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课件)-【2026高考总复习】备战2025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1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课件)-【2026高考总复习】备战2025年

资源简介

(共101张PPT)
2026年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部编教材)一轮复习
《政治与法治》 专题一


01
考纲考情分析
02
思维体系构建
03
核心考点突破
04
易混易错辨析
05
真题好题演练
考纲考情分析
PART ONE
2025年 核心考点 考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保持党的先进性 湖南T5;黑吉辽蒙T2;1月浙江T10;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广东T6:湖南T18;湖北T9;河北T4;河南T6;安徽T5;云南T5;陕晋宁青T4;1月浙江T19;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 湖北T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山东T5;湖北T8:河北T5;云南T6;黑吉辽蒙T17;陕晋宁青T17;
政党制度 广东T7;河南T8;黑吉辽蒙T8;1月浙江T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北京T8;江苏T6;陕晋宁青T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山东T6;江苏T5;河南T7:云南T7:黑吉辽蒙T7;
全面依法治国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无
法治中国建设 山东T16:北京T9、T17:湖北T18(1):江苏T17河北T18(1):安徽T19(1);陕晋宁青T6;1月浙江T1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广东T17(1);湖南T6;河南T16;安徽T6、T7;云南T21;黑吉辽蒙T6;1月浙江T24;
考情考向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024甘肃卷T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名人名言(马克思恩格斯)
保持党的先进性 2024重庆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要求 名人名言(习近平)
2023新课标卷T5 党的性质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
2023山东卷T1 党的完旨;执政理念 名人名言;
2022北京卷T1 执政理念 中国这十年;
2022辽宁卷T6 执政方式 第10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党的全面领导 2023新课标卷T5 党的自身建设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
2023湖北卷T9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23年两会
2023山东卷T1 党的领导方式 名人名言;
2022山东卷T16 党的领导方式 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
考情考向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
人民民主专政 2022·海南卷6、7; 党的群众路线;防疫“动态清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4重庆卷T6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人大代表应如何履职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
2024浙江6月卷T11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职权 人大代表应如何履职 人大代表提案
2024甘肃卷T6 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色和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4安徽卷T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色和优势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两会
2023新课标卷T6 人大代表的产生、民主集中制 2023年两会
2023湖北卷T9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023年两会
2023山东卷T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文物保护
2022辽宁卷T7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工作室;
2022海南卷T8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联络站
2022山东卷T6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考情考向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
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24全国甲卷T6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民主监督 市场监督
2024全国甲卷T14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 某市出台制造业用地改革政策
2024江苏卷T5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历史
2024浙江6月卷T12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意义自治权 “新人入青,青货入浙”
2023新课标卷T5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
2022·海南卷T9 政协的职能: 政协委员深入基层调研
基层群众自治 2024广东卷T8 居民委员会 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人大代表的职权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参加社区活动
2023湖北卷T7 村委会、居民委员会、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意义 传统特色文化
2023湖北卷T18 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解、民主决策 村党委带领村民致富
2023山东卷T5 村民自治的内容、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农村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
2022·山东卷T5; 居民委员会、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养老助餐服务
2022北京卷T18 基层民主自治、、民主协商 社区充电桩问题
2022海南卷T10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主题、职能、协商民主 全国政协调研
考情考向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3新课标卷T13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宪法主题公园
2023湖北卷T8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
2022辽宁卷T6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10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2022海南卷T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海南行政服务新举措
法治中国建设 2024江苏卷T18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党的地位和作用 某地坚持水安全治理一体化推进的措施
2024安徽卷T18 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 法治政府的内涵 中共安徽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2023新课标卷T13 如何建设法治国家、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宪法主题公园
2023湖北卷T8 法治政府的内涵、如何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
2022山东卷T16 法治政府的内涵、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政务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
2022山东卷T5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农村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
考情考向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024重庆卷T11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某地综合形成镇街“一张行政执法清单
2024江苏T6 协商民主 民主决策 科学立法 某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立法全过程
2024浙江6月卷T25 国家的对内职能 推进公正司法 某校高一学生围绕“司法为民”开展综合探究
2024广东卷T17 民主集中制 党的全面领导 全过程人民民主 科学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备案审查工作
2024广东卷T7 人民政协 法治政府 公正司法 广州某区“两会”
2024北京卷T17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检察院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
2024湖南卷T6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2024山东卷T5 党的全面领导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食品安全案例
