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研究土壤》单元 2. 不同的土壤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研究土壤》 课题 不同的土壤 课时 1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3 岩石和土壤 3~4年级 ④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土壤按颗粒组成可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类,明确分类依据是砂粒、粉粒、黏粒的含量差异;能说出三种土壤在渗水性、保水性、透气性等方面的核心特点,理解“颗粒组成影响土壤特点”的科学原理;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的需求不同,如水稻适合黏质土、草莓适合壤质土等。 科学思维 发展对比分析思维,能通过观察颗粒大小、分析实验数据,归纳三种土壤的差异;培养逻辑推理思维,能建立“颗粒组成→土壤特点→植物需求”的因果关系链(如砂粒多→间隙大→透气性好→适合耐旱植物)。 探究实践 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大小,并用画图或文字记录差异;能设计并完成对比实验(如渗水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等特点,规范记录实验现象;能根据植物习性,通过讨论匹配适宜的土壤类型,并用实验结论解释理由。 态度责任 感受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体会自然界“物质多样性与生物适应性”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操作中养成严谨、合作的探究习惯,增强“保护不同类型土壤,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意识。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分类标准,掌握三种土壤在渗水性、保水性、透气性等方面的核心特点。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1.理解“颗粒组成比例”与土壤特点的内在关联(如砂粒多→土壤间隙大→渗水性强、透气性好); 2.依据土壤特点和植物生长需求,准确匹配适宜的土壤类型。教学 准备 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样本(每组各1份)、放大镜(每组1个)、白瓷盘(每组3个)、颗粒对比图(砂粒、粉粒、黏粒放大图)、透明烧杯(500ml,每组3个)、等量水(每组1瓶)、滴管(每组1个)、直尺(每组1把)、纱布(每组3块)、实验记录单(含现象记录表)、干土壤样本(用于“捻一捻”感知质感)、喷水壶(每组1个,用于“握一握”“搓一搓”体验黏性)、植物图片(水稻、草莓、仙人球、花生)、植物习性卡片(标注“耐水淹”“喜透气”“耐干旱”等)、不同土壤生长场景视频(沙漠仙人球、稻田水稻)、渗水实验慢动作视频;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不同的土壤。一、情境引入:土壤“住”得不一样,植物长得不一样 1.视频唤醒经验:播放两段视频: o片段1:沙漠中,仙人球在疏松的沙土中生长,周围土壤干燥、颗粒明显; o片段2:稻田里,水稻在湿润的泥土中生长,土壤黏连、不易散碎。提问:“仙人球和水稻生长的土壤看起来一样吗?它们的土壤摸起来可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土壤,适合生长的植物却不一样?” 2.揭示课题:“土壤有不同的类型,每种土壤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不同的土壤’,发现它们的秘密。” 【意图解析】 选择学生熟悉的“沙漠仙人球”和“稻田水稻”作为切入点,通过视频直观呈现土壤环境差异,激活生活经验;用“为什么植物不同”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出“土壤类型不同、特点不同”的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观察颗粒:给土壤“分分类” 1.观察颗粒差异: o分组发放三种土壤样本(贴标签:土壤A、土壤B、土壤C)、放大镜、白瓷盘,明确任务:“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三种土壤的颗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形状有什么不同?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记录在观察单上(如“颗粒大/小”“圆/扁”“易散/黏连”)。” o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提示:“用手指捻一捻,感受颗粒的粗糙程度;尝试捏一捏,看看土壤是否容易散开。” 2.汇报与分类: o各组分享发现:“土壤A颗粒很大,捻起来硌手,一捏就散;土壤B颗粒很小,摸起来滑滑的,捏紧后不易散;土壤C颗粒有大有小,不硌手也不太黏。” o出示颗粒对比图(砂粒、粉粒、黏粒放大图),讲解科学分类:“科学家根据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和含量,把土壤分为三类:砂粒含量多的叫砂质土(对应土壤A);黏粒含量多的叫黏质土(对应土壤B);砂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叫壤质土(对应土壤C)。” o学生给土壤样本贴正确标签(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 【意图解析】 通过“放大镜观察+触觉体验”,让学生直观感知颗粒差异,将抽象的“分类标准”转化为具象的观察结果; 结合科学图示讲解分类名称,帮助学生建立“颗粒组成→土壤类型”的对应关系,明确分类的科学性,为后续探究特点奠定基础。