绘长江冲开天门山、奔腾回旋的壮阔画面,展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表达了他对长江“壮美”的赞美,以及对自由、豪迈生活的追求。
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用“亦”“抹”“宜”等字,说明西湖晴天“淡”美、雨天“浓”美,还把西湖比作西施,赞美西湖“晴雨皆美”的特点,表达了他对西湖“柔美”的喜爱,也体现出他乐观、豁达的心态。
七、写作手法
1.《鹿柴》—— 以动衬静
用“人语响”(动)衬托“空山”(静):山林本是静的,可“人语响”这一点点声音,反而让静显得更突出(就像安静的房间里,一点细微的声音更明显)。再加上“返景入深林” 的动态阳光,照在静态的“青苔”上,动静结合,让山林的“静”不是“死寂”,而是“有生机的静”。
2.《望天门山》—— 夸张 + 拟人
夸张:“天门中断楚江开”用“中断”夸张地写长江力量大——好像能把坚硬的山峰 “冲断”,突出长江的“壮”;
拟人:“两岸青山相对出”把青山当作人,说它们“相对出”(互相朝着对方走),让静止的山变得“主动”,仿佛在迎接江水和小船,充满活力。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比喻 + 对比
比喻: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是古代公认的美女,用她的“美”来写西湖的“美”,让抽象的“西湖美”变得具体(就像说“你的笑容像太阳”,一下子让人懂笑容的温暖);
对比:对比晴天(水光潋滟)和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用“亦”字连接,说明“淡” 和“浓”两种美都好,突出西湖“总相宜”的独特,让赞美更有说服力。
八、拓展延伸
1.创意表达
绘画:选择一首诗,画出含会认字的画面——比如画《鹿柴》的“返景照青苔”(夕阳照在绿色青苔上),或《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淡妆浓抹西湖”(一边画晴天波光,一边画雨天云雾),并在画旁写会认字组词。
仿写:模仿 “欲把西湖比西子”,用会认字写句子,如 “欲把校园比花园,淡妆(指春天花开少)浓抹(指夏天花开多)总相宜”;“欲把月亮比银盘,返照(月光)大地总宜人”。
2.生活观察
找 “苔”:雨后去公园,观察墙角、石头上的青苔,说说它的颜色、样子,记录“我找到的青苔”(用“苔”组词写一句话)。
辨 “抹”:观察妈妈化妆(“抹口红”)、爸爸擦桌子(“抹抹布”),说说“抹”在不同场景的意思(“涂抹”vs“擦”),区分多音字用法。
3.古诗积累
拓展含会认字的诗句: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与 “返”近义);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好景”与 “宜”近义),感受会认字在不同诗中的用法。
背诗比赛:分组背诵三首诗,要求准确读出“返、苔、亦、抹、宜”的读音,并用一句话说说诗句意思,获胜组获“古诗小达人”称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