2024湖北卷T8 法治国家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考情考向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024浙江1月卷T13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各地政务服务中心纷纷设立线上线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2024浙江1月卷T11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法治社会 公正司法 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
2023新课标卷T13 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 宪法主题公园
2023湖北卷T9 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2023年全国两会
2023湖北卷T21 全民守法 城市居民邻里纠纷
2022·山东卷T16 严格执法 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
2022海南卷T25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考情考向
1、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新课标要求
科学精神:通过历史脉络的把握和近代社会情况的分析,懂得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通过历史脉络的把握和现当代社会情况的分析,懂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政治认同:相信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相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相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及核心素养
1个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个历史性真理: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个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2大主要任务: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2个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种方案:三种建国方案
3个历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3个就是:改革开放的3个目的。
4方面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取得的成就
4个意义:党诞生的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考点概要
思维体系构建
PART TWO
全书主线
第一单元党的领导
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单元依法治国
根本保证
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质特征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式
三者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
伟大实践
坚强保障
坚实基础
坚强保障
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课、第二课)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单元
依法治国
怎么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三课)
我国国体(第四课)
根本政治制度(第五课)
基本政治制度(第六课)
依法治国(第七课)
法治国家建设(第八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九课)
第一单元
党的领导
第三单元
依法治国
社会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根本保证
本质特征
基本方式
三者有 机统一
政治与法治
全书知识体系
第二课
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原因1: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能够确立执政地位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原因2:人民的选择
原因3:现实原因
第二框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原因4:党的先进性
第一课
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能够确立执政地位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第一框题
本专题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两个考点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主线,回答了“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问题的前三个原因。
本专题脉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确立:新中国成立——政治前提
发展:改革开放——关键抉择
新征程: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
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性质和宗旨 党的执政理念
决定
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重要法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坚强保证:中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
巩固党的期执政地位
是什么: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涉及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为什么:本质特征、 最大优势、两个所在所系;领导核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主心骨;必由之路、是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关键;
怎么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原因和要求
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框架体系
核心考点突破
PART THREE
必备知识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必备知识
PART FOUR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内因:封建专制
外因:列强入侵
继续走双半道路
诞生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近代国性和主要矛盾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历史任务
以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
中国
共产党
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
初心使命
历史意义
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领导新民主义革命
胜利标志
历史意义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
被中国人民抛弃
建立中国共产党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意义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中共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考点一知识体系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1860年
17世纪中叶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
第二次鸦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1900年
1840年
第一次鸦战争《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53
开始沦为
“双半”社会
大大加深了
“双半”程度
彻底沦为
“双半”社会
“双半”程度
进一步加深
议学情境一
救亡图存运动
议学情境一
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
不堪重负的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失败
议学情境二
多种政治力量救亡图存失败
议学情境一
方案3
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方案1
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买办阶级专政,要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方案2
中间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

袁世凯
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
议学情境二
多种政治力量建国方案
议学情境一
1、阐述百年前的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2、分析为什么说“中国积弱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3、概括近代中国以来的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及其原因。
4、面对屈辱,中国人民都有哪些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 成功了吗?
5、我们到底应当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哪些建国方案?这些建国方案的结果分别怎样?由此我们得到什么结论?
