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学文化常识【官职变动】一、表授职或任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征召。如:连辟(bì)公府不就。——《张衡传》3.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拜:授予官职。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yuàn)。——《元史·贾鲁传》6.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7.授:授给、给予官职。如: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8.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9.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10.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①鲁居丧服阕(què),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②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想我早年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文天祥《过零丁洋》11.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12.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如: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汉书 苏武传》13.简:任命,选拔。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14.任:担当,担任。如: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 蒙恬传》15.知:古代官职,知县/知州/知府(等级从左往右递增)。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16.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Ⅰ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Ⅱ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17.进:在朝堂做官。如: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18.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二、表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wǎn)、王臧(zāng)等。——《魏其武安侯列传》2.绌(chù)、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3.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4.夺:削除/剥夺/削去权力。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威逼其认罪,革掉了太守的官职)。——《书博鸡者事》三、表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4.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进学解》5.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表降低官职的“放”意思相近。→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6.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7.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四、表提升官职1.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2.擢:在原来的官职上进行提拔、提升。如:擢为后将军。——《汉书 赵充国传》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4.迁:一般指提升。→左迁表降职、贬官,右迁、超迁(越级破格提升)等表升官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5.陟(zhì):进用,升职。如:陟罚臧(zāng)否,不宜异同。——《出师表》6.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8.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9.提:提拔。如: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北史 魏收传》10.徙:升职。如: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五、表调动官职或补任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职等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3.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 袁盎传》4.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5.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6.出:京官外调,与表降低官职的“放”意思相近。→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7.转、调、徙: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转:转任,平调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六、表兼代官职1.兼:同时掌管,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2.领:本职之外,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3.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4.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5.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6.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 韩琦传》7.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8.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七、表辞官、退休1.告老:官员年老而辞职。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2.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 包拯传》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 襄公三年》4.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躯体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5.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如: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战国策 秦策三》8.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后汉书 王龚传》【庙号年号】一、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该人物的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即所谓的谥号,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前任官职者)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界的广发认可。谥号一开始只有“美谥、平谥”,通常表示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恶谥”主要起源于周厉王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死后被谥为“厉”。二、庙号庙号,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除了秦始皇时期庙号被废止过,历朝历代都沿用,和谥号最显著的区别是——庙号只属于君主。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庙号和谥号的区别,举几个例子,便于大家理解: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刘彻——谥号:孝武皇帝(为表以孝治天下,汉朝皇帝的谥号里通常都加一个孝字)。庙号:世宗。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谥号:光武皇帝)的删减和重新拟定,西汉皇帝里真正有庙号的只有四个: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可见早期庙号的严格。通常开国开朝的才能称祖。光武帝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他这个皇帝位置并不是祖先给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故 庙号:世祖)。庙号早期都是一、两个字,并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拥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天下动乱、礼乐败坏,庙号也跟着泛滥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小国创建者都称祖叫宗,如后赵、前秦、西秦、前燕等等。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真实显示对皇帝的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且与太庙合并祭祀。合庙祭祀称之为“祧(tiāo)”,有实际上的作用。因为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三、年号年号和前面的谥号、庙号相比,起源最晚,是汉武帝时期创建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此后的皇帝登基,一般会下诏书从第一年的年中,或者第二年开始改元,并且更换年号。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也要更改年号。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即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并不唯一。使用年号最多的,是唯一的正统女帝武则天,她一共使用了十八个年号。明朝以后的绝大多数皇帝在位期间仅有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明清时期皇帝的称呼,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等。若先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待到新年后再改元。如明成祖朱棣(dì)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驾崩,八月朱高炽(chì)登基,以第二年为洪熙元年。年号在中国民国建立时被正式废止,改用“民国纪年”,所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至于袁世凯同志称帝用的年号“洪宪”,则不被后世所承认。通常大一统时期,年号相对都有规律可寻。而类似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时期,政权众多,各有各的年号,则非常混乱。帝王选取年号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年龄称谓】幼年1.婴儿:人初生时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2.汤饼:指婴儿出生3日,要邀亲友吃汤饼。→汤饼之会:指中国古代为庆贺新生儿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活动。明代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提到,“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睟盘之期”,其命名源于宴会上象征长寿的汤面食品,是古代汤煮面食的统称,通过食用面条表达对新生儿健康成长的祝愿。作为古代诞育礼俗的重要组成,该成语沿用至今仍用于书面表述。→三朝:婴儿出生第三日的特定时间节点。洗儿:仪式常伴随宴会举行,包含沐浴、宴客等程序化流程。3.赤子、襁褓:未满周岁(满一年)的婴儿。4.初度:①周岁,一岁之开始;②原指出生时日,后演化为生日别称。5.牙牙:拟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6.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强调儿童时期的天真无邪。