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土壤里有什么》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土壤里有什么》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研究土壤》单元 1. 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研究土壤》 课题 土壤里有什么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3 岩石和土壤 3~4年级 ④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直观观察,发展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思维,能准确记录土壤中可见的物质;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培养基于证据推测事物成分的推理思维,能将实验现象与土壤成分建立关联; 探究实践 通过对比与讨论,形成综合分析思维,能梳理土壤的主要成分并初步理解其作用; 态度责任 通过探究过程,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探究习惯。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木头、塑料、金属、玻璃、橡胶、纸、布等常见材料,能区分物品的材料并描述其核心特征。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认识木头、塑料、金属、玻璃、橡胶、纸、布等常见材料,能区分物品的材料并描述其核心特征。
教学 准备 观察材料:不同类型土壤样本(菜园土、花园土、田野土各若干份),放大镜每组1个,镊子每组1个,记录单每组1份; 实验材料:纸巾每组2-3张,透明烧杯(500ml)每组2个,玻璃棒每组1根,三脚架每组1个,酒精灯每组1个,蒸发皿每组1个,水(常温)若干; 多媒体资源:土壤中生物活动的视频(蚂蚁、蚯蚓等),土壤分层示意图,腐殖质形成过程图片; 安全材料:护目镜每组2副,防火垫每组1张。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土壤里有什么。
一、情境引入:土壤里的“神秘居民” 1.播放视频:展示田野中土壤里蚂蚁搬家、蚯蚓松土、枯树叶腐烂的场景。
提问:视频中,土壤里有哪些“居民”和“东西”?你在生活中见过土壤里还有什么? 2.出示不同场景的土壤图片(菜园土、花园土、路边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土壤看起来一样吗?它们里面可能藏着哪些我们没直接看到的东西?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里有什么”,一起揭开土壤的神秘面纱。 【意图解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场景和视频,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引发对土壤成分的好奇。从“可见事物”到“隐藏事物”的提问,搭建思维阶梯,自然引出探究主题,激发探究欲望。
二、初步观察:土壤里的“看得见的成分” 1.分组观察:每组发放1份土壤样本(菜园土或花园土)、放大镜、镊子和记录单。
要求:用眼睛看、放大镜观察、镊子分拣,记录土壤中能看到的物质,将不属于土壤的杂质(如塑料片)挑出。 2.汇报交流:各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板书关键词(如沙子、枯树叶、小石块、蚂蚁、蚯蚓、蜗牛壳等)。 3.分类梳理: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质分类: 非生物:沙子、小石块、枯树叶(腐烂前)等; 生物:蚂蚁、蚯蚓、小虫等。 【意图解析】通过结构化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思维。分类梳理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对土壤成分的初步逻辑认知,为后续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三、实验探究:土壤里的“隐藏成分” 实验1:握一握,找水分 1.操作指导:用纸巾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观察纸巾变化。 2.观察记录:学生记录现象(纸巾上出现湿痕)。 3.提问引导:纸巾变湿说明土壤中含有什么?(推测:水分) 实验2:泡一泡,找空气 1.操作指导:将土壤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静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2.观察记录:学生记录现象(有气泡冒出)。 3.提问引导: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土壤放入水中会有气泡?(推测:空气) 实验3:搅一搅,看分层 1.操作指导: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土壤和水,观察搅拌时的分散情况;停止搅拌后静置10分钟,观察分层现象。 2.观察记录:学生记录分层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漂浮的枯枝落叶、黏土、沙子、小石块)。 3.提问引导:分层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哪些不同颗粒的成分?(推测:黏土、沙子) 实验4:烧一烧,闻气味 1.安全提示:佩戴护目镜,在防火垫上操作,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土壤,待冷却后闻气味。 2.操作指导:教师示范后,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加热时的现象(冒烟、有焦糊味)。 3.观察记录:学生记录气味特征(类似烧焦的树叶味)。 4.补充讲解:这种焦糊味来自土壤中的腐殖质,是腐烂的动植物残体形成的。 【意图解析】通过系列递进式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到“逻辑推测”,培养基于证据的推理思维。每个实验聚焦一个隐藏成分,降低思维难度,同时强化“实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的科学观念。
四、综合分析:土壤的主要成分 1.汇总梳理:结合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主要成分: 可见成分:沙子、小石块、生物(如蚯蚓、蚂蚁)、枯枝落叶等; 隐藏成分:水分、空气、黏土、腐殖质。 2.讨论作用:出示图片(植物生长、动物安家),提问:土壤中的这些成分对生物有什么作用?(如腐殖质提供养分,空气和水分帮助植物根系呼吸,沙子和黏土让土壤疏松等)。 3.对比拓展:展示营养土和普通土壤样本,提问:营养土与我们研究的土壤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都含有基本成分;不同:营养土腐殖质更多,更疏松)。 【意图解析】综合分析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将零散的实验现象整合为系统的成分认知。讨论与对比活动则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发展综合分析思维。
五、拓展延伸:土壤的“守护” 播放视频:土壤被污染(如塑料垃圾、农药残留)对生物的影响。
提问:如果土壤成分被破坏,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意图解析】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土壤保护,将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意识结合,深化对土壤重要性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可见成分 非生物:沙子、小石块、枯树叶……
生物:蚂蚁、蚯蚓、小虫…… 隐藏成分 实验现象→成分
纸巾湿痕→水分
水中气泡→空气
静置分层→黏土、沙子
加热焦味→腐殖质 土壤作用:孕育生命、提供养分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研究土壤》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研究土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