6、阐述百年前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及时代意义。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议学问题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世纪中叶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
第二次鸦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1900年
1840年
第一次鸦战争《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议学提示
议学提示
议学提示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北京、天津、
马关、辛丑条约
例强争夺中国控制权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争取
实现
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外患猖獗
内忧严重
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议学提示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结论: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被人民拥护,党成为中国人民斗争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议学提示
基本政治力量 主张 结果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
中间派或中间人士
中国共产党
最终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他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实行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议学提示
议学提示
百年前党成立的历史背景是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腐朽下陷入深重民族危机,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党的诞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它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方向和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一、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基本矛盾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基本国情 (1)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怎样形成?(内忧+外患)
①内部因素:清王朝对内封建专制,对外闭关锁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
②外部原因:西方一些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③直接原因: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3)地位和作用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2、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注意: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更为突出;反之,则阶级矛盾更为突出。
3、两大历史任务 (1)决定因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2)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基本国情、基本矛盾、历史任务三者关系
一、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基本矛盾
基本国情
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决定
决定
前提基础
目的动力
决定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区别 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实质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实质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联系 二者均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突破提升: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建国的三种方案 基本政治力量 主张 结果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 实行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双半社会 被中国人所抛弃,代表的统治被推翻
中间派或中间人士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没有得到人民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中国共产党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未定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最终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结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其政治意义 ①诞生: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②主心骨: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③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 ④前景: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正确的选择。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三座大山;②三个“彻底结束”,一个“彻底废除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④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胜利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历史意义:①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②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③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4、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
三座大山
中国共产党
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决定
决 定
肩 负
选择
推翻
结论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突破提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人民
根本改变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确立
领导和执政地位
领导
完成
推进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结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建立新中国
(1949.10.1)
确立新制度
(1956.12)
实行改革开放
(1978.12)
进入新时代
(2012.11)
政治前提
制度基础
新的历史方位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点二脉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富起来强起来
建立新中国
实行改革开放
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过渡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物质成就
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开启
目的
意义
关键抉择
完善制度
加强党建
发展生产
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
对国家和民族
对科学社会主义
对人类社会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
中国人站起来
走向民富国强
踏上新征程
坚实基础
制度基础
考点二知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
议学情境二
议学情境一
二十大数说由建国到走向民富国强的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议学情境二
议学情境二
议学情境一
二十大数说由建国到走向民富国强的百年历程
——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议学情境二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和复兴历程。
2、我国由建国到走向民富国强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什么意义?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什么区别?
4、在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中,我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知道我国在过渡时期进行了怎样的建设和探索?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5、改革开放的时间?改革开放的任务?改革开放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和复兴历程
1956
1940
1949
1919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鸦片战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义革命
旧民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站起来
由资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
议学提示
议学提示
过渡
实现
政治前提 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
中华民族做大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议学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过渡时期的建设与探索
1956
1949
1953
1952
新中国
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向社会主义
过渡时期
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次会议召开第一部宪法颁布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一五计划开始
土改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在实践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3
2017
十九大: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1992
2001
“加入世贸组织
南巡讲话,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3
1990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
推进城市改革
1980
设立经济特区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
沿海港口城市
1982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处发展
改革开放的起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
让我们一起回顾改革开放的进程
议学提示
议学提示
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和开放是同时进行的
议学提示
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推进城市改革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2003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生产关系
发展社会生产力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激发人民创造性
改善人民生活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国际地位
议学提示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探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起抗争、探索和奋斗,开启了寻找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从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发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谋划的戊成变法,到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牵亥革命,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群体和政党组织纷
纷以各自方式探索民族解放之路。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未能引领中国走出失败的泥。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党的一大宣告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行动指南。
议学情境二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议学问题
①中国共产党一经确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议学提示
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政治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1949.10.1)
站起来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制度基础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坚实基础
第一阶(1949~1952):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运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第二阶段(1953~1956年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新中国成立的政治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1) 1949 -1952年,在着重完成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2) 1953年12月,党中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4)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从而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建设 艰苦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如同革命一样,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取得成就: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中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不能用新中国成立初三十年否定改革开放后四十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说两个阶段是毫无关联的。它们是一脉相承、不容割裂的。