三、实验探究:土壤特点“大比拼” 实验1:捻一捻、握一握——感知质感与黏性 1.操作指导:“取少量三种干土壤,分别放在手心捻一捻,记录手感;再分别加少量水,握成球后松开,观察是否容易散开;尝试搓成细条,观察能否成形。” 2.观察与讨论: o学生记录现象: 砂质土:捻起来粗糙硌手,加水后握不成球,搓不成条; 黏质土:捻起来光滑黏手,加水后能握成紧实的球,能搓成细长条; 壤质土:捻起来粗细适中,加水后能握成球但易散,搓条易断。 o提问引导:“为什么黏质土加水后能搓成条,砂质土却不能?这与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关系?”(黏粒细、黏性强→易塑形;砂粒粗、黏性弱→难塑形) 实验2:渗水比赛——比较渗水性与透气性 1.操作指导: o每组取3个相同烧杯,底部铺纱布,分别装入等量、等高度的三种土壤; o用滴管同时向三种土壤中加入等量的水(50ml),计时5分钟,观察并记录烧杯底部渗出的水量(用直尺测量水位)。 2.观察与讨论: o学生发现:“砂质土渗出的水最多(约40ml),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约5ml),壤质土渗出的水中等(约25ml)。” o提问推理:“渗水快说明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大,空气容易流通,透气性好;渗水慢说明间隙小,水分不易流失,保水性好。三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什么不同?” o总结板书: 土壤类型颗粒特点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砂质土砂粒多、颗粒大最好最好最差黏质土黏粒多、颗粒小最差最差最好壤质土颗粒大小适中较好较好较好【意图解析】 实验1通过“捻、握、搓”的多感官体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土壤的质感与黏性差异,为理解“保水性”做铺垫; 实验2采用对比实验法,控制“土壤量、加水量、时间”等变量,通过量化数据(渗水量)比较渗水性,引导学生从现象推理本质(间隙大小→透气性/保水性),培养“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 板书表格清晰呈现土壤特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实验结果,突破“颗粒与特点关联”的难点。四、关联应用:植物“选”土壤 1.解读植物需求: o发放植物图片和习性卡片: 水稻:生长需要大量水分,怕干旱(需保水性强的土壤); 仙人球:生长在干旱地区,怕积水(需透气性好的土壤); 草莓:生长需要湿润但不积水的土壤(需透气性和保水性都较好的土壤)。提问:“这些植物对土壤有什么‘要求’?哪种土壤的特点能满足它们的需求?” 2.匹配与解释: o分组讨论后汇报: 水稻→黏质土(保水性最好,能保持水分不流失); 仙人球→砂质土(透气性最好,水分易流失,不易积水); 草莓→壤质土(透气性和保水性都较好,既湿润又不积水)。 o教师补充:“农民伯伯就是根据土壤特点和植物需求来种植作物的,比如砂质土种花生(喜透气),壤质土种蔬菜(综合条件好)。” 【意图解析】 通过“需求解读—匹配推理—实践应用”的活动,将土壤特点与植物需求直接关联,体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讨论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结论解释匹配原因,强化“土壤特点→植物需求”的逻辑推理,突破“植物适配”的难点,培养科学思维。五、拓展延伸:保护土壤多样性 播放视频:不同土壤被破坏的场景(如过度开垦导致砂质土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导致黏质土板结)及保护措施(如轮作休耕、增施有机肥)。提问:“如果土壤类型被破坏,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什么影响?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如不随意践踏土壤、节约使用土壤资源) 【意图解析】 从科学探究延伸到社会责任,让学生理解保护土壤多样性的重要性,将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实现“态度责任”目标的培养。六、板书设计 不同的土壤 一、分类依据(颗粒组成) 砂质土:砂粒多(颗粒大、粗糙) 黏质土:黏粒多(颗粒小、光滑) 壤质土:砂粒、粉粒、黏粒含量适中 二、核心特点 土壤类型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砂质土最好最好最差黏质土最差最差最好壤质土较好较好较好三、植物匹配 水稻→黏质土(保水性好)仙人球→砂质土(透气性好)草莓→壤质土(综合性能好)七、练一练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九、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研究土壤》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研究土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