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处于中国古代史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帝国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承西周分封制瓦解,下启秦汉大一统。教材以“纷争—变革—融合”为主线,通过列国争霸兼并、经济与政治变法、思想百家争鸣三部分,展现这一时期“大分裂中孕育大统一”的历史特质。其中,“华夏认同”的形成与“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教材强调的深层主题,需结合具体史料理解从“礼乐崩坏”到“制度重构”的历史逻辑。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商鞅变法”“孔子周游列国”等故事有初步印象,但对“春秋与战国的本质区别”“变法为何集中在战国”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他们对战争、改革等话题兴趣浓厚,但容易将“华夏认同”简单等同于“民族融合”,对思想流派与时代需求的关联理解表面化,需通过具象史料和问题引导深化认知。三、设计思想以“问题链驱动探究”为核心,采用“情境导入→时空定位→史料实证→对比归纳→真题应用”的流程。从学生熟悉的“变革”现象切入,依托教材地图、文献和考古资料,引导学生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联动变革,兼顾趣味性与思维深度。四、教学目标核心价值:通过认识春秋战国的变革精神与文化包容,理解创新与融合对文明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区分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的阶段特征,定位主要诸侯国与关键事件。史料实证:运用《史记》《商君书》等史料,分析变法措施与思想主张的合理性。历史解释:阐释“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中央集权强化”的内在逻辑。关键能力:提升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对比分析不同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思想的能力。必备知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与主张。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百家争鸣的代表性流派与主张。难点:理解“华夏认同”的文化内涵;分析生产力进步与社会制度变革的关系;分析思想流派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六、教学准备史料:《史记 齐太公世家》《商君书 赏刑》《论语 颜渊》节选,2022年全国乙卷真题。多媒体:春秋与战国形势对比图、铁器农具图片、商鞅变法动画片段、《孔子圣迹图》。七、教学设计思路以“变革的逻辑”为主线,分三环节展开:1.纷争之变:结合地图梳理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的差异,理解“华夏认同”的形成,引出“为何必须变”的问题,关联生产力进步的背景。2.制度之变:从经济变革切入,聚焦商鞅变法,用文献与考古史料解析“如何变”,理解制度创新的必然性。3.思想之变:对比诸子主张,分析“变中求什么”,分析其与时代需求的适配性,关联现实思考。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从“礼仪之邦”到“变法强国” 1.展示两组反差史料: -西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 ——强调等级礼仪。 -战国:“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商君列传》)——强调军功实效。 2.提问:“短短数百年,为何社会规则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1.朗读史料,感受从“重礼”到“重功”的变化,初步感知社会变革。 2.思考问题,产生探究兴趣:“是否与战争、生产力发展有关?” 用反差史料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自然导入本课主题。环节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展示教材《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七雄形势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七雄形势图》 提问:“对比两图,诸侯国数量和分布有何变化?” -春秋:诸侯国数量多,晋、楚、齐等大国争霸,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结合《史记》记载)。 -战国:诸侯国数量锐减,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战争规模扩大(如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 2.讲解阶段划分: -春秋(前770—前476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尊王攘夷”为代表),教材第9页标记“春秋五霸”。 -战国(前475—前221年):兼并战争,形成“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教材第10页圈画“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补充《春秋公羊传》“诸夏亲昵”,解释“华夏认同”:以中原为核心,周边民族融入,形成共同文化认同(教材第9页“历史纵横”)。 -春秋:诸侯国数量多,晋、楚、齐等大国争霸,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结合《史记》记载)。 -战国:诸侯国数量锐减,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战争规模扩大(如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 4.