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突破提升: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时间
领导阶级
革命性质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革命特点
相互联系 1840-1919年
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最终失败。
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发动群众,解决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
1919-1949年
1949-1956年底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
三民主义
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旧民主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840
1919
1949
1956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由无产阶级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由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政治目标。
突破提升:正确把握中国革命的几个阶段
由无产阶级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政治目标。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突破提升: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富起来
开启
目的
意义
关键抉择
完善制度
加强党建
发展生产
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
走向民富国强
十一届三中会
实行改革开放(1978.12)
富起来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标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目的 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4、意义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改善、国家富强、国际地位提高
5、提示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二、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突破提升:把握改革开放的进程
2013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
十八大,提出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2012
2018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形成
十六届三中
全会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2003
1992
2001
“加入世贸组织
南巡讲话,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90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
推进城市改革
1980
设立经济特区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
沿海港口城市
1982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处发展
改革开放的起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起步阶段
三全格局基本形成
进入 新阶段
全面深化阶段
改革全面推进,开放向纵深发展
1988
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突破口及
重点转移
1992
沿江五城、17个内陆
省会、沿边城市开放
1993
十四届三中全会
就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部署
三更格局基本形成
二十届三中全会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2024
十八大以来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
2022
二十大推动高水平开放
二十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2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进入新时代 中国人民强起来
对国家和民族
对科学社会主义
对人类社会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
踏上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召开
进入新时代
(2017.10.18)
富起来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新的历史方位 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2、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①伟大胜利的时代;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三个意味着:
①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国家和民族)
②政治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科学社会主义)。
③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人类社会)
三、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4、实践证明党领导的正确性 (1)更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主动的精神力量
(2)这十年经历的三件大事及其历史意义
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3)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三、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创造
中国共产党
伟大斗争
伟大工程
伟大事业
人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领导
伟大梦想
统揽
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斗争
伟大工程
伟大事业
提供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精析突破
PART FIVE
1、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社会发展阶段 历史背景 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强调认清中国国情重要性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年,党的八大认为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历史时期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精析突破
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新中国成立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改革开放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2、重大意义对比
精析突破
3、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①坚持党的全领导是历史的选择: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国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只有中国共产党执政,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完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②坚持党的全领导是人民的选择: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③现实原因:历史和人 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经受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成熟自信的党:我们党在100 年的探索奋斗中,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沿着正确的道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精析突破
精选典例精析
PART SIX
1.某央视家庭情感剧热播后,引发了观众情感共鸣。某班同学以“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以下是同学甲所述故事的部分内容:
“我的太爷爷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近百岁,是祖国光辉历程的见证者。太爷爷说,他小的时候,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哪个地方在打仗,那时能活着都是一种奢侈。解放以后,生活也是磕磕绊绊,好几年都穿不上一身新衣服,那时候有一句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包干’以后,我们家的日子才慢慢好起来,感觉生活也有了奔头……太爷爷还说,他不懂什么是全面小康,什么是共同富裕,但他切实感受到了‘幸福’。如果可以选择,他还想再活100年……”
通过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可以从中感悟到( )
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日盛世之中国
②“三大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典例
【答案】C
【详解】①: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后又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才有了今日盛世之中国。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日盛世之中国,①正确。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②表述错误。
③: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③正确。
④: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典例
2.“天问”“嫦娥”叩问浩瀚苍穹,“奋斗者”号、“深海一号”突破极限海深,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铸就中国新名片。创新成果喷涌、创新活力奔涌、创新动能潮涌,展现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气象。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 )
①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②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
③为推动科技创新构建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④为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
【答案】B
【详解】①④:材料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通过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可以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注入强大发展动力,①④正确。
②③:材料未体现制度保障和构建市场竞争环境,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典例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史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壮举;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飞跃;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局面。这些成就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①党始终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核心任务
②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赢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③持续实施五年计划与规划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④党和国家各时期奋斗目标均服务于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大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典例
【答案】C
【详解】①: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不同的主要任务,①排除。
②:伟大的抗战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凝聚了民族力量。在抗日战争这一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抗战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对中国人民取得反抗外敌入侵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②正确。
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连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五年规划。这些计划和规划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布局,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③正确。
④: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都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而不是都服从服务于全面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④排除。
故本题选C。
典例
4.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可见( )
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是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例
【答案】A
【详解】①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①②表述正确。
③: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③表述错误。
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而不是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典例
