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肥沃的土壤》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肥沃的土壤》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研究土壤》单元 3. 肥沃的土壤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研究土壤》 课题 3.肥沃的土壤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3 岩石和土壤 3~4年级 ④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腐殖质是土壤中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形成的有机物质,是土壤肥沃的核心标志(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颜色越深); 了解土壤动物(如蚯蚓、蚂蚁)通过打洞、吞食排泄等活动帮助土壤通气、增加肥力,是土壤的“功臣”; 理解有机肥(如堆肥)能改良土壤(疏松透气、增加腐殖质),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 科学思维 发展对比分析思维,能通过观察植物长势、土壤颜色等差异,推断土壤肥沃程度; 培养因果推理思维,能建立“动植物残体腐烂→形成腐殖质→土壤肥沃→植物生长好”的逻辑链条,解释“化肥长期使用→土壤板结→植物生长差”的因果关系。 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对比不同土壤(肥沃与贫瘠)的颜色、质地等特征,记录差异并推断肥沃程度; 能按步骤动手制作有机肥(堆肥),定期观察并记录堆肥过程中的变化(颜色、气味、体积等); 能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分析土壤动物的作用及化肥与有机肥的区别。 态度责任 感受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体会“自然界物质循环”(动植物残体→腐殖质→植物养分)的科学道理; 在制作有机肥的过程中养成“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土壤”的责任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理解腐殖质是土壤肥沃的核心标志,知道腐殖质的来源(动植物残体腐烂)及土壤动物的作用;掌握制作有机肥的基本方法。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解释“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的原因(缺乏纤维素,土壤透气性差)。
教学 准备 肥沃土壤样本(黑褐色、疏松)、贫瘠土壤样本(浅黄、板结)、放大镜(每组1个)、植物长势对比图(同种植株在两类土壤中的生长差异)、土壤动物图透明塑料袋(每组2个)、碎果皮、碎菜叶、土壤、喷水壶、搅拌棒、实验记录单(堆肥变化记录表)片/视频(蚯蚓、蚂蚁、蜗牛等)、腐殖质形成过程示意图(动植物残体→腐烂→黑褐色物质)、化肥包装图片、有机肥(堆肥)样本、板结土壤样本、疏松土壤样本、腐殖质形成延时视频、土壤动物活动视频(蚯蚓松土、蚂蚁搬运残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肥沃的土壤。
一、情境引入:为什么植物“长得不一样”? 1.图片对比激疑:出示两张青菜生长对比图(同期播种、同样照料,但一块地青菜茂盛浓绿,另一块地青菜稀疏发黄)。
提问:“这两块地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浇水施肥,为什么长势差别这么大?你们觉得可能和什么有关?”(引导学生聚焦“土壤差异”) 2.观察土壤样本:发放肥沃土壤(黑褐色、疏松)和贫瘠土壤(浅黄、板结)样本,用放大镜观察并触摸。
提问:“这两种土壤在颜色、手感上有什么不同?哪种土壤更可能让青菜长得好?” 3.揭示课题:“土壤的‘肥力’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肥沃的土壤’,看看肥沃的土壤里藏着什么秘密。” 【意图解析】 用“植物长势差异”这一生活化场景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引出“土壤肥力”的核心问题;通过观察真实土壤样本,将“肥沃”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颜色深、质地疏松”等可感知特征,为后续探究腐殖质铺垫。