7.龆龀(tiáo chèn)/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始龀”成为童年的代称8.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也可代指童年)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9.九龄/教数/指数之年:9岁。10.黄口:10岁以下。11.外傅:10岁,出外就学。12.幼学:古代十岁孩童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引申指代幼年时期的学业内容,或直接作为“初入学的学童”的称谓。→《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PS:Ⅰ生小:幼年。如: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孔雀东南飞》Ⅱ垂髫: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代指童年。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八下)少年1.金钗之年:女孩12岁,开始戴钗梳妆。如: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河中之水歌》2.豆蔻:指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3.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4.舞勺:男子13岁。→古代13岁男孩必学的一种课程(音乐、诗词及宫廷雅乐舞蹈),以文舞为主,强调仪态与文化修养。反映了周代贵族儿童的分阶段教育制度。→对象特指未成童者,与“舞象”形成对比。5.及笄(jī):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女子15即成年)。6.束发:(束,捆、结)「束发」代称成童,通常十五岁始称成童。男孩成童时,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束发为髻。7.志学之年:15岁,专心求学的年龄。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青年1.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2.舞象:男子15-20岁。包含象舞(武舞)及军事技能训练(射箭、骑术)。→对象特指成童者,与“舞勺”形成对比。3.破瓜/二八: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如: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4.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15岁左右(及笄)就被认为可以出嫁,因此“待年”大约在15岁及以上5.碧玉年华:女子16岁。如: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歌》6.桃李年华:女子20岁。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7.加冠:指男子满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表示已经成年。8.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9.花信年华:①女子24岁;②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biào)梅之年。→摽梅之年:原指梅子成熟后自然坠落,暗喻待嫁女子的迫切心情。后比喻女子已达适婚年龄,也可延伸指代男子婚配年龄(清代《儒林外史》)。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表达,常见于对古典婚嫁习俗的描写。10.而立:指30岁,称其为而立之年。11.始室:30岁,始成家室或始有屋室。12.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意思是三十岁时,人的身体发育已经完成,已经是壮年,应该有家室了。成家就要担负起责任,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说“三十而立”。→一般古人都认为30岁就应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了,做事业要有所成就,做学问也要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所以,克壮有强大宏大的意思。13.半老徐娘:女子30岁,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壮年1.不惑:指40岁。心智层面的通达,强调面对抉择时坚守原则、明辨是非,智慧成熟度的象征。2.强:男子到了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就可以出仕做官了。如:四十曰强,而仕。——《礼记·曲礼上》3.知命/艾/半百:指50岁。→知命:懂得事物生灭变化都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认知天命、顺应自然)。艾:可以主持政府的行政大事。如:五十曰艾,服官政。——《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艾草的颜色为苍白色,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头发就苍白如艾。4.六九年:即54岁。老年1.花甲(耳顺)/耆(qí):指60岁。→花甲: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耳顺:听得进逆耳之言,无所谓詈骂之声,无违于心。2.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3.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4.还历寿:61岁。→“还历”的“还”意思是“返回、回归”,“历”指“天干地支”。十干(甲乙丙丁无忌庚辛壬葵)与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组合一周需要六十年的时间。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5.古稀/从心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指70岁。→古稀:古人很少有人活到七十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依次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6.悬车之年:专指人年至七十岁而辞官退隐的年龄界限。→源自古代官员七十岁致仕的传统。《晋书·刘毅传》记载郑武公“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的典故,唐代许浑《贺少师相公致政》诗序则呈现“未及悬车之年”的使用实例。作为中性成语使用时,既可作主语表达年龄节点,也能作宾语指代退隐行为,其近义词“悬车之岁”在清代文献中也有明确用例。核心意象“悬车”取自古人对退休生活的具象描绘,本意为悬挂车辆停止使用,原指官员退休仪式,象征结束仕途。7.喜寿: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上面一个“七”,下面一个“十七”,合起来就是“七十七”)。8.伞寿:80岁寿辰。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有时简写作“仐”,与竖着写“八十”二字有些相似。9.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10.耄耋(mào dié)/朝枚之年:指80-90岁。→耋,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朝枚之年:是一种专指八九十岁高龄的传统雅称。命名逻辑源于古代贵族养老制度,“朝枚”本意为清晨持杖出行,隐喻长者生活状态。书写时应采用"朝枚之年"标准写法,避免与“朝枝”混用引发的语义偏差。11.鲐(tái)背:90岁。→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12.卒寿:90岁。“卒”的异体字“卆”,看起来像是上面一个“九”,下面一个“十”。13.白寿:99岁。“百”字去掉上面一横便是“白”字。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14.期颐:100岁。→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人到一百岁,吃饭穿衣都要孝子来照顾)故称一百岁为期颐之年。15.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艹可以分成两个“十”,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16.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17.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18.黄发:指长寿老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明清科举考试】一、流程表次序 一考 二考 三考 四考考试类型 童生试/童试 乡试 会试 殿试县试 府试 院试考试地点 县 府 州 京城或各省 礼部 皇宫保和殿主考官 地方学政 中央特派员 钦差大臣 皇帝/委命大臣参考条件 童生 秀才(监生) 举人 贡士通过后的身份 生员/秀才/茂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名称号 县案首 府案首 院案首 解(jiè)元 会元 一甲第一名:状元(鼎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二/三甲第一名:传胪(lú)考试时间 三年两次 子、卯(mǎo)、午、酉(yǒu)年8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其它称呼 秋闱 春闱榜名 桂榜 杏榜 金榜(金甲)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lǐn)膳补助,称为廪生。→童试依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通过院试的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的次年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鼎甲。三、科举制常用术语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东汉避开国皇帝刘秀讳(huì),称秀才为茂才)等。2.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3.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一般在县或府考试,考中者称为相公或秀才)、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为儒家经典。4.童生试/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院试第一名称案首。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lǐn)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两者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5.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中的称举人(习惯上俗称“老爷”),可授知县官职(但不一定都能当官,类似现在的公务员,相当于考进去有编制,但无实权,只是有了当官资格的“正规身份”)。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首都)举行的会试。6.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wéi)。→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7.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但有时也会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统称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lú)。8.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等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9.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10.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乡、会、殿三试中连续第一名的,称之为“连中三元”。11.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12.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13.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14.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学位名称。15.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16.教授:原指传授知识,后成为学官名。汉唐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17.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的资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