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指出,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
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示了现实道路
②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例
【答案】A
【详解】①③: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示了现实道路,①③符合题意。
②: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②错误。
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④错误。
故本题选A。
典例
6.2024年11月,39集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等多个平台热播。全剧时空定位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1952年天兰铁路全线通车,描绘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四个历史阶段,展现中国共产党以燎原之势走向全国胜利的峥嵘岁月。下列选项中对这四个历史阶段认识正确的是( )
A.四个历史阶段的胜利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理论准备
B.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人民从此当家作主
C.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使中国社会发生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逐步走向强大
典例
【答案】C
【详解】A:四个历史阶段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但未涉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A不选。
B: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B不选。
C: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1952年天兰铁路全线通车,描绘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四个历史阶段,展现中国共产党以燎原之势走向全国胜利的峥嵘岁月,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入选。
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D不选。
故本题选C。
典例
7.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列对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B.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C.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D.只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典例
【答案】A
【详解】A:全面深化改革是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A表述正确。
B: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B排除。
C: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C排除。
D: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是重要举措,但不是唯一条件,“只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说法太过绝对,D排除。
故本题选A。
典例
8.某校高一学生以“寻访红色印迹、感受红色精神”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实地或线上参观等方式,走近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新时代红色地标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下关于这次研学的结语表述正确的是( )
①嘉兴南湖红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有了主心骨
②“两弹一星”展映厅国防实力的提升助力实现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③深圳邓小平铜像广场经济特区的设立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④“脱贫攻坚”图片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
【答案】B
【详解】①: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象征,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实使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主心骨”),①正确。
②:“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指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②排除。
③: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③排除。
④: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④正确。
故本题选B。
典例
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76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A.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C.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D.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典例
【答案】C
【详解】A: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A说法错误。
B: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说法错误。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C说法正确。
D: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典例
10.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特别重视在工人中宣传自己的主张,团结工人进行革命斗争,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自己。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工人为反对资本家的压迫、剥削发动了全路大罢工。在共产党的领导和京汉铁路等地工人的大力支持下,罢工最终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说明( )
A.罢工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基本形式之一
B.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
C.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典例
【答案】B
【详解】A: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罢工是方式,不是基本形式,A不选。
B: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其领导和组织能力在罢工胜利中体现了先进性和战斗力,因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B符合题意。
C: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C不选。
D: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D错误。
故本题选B。
典例
11.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西人民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支援红军战略转移等作出巨大牺牲与贡献。这说明江西人民( )
①始终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推动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发扬了不畏牺牲、团结奋斗的革命斗争精神
④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例
【答案】A
【详解】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西人民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与贡献,从江西人民在革命中的种种行动可以看出其对党的拥护,始终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①正确。
②: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不符合题意。
③:江西人民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支援红军战略转移等作出巨大牺牲与贡献,由此可见,江西人民发扬了不畏牺牲、团结奋斗的革命斗争精神,③正确。
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典例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强调“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以说明( )
①新中国成立为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②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决定力量
③实现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实践主题
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
【答案】B
【详解】①: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引言,可总结出民族独立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据此推断新中国成立为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①正确。
②:人民群众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决定力量,②错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③错误。
④:由材料“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④正确。
故本题选B。
典例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篇部分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历史成就是历史自信的客观基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得以自信、能够自信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不断开创未来的底气所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尽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把中国人民从灾难深重的危亡中解救出来,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1956年,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赶考者”的情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艰苦奋斗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党百年华诞之际,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中看清过去为什么我们能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自信。
(2)结合材料,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总结两条历史结论。
典例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②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③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④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典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困境。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踏上革命征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典例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⑤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典例
易混易错辨析
PART SEVEN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策略和中国方法。(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共产主义将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强起来、富起来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
提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提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
×
×
×
易混易错辨析
6.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中国的成立开始的。( )
8.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
9.改革开放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10.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
提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的
提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提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
×
×
×
×
×
易混易错辨析
11.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
12.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
1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
1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
提示: 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提示: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提示: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提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提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
×
×
×
易混易错辨析
见word文档——课后作业
真题好题演练
PART EIGH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