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磁铁魔术秀”任务启动01魔术演示这些神奇的现象,都是谁的‘功劳’?你能说出磁铁还有哪些‘魔法本领’吗?①用磁铁隔着1张纸吸起3枚回形针;②用蹄形磁铁吸住铁钉,再用环形磁铁“隔空”推动铁钉移动。知识梳理构建“磁铁—形状—本领—用途”框架02小组合作:填写“磁铁知识梳理表”明确任务:请小组合作,回顾单元学习内容,填写表格中‘核心本领’‘常见用途’两栏,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可以讨论、查看教材,或用桌上的磁铁简单验证(如用磁铁吸铜钥匙,确认是否能吸)。集体互动:完善“单元知识脉络图”实践应用“磁铁闯关大挑战”活动03第一关:“磁性物品—本领”连线物品:冰箱贴 磁扣笔记本 黑板吸 磁性甲虫本领:吸铁镍 隔物吸铁 磁力固定 磁力驱动第二关:“磁力大小对比实验”实验任务:用桌上的条形磁铁、不同厚度的纸张(1张、3张、5张)、回形针,探究‘隔物厚度对磁力大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单上(如下表)。第三关:“小小磁铁设计师”设计任务:利用桌上的磁铁、卡纸、细线、小木棍,设计一个简单的磁铁小玩具(如‘会爬树的甲虫’‘会游动的小鸭子’),说明用到了磁铁的什么本领。评价反思“我的磁铁学习成长册”04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根据单元学习表现,给自己涂“☆”(1颗☆:参与活动;2颗☆:掌握基础;3颗☆:灵活应用)让科学流行起来谢谢观看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 《玩磁铁》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玩磁铁》 课题 单元小结 课时 1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 3.2电磁相互作用 1~2年级 ③列举常用的不同形状的磁铁。 ④知道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镣等材料产生 吸引作用。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系统梳理条形、蹄形、圆形、环形、球形等常见磁铁形状,能准确说出磁铁的核心“本领”(具有磁性,能吸铁、镍;能隔物吸铁;磁力有大小差异); 建立“磁铁本领—生活用途”的关联认知,能举例说明磁铁在物品中的应用(如冰箱贴利用磁性固定,磁扣笔记本利用隔物吸铁闭合); 明确磁铁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避免与电子产品、磁卡接触),知道自然界中的吸铁石与人工磁铁的区别。 科学思维 能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如隔物的厚度、材质,磁铁的类型); 能结合生活场景,运用“磁铁本领决定用途”的逻辑,分析磁性物品的工作原理(如磁性门帘通过磁铁吸附闭合,方便进出)。 探究实践 完成“磁铁知识梳理表”,规范记录磁铁的形状、本领及用途; 参与“磁力大小对比实验”“磁性物品工作原理分析”“自制磁铁小玩具”活动,将知识迁移到实践操作; 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反思单元学习中“实验操作”“知识应用”的收获与不足。 态度责任 感受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日常用品设计的密切联系; 强化安全使用磁铁的意识,养成“使用前考虑安全”的科学习惯; 培养主动梳理知识、乐于合作探究、敢于创新设计的学习态度。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系统梳理磁铁的“形状—本领—用途”知识框架,明确“磁性(吸铁镍)、隔物吸铁、磁力有大小”三大核心本领; 能结合实例,运用“磁铁本领决定用途”的逻辑,分析生活中磁性物品的设计原理(如黑板吸利用磁性吸住铁质粉笔擦)。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对比实验,理解“隔物的厚度、材质会影响磁力大小”(如隔1张纸能吸3枚回形针,隔5张纸只能吸1枚); 分析复杂磁性物品(如会变色的磁性马克杯、磁性甲虫玩具)中磁铁的应用,明确“多本领结合”的设计思路(如磁性甲虫利用“磁性吸附”和“隔物移动”实现“爬树”)。