二、探究肥沃的秘密:土壤里的“养分密码” 1.认识腐殖质:土壤的“肥料库” 播放腐殖质形成延时视频(树叶、菜叶腐烂过程:新鲜残体→逐渐变黑→融入土壤),提问:“视频中,树叶和菜叶在土壤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变成了什么?” 讲解概念:“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腐烂后,会形成一种黑褐色的物质,叫做腐殖质。它就像土壤的‘肥料库’,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 对比观察:再次观察肥沃与贫瘠土壤样本,提问:“哪种土壤的腐殖质可能更多?为什么?”(肥沃土壤颜色深,因腐殖质多) 2.土壤动物:肥力的“小功臣” 播放土壤动物活动视频(蚯蚓钻土松土、蚂蚁搬运植物残体、蜗牛分解落叶)。
提问:“这些小动物在土壤里做了什么?它们对土壤肥力有帮助吗?” 阅读资料:分发“土壤的‘功臣’”阅读卡,小组讨论后汇报:“土壤动物有哪些作用?”(打洞帮助通气、吞食排泄增加肥力、混合养分) 总结:“蚯蚓、蚂蚁等小动物是土壤的‘功臣’,它们的活动让土壤更疏松、肥力更高。” 【意图解析】 腐殖质形成过程抽象,通过延时视频将其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残体腐烂→腐殖质”的转化过程; 土壤动物的作用通过视频和阅读卡结合,让学生从“直观观察”到“理性分析”,认识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联,培养科学思维。
三、实践体验:亲手制作“土壤肥料” 1.了解有机肥的原理 提问:“如果土壤贫瘠、腐殖质少,我们可以怎样改良?”(引导学生想到“施肥”) 阅读资料:出示“变废为宝”阅读卡(堆肥原理:收集果皮、菜叶等废弃物,经发酵腐熟成有机肥),讲解:“有机肥能增加土壤腐殖质,还能让土壤疏松。” 对比思考:“长期用化肥也能施肥,为什么农民伯伯还要制作有机肥?”(留下悬念,为后续对比铺垫) 2.动手制作有机肥(堆肥) 操作指导:
①每组取透明塑料袋,依次装入土壤、碎果皮、碎菜叶(比例约2:1:1);
②用喷水壶均匀洒水(保持湿润但不积水),密封袋口;
③贴上标签(组名+日期),放在阴凉处,约定每周翻搅一次;
④发放记录单,明确记录要求:“每周观察塑料袋中物质的颜色、气味、体积变化,填写记录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分层装入”“适量洒水”等关键步骤,提醒安全注意事项(避免接触腐烂物后不洗手)。 3.预测与交流 提问:“你们预测4周后,塑料袋里的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帮助?” 【意图解析】 从“了解原理”到“动手制作”,让学生亲历有机肥的制作过程,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记录单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和证据意识,预测环节则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
四、深度辨析:化肥与有机肥的“较量” 1.阅读资料,对比差异: o出示化肥包装图片和板结土壤样本,阅读资料:“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不利于空气和水分储存。” o提问:“为什么长期用化肥会让土壤板结?”(引导结合“堆肥含纤维素”推理:化肥缺乏纤维素,土壤颗粒黏连,间隙变小) o对比展示有机肥改良后的疏松土壤样本,提问:“有机肥为什么能让土壤疏松?”(含纤维素,增加土壤间隙) 2.讨论应用:
提问:“如果你是农民,会怎样合理使用肥料?为什么?”(引导得出:交替使用化肥和有机肥,或多施有机肥,保护土壤) 【意图解析】 通过“资料阅读+实物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化肥便捷但有副作用,有机肥环保但需时间”的辩证关系,突破“化肥与板结”的难点;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结合,体现知识的实用性。
五、拓展延伸:守护土壤的“肥力密码” 播放视频:山区土壤因雨水冲刷导致腐殖质流失而贫瘠,人们通过种植固土植物、施用有机肥恢复肥力的场景。
提问:“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保护土壤肥力?”(如:垃圾分类,将厨余垃圾用于堆肥;不随意丢弃塑料制品,避免污染土壤) 【意图解析】 从“探究”延伸到“保护”,让学生认识到土壤肥力需要守护,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建议,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六、板书设计 肥沃的土壤 一、肥沃的标志 腐殖质多(黑褐色、疏松) 植物长得好 二、肥力的来源 腐殖质:动植物残体腐烂形成→提供养分 土壤动物(功臣):
蚯蚓松土→通气
蚂蚁搬残体→促腐烂 三、土壤改良 类型特点影响有机肥(堆肥)含腐殖质、纤维素土壤疏松、肥沃化肥含氮磷钾,但缺纤维素长期使用导致板结
守护土壤:变废为宝,合理施肥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研究土壤》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研究土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