讲解“华夏认同”:随着战争与交往,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逐渐形成“诸夏”文化共同体(如《春秋》强调“诸夏亲昵”)。 1.对比地图,记录变化:“诸侯国减少,战争更残酷”。 2.在教材上标记时间界限、标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时空范围。 3.朗读教材“华夏认同”段落,圈出“文化共同体”关键词,理解“华夏认同”不仅是地域概念,更是文化认同(礼仪、文字等)。 利用地图建立时空观念,结合史料解析“纷争”的阶段性特征,落实“华夏认同”基础知识。过渡:“频繁的战争倒逼各国寻求强国之道,而生产力的进步为变革提供了可能。” 跟随教师思路,思考“战争与变革的关系”,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衔接自然,引导学生建立知识关联。环节二:经济变革与商鞅变法 1.经济变革 (1)农业: -展示考古统计:战国铁器出土数量是春秋的20倍(引用《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数据) -展示春秋战国牛耕和铁器农具图片 春秋牛尊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 ①分析“铁器牛耕推广→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的逻辑。 -生产力:铁器牛耕推广→农业产量提高→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公田)瓦解。 -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呈现《诗经 小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与《商君书 境内》“为田开阡陌封疆”的对比,提问:“土地制度的变化对政治有何影响?” 手工业和商业:展示教材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图片,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 2.聚焦商鞅变法: (1)呈现核心史料: -《史记 商君列传》:“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废除世卿世禄)。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法治渗透到基层)。 (2)组织“商鞅变法辩论会”: -正方:据“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新法未废”,论证变法的进步性。 -反方:据《史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分析变法的代价。 (3)总结: -措施: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②政治: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推行县制(中央派官治理) -核心:“以法治取代礼治,以军功取代血缘”,“打破旧制度,强化国家控制”,为秦统一奠基。 1.用箭头连接“铁器牛耕→私田→土地私有”,推导:“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土地私有)”,理解经济变革逻辑。 2.讨论得出:“土地私有导致诸侯势力壮大,周王室衰微,战争目的从‘争霸’变为‘夺地’”。 3.从史料中提取变法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世袭、推行法治。 4.分组辩论,辩证认识:“变法推动社会公平,但激化阶级矛盾”。 用考古数据与文献互证,落实“铁器牛耕”基础知识,通过“经济→政治”的逻辑链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呼应高考对“社会转型”的考查。 用一手文献解析变法措施,辩论活动深化对“变革复杂性”的理解,培养史料实证与批判性思维,对接高考对“制度创新”的深度考查。过渡:“制度变革需要思想支撑,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如何回应时代需求?” 思考“思想与制度的关系”,进入思想领域的学习。 承上启下,引导学生从制度变革延伸到思想层面。环节三:百家争鸣 1.呈现表格框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填写: 流派 代表儒家 孔子法家 韩非道家 老子2.提问:“如果你是战国国君,会选择哪派思想?为什么?”(引导结合兼并战争背景分析) 3.呈现2022年全国乙卷真题第45题,“说明商鞅变法成效得益于哪些社会条件”,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知识作答(铁器推广、法家思想支持等)。 1.阅读教材,填写表格,记忆各流派核心主张。 2.模拟“国君决策”:“选择法家,因为能快速富国强兵”。 3.完成真题,运用“生产力→制度→思想”逻辑组织答案。 通过表格梳理基础知识,通过“角色扮演”理解思想与时代的适配性,真题演练直接对接高考,强化知识迁移能力,落实“思想与社会”的重难点。总结与作业 1.梳理逻辑:纷争推动变革,变革孕育统一,思想为变革提供支撑。 2.布置作业:对比孔子与韩非的主张,写200字短文分析其与时代的关系。 1.回顾本课知识框架,强化逻辑记忆。 2.记录作业,明确需结合史料和时代背景分析。 梳理知识体系,通过作业强化对比分析能力。九、板书设计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前770—前221年)一、列国纷争→华夏认同春秋:争霸(尊王攘夷)战国:兼并(七雄)→文化共同体二、经济变革→制度创新铁器牛耕→土地私有→商鞅变法(废井田·奖军功·行县制)三、思想争鸣→时代回应儒家:仁礼→秩序法家:法治→强国→趋向统一道家:无为→反思十、教学反思优势:导入环节的反差史料有效激发兴趣;各环节过渡自然,逻辑清晰;通过抄写、填表等活动强化基础知识,结合史料和真题提升能力,符合“基础+能力”的要求。不足:对“华夏认同”的具体表现(如文字、礼仪的趋同)举例较少,学生理解可能不够具体;部分学生对“道家思想与时代的关系”仍感模糊。改进:补充列国文字趋同的考古资料(如战国货币、文字对比),强化“华夏认同”的实证;引用《老子》“兵强则灭”,帮助理解道家对战争的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