教学 准备 (一)实物材料 磁铁样本: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圆形磁铁、环形磁铁、球形磁铁(每种至少10份,供小组实验); 实验材料:回形针(若干)、隔物材料(不同厚度的纸张、塑料片、玻璃片、薄木板)、废旧磁性物品(冰箱贴、磁扣、磁性门帘碎片、旧磁卡); 制作材料:卡纸、细线、小木棍、胶水(供自制磁铁小玩具)。 (二)工具材料 “磁铁知识梳理表”(每人1份,如下表); “磁性物品—本领”连线卡(每组1份,物品:冰箱贴、磁扣笔记本、黑板吸、磁性甲虫;本领:吸铁镍、隔物吸铁、磁力固定); “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每人1份); 实验记录单(记录磁力大小对比结果)、彩色笔、磁贴(用于黑板互动)。 (三)多媒体资源 单元知识脉络图(动态呈现“磁铁形状—本领—用途”关联,初始仅显示“磁铁”核心词,逐步补充内容); 磁铁应用视频:磁性门帘闭合过程、磁性甲虫“爬树”演示、磁铁损坏磁卡的警示动画; 实验操作微课:“隔物吸铁对比实验”的步骤演示(避免学生操作不规范)。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整体回顾玩磁铁单元。一、情境导入:“磁铁魔术秀”任务启动(5分钟) 1.魔术演示:教师手持条形磁铁,依次完成两个“魔术”:①用磁铁隔着1张纸吸起3枚回形针;②用蹄形磁铁吸住铁钉,再用环形磁铁“隔空”推动铁钉移动。提问:“这些神奇的现象,都是谁的‘功劳’?你能说出磁铁还有哪些‘魔法本领’吗?” 2.学生互动:邀请2-3名学生上台补充磁铁的“本领”(如“能吸钥匙”“冰箱贴能吸在冰箱上”),教师板书关键词(吸铁、隔纸吸、吸冰箱)。 3.揭示主题:“经过《磁铁能吸什么》《隔物吸铁》《磁铁的妙用》三课学习,我们已经解锁了磁铁的很多‘本领’。今天,我们就当‘磁铁小研究员’,一起梳理磁铁的‘本领档案’,还要挑战用磁铁知识解决问题,看看谁是最棒的研究员!” 【设计意图】通过“磁铁魔术秀”的趣味情境,激活学生单元学习的已有经验,自然引出“梳理磁铁知识”的任务,同时通过“隔空推铁钉”的进阶现象,为后续“磁力大小”探究埋下伏笔。二、知识梳理:构建“磁铁—形状—本领—用途”框架(15分钟) 1.小组合作:填写“磁铁知识梳理表” 1.发放“磁铁知识梳理表”,明确任务:“请小组合作,回顾单元学习内容,填写表格中‘核心本领’‘常见用途’两栏,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可以讨论、查看教材,或用桌上的磁铁简单验证(如用磁铁吸铜钥匙,确认是否能吸)。” 磁铁相关内容具体描述常见形状核心本领①②③常见用途安全提示2.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o学生是否能完整梳理三大核心本领(吸铁、镍;隔物吸铁;磁力有大小); o学生是否能准确匹配“本领—用途”(如“隔物吸铁”对应“磁扣笔记本”,“吸铁镍”对应“冰箱贴”); o学生是否遗漏安全提示(如“不能靠近手机、磁卡”),及时提醒补充。 2.集体互动:完善“单元知识脉络图” 1.展示动态“单元知识脉络图”(初始仅显示“磁铁”核心词),邀请小组代表上台,用磁贴补充内容: o形状栏:粘贴条形、蹄形、圆形等磁铁图片; o本领栏:粘贴“吸铁镍”“隔物吸铁”“磁力有大小”文字磁贴,并用简短实验验证(如用磁铁吸1元硬币,证明“吸镍”;用不同厚度纸张隔物吸回形针,证明“磁力有大小”); o用途栏:粘贴冰箱贴、磁扣、磁性玩具等图片,对应连接到相关本领(如“冰箱贴—吸铁镍”); o安全栏:粘贴“远离手机、磁卡”警示图标。 2.教师引导深化理解: o对比提问:“为什么磁铁能吸铁钉,却不能吸铜钥匙?”(强化“磁性只吸铁、镍”的认知); o追问:“隔1张纸能吸3枚回形针,隔5张纸只能吸1枚,这说明什么?”(总结“隔物越厚,磁力越弱”); o安全强调:“为什么不能把磁铁和手机放在一起?”(结合视频,说明磁铁会干扰电子产品磁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互动+实验验证”,让学生主动整合单元知识,从碎片化记忆升级为结构化框架,同时通过实验验证和追问,突破“磁力大小与隔物关系”的认知难点,规范科学语言表达。三、实践应用:“磁铁闯关大挑战”活动(15分钟) 1.第一关:“磁性物品—本领”连线(5分钟) 1.发放“磁性物品—本领”连线卡(物品:冰箱贴、磁扣笔记本、黑板吸、磁性甲虫;本领:吸铁镍、隔物吸铁、磁力固定、磁力驱动),明确任务:“请独立完成连线,并在小组内说说理由,比如‘冰箱贴用了什么本领?为什么?’” 2.全班分享:邀请小组代表展示连线结果,说明理由(如“磁扣笔记本用了隔物吸铁,因为磁扣隔着纸张也能吸住”“磁性甲虫用了磁力驱动,因为磁铁能隔空推动”),教师点评时聚焦“本领与用途的匹配度”,纠正错误认知(如“黑板吸不仅吸铁,还利用磁力固定,避免粉笔擦掉落”)。 2.第二关:“磁力大小对比实验”(5分钟) 1.布置实验任务:“用桌上的条形磁铁、不同厚度的纸张(1张、3张、5张)、回形针,探究‘隔物厚度对磁力大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单上(如下表)。” 隔物厚度(纸张数量)能吸起的回形针数量(枚)结论(磁力强弱)1张3张5张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o提醒实验规范:“每次都用同一块磁铁,回形针要轻放,避免掉落影响结果”; o引导总结:“从实验结果看,隔物厚度和磁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得出“隔物越厚,磁力越弱”的结论)。 3.第三关:“小小磁铁设计师”(5分钟) 1.布置设计任务:“利用桌上的磁铁、卡纸、细线、小木棍,设计一个简单的磁铁小玩具(如‘会爬树的甲虫’‘会游动的小鸭子’),说明用到了磁铁的什么本领。” 2.小组设计与展示: o示例引导:“用卡纸做甲虫身体,粘一块环形磁铁;用细线拴另一块磁铁,隔着桌子推动,甲虫就能‘爬’起来,用到了‘磁力驱动’的本领”; o展示评价:重点关注“本领与设计的结合度”,如“小鸭子底部粘磁铁,在铁皮托盘上移动,用到了‘吸铁镍’的本领,设计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实验—设计”三个递进式任务,将单元知识迁移到真实生活和实践操作中:连线题强化“本领—用途”关联,实验题突破“磁力大小”难点,设计题培养创新应用能力,同时兼顾趣味性和探究性。四、评价反思:“我的磁铁学习成长册”(5分钟) 1.发放“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引导学生根据单元学习表现,给自己涂“☆”(1颗☆:参与活动;2颗☆:掌握基础;3颗☆:灵活应用): 评价维度自我评价(涂☆)认识磁铁的形状与本领☆☆☆完成隔物吸铁、磁力实验☆☆☆分析磁性物品的工作原理☆☆☆安全使用磁铁的意识☆☆☆设计磁铁小玩具的创意☆☆☆2.同伴互评:“请同桌互相看看评价表,说说他在单元学习中最棒的地方,比如‘你做磁力实验时记录很认真,值得我学习!’”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梳理了磁铁的‘本领档案’,还能用磁铁知识做实验、设计玩具,更记住了安全使用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以后看到身边的磁性物品时,都能想一想‘它用了磁铁的什么本领’,做生活中的‘科学小侦探’!”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让学生主动反思单元学习的收获与不足,培养自我监控和合作评价能力;教师的总结升华主题,强化“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五、板书设计 磁铁单元小结——磁铁的“本领档案” 一、磁铁的“样子”(形状)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圆形磁铁、环形磁铁、球形磁铁 二、磁铁的“本领” 有磁性:吸铁、镍(如铁钉、1元硬币) 隔物吸铁:隔纸张、塑料片能吸(太厚不行) 磁力有大小:隔物越薄,磁力越强;磁铁类型不同,磁力不同 三、磁铁的“用途”(本领→用途) 吸铁镍→冰箱贴、黑板吸 隔物吸铁→磁扣笔记本、磁性门帘 磁力驱动→磁性玩具(甲虫、小鸭子) 四、安全提示 不能靠近:手机、磁卡、手表(会损坏) 正确使用:实验后及时收纳,不随意丢弃 (板书右侧粘贴“单元知识脉络图”磁贴,左侧预留学生补充空间)六、练一练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八、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玩磁铁》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玩磁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单元 玩磁铁《单元小结》(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docx 第二单元《玩磁铁》单元小结 课件2025-2026学年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