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主题】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1.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政权间除战争外,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与稳定,呈现互相交融的趋势。2.元朝统一: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概念:二府三司制、参知政事、通判、王安石变法。关键问题:(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有怎样的特点 如何认识这些政治上的新变化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与评价分别是什么 【重要概念】1.二府三司制:目的是强化皇权,分割 权力。沿袭唐朝开元以来的“中书门下”(俗称“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设。行政、军事、财政相互平行,分别由 直接统领。宰相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盐铁、户部、度支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皇帝2.知州:宋太祖为了 ,防止唐末五代时期 的局面重演,规定诸州刺史直接向朝廷奏报和接受朝廷诏令,节度使不得干预除所驻州之外的政务。后来,逐步 接替刺史管理州务,称“权知××州州军事”。。由此,刺史非奉特别诏令不得过问所任州的州务。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武人割据派遣京朝官(文臣)“权”表示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代理;“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军事”的“州”代表民政,“军”代表军政,简称“知州”3.通判: 选用 担任州一级长官,称“ ”,同时另设 一人或两人为副长官 ,使其 ,各州郡文件必须由 ,才能生效。通判还可以直接向 汇报知州的情况。通判的设置,加强了 对地方的控制,降低了 的可能性。宋朝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互相牵制通判署名皇帝中央地方割据4.庆历新政: 在位前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的政治改革,主要领导者为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韩琦、富弼拜枢密副使,欧阳修等任谏官。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等以 为中心的措施,意在 ,并达到节省钱财的效果。整顿官僚机构的改革遭到 的强烈反对,改革派被攻击为“朋党”。在巨大压力下,范仲淹不久被迫出外巡边,改革派集团其他人物纷纷被贬逐出朝,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宋仁宗范仲淹整顿吏治限制冗官,提高效率既得利益集团【落实时间轴】必备知识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结束 分裂局面;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五代十国2.措施主要措施 具体表现 评价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派 出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积极:强化了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 ,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 ,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文官财政中央集权行政效率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 为副相;统调分离,统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院地方: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和节制各州;州一级增设 ,与知州彼此制约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方针,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参知政事通判崇文抑武[图解历史]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知识点拨] 唐宋加强君主集权的不同措施唐朝三省六部制侧重于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属程序上分权;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掌行政、三司掌财政、枢密院掌军政,属事务性分权。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 (1)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签订协议,北宋给辽“岁币”,北部边防基本安定。 (2)宋、西夏:北宋与西夏作战,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财政危机原因 “岁币”“岁赐”的压力军队不断扩编,导致 直线上升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后果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军费[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分析这一时期北宋面临的危机是什么。与唐朝相比,北宋都城位置有何变化 [提示] 危机:多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大。 变化:唐朝都城为长安(今陕西西安),北宋都城为东京(今河南开封),由西向东转移。[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分析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及其造成的后果。[提示] 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巨大,财政负担沉重。三、王安石变法背景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 的目的富国强兵措施 (1)富国:官府向农民提供 贷款(青苗法)、拨巨资从事经营(市易法、均输法),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影响 (1)进步性:达到了 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局限性: 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 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商业农业募兵制富国强兵人民[图解历史]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四、南宋的偏安靖康之变 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宋金战和 (1)岳飞抗金: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2)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划界,对金称臣,并给金“岁贡”[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四子目《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分析南宋面临的形势及产生的影响。[提示] 形势: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南宋偏安江南。 影响:政治上,边防压力大,财政问题突出;经济上,助力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上,文人创作活跃,词作忧患情怀彰显。主题探究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王安石变法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视角1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一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问题] (1)观察材料一中的《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初中央机构改革有何新变化,并指出唐宋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不同。[结论] (1)新变化: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文官担任长官)掌军权,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财政归三司掌管。还设立台谏,负责监察。不同:唐朝决策、审议、执行流程分权;宋朝行政、经济、军事领域分权,即分化事权。[问题] (2)观察材料一中的《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新变化,体现了哪些特点。[结论] (2)新变化: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由文官担任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罢免宿将兵权,抑制武将势力。特点: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崇文抑武。视角2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材料二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材料三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问题]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结论] (3)利: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层层节制,集权于中央,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维护了统治稳定。弊: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高度中央集权,过度崇文抑武,导致军备废弛,国势积弱。[深化拓展] 历史解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把地方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和边疆实力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权力,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分权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费现象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完善科举,抬高文官地位,促进了宋朝文化繁荣;武将受到压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二、王安石变法材料一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清]毕沅《续资治通鉴》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及其在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结论] (1)理财观:善于理财可以增加财富,不用增加赋税即可达到富国的目的。体现: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所持的态度。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缺陷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司马光这一态度的认识。[结论] (2)态度:反对(批评)。缺陷: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推行操之过急,引起各阶层的骚动不安。认识一:司马光的态度错误。变法是在北宋统治面临极大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司马光属于变法反对派。认识二:司马光的态度有道理。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强兵效果不明显;导致社会上下不得安宁。[深化拓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教训及其现实意义1.原因(1)变法反对者: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2)变法支持者: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决心动摇。(3)变法派官员: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4)变法指导思想:偏重于理财,部分措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5)变法进程:执行过程中操之过急,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等。2.历史教训(1)改革因触犯某些统治阶层的特权和私利而有较大阻力和尖锐斗争,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强的意志。3.现实意义(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变法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王安石不畏险阻、勇于变法的改革精神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借鉴意义。【课堂小结】随堂训练1.右图为明朝人所绘《雪夜访普图》,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该图( )[A]是研究宋初统一措施的一手史料[B]是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绘画艺术作品[C]开创古代绘画“以形写神”的风格[D]反映北宋统一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细节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图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该图尽管是明朝人绘制,仍可以反映北宋统一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细节,故选D项,排除B项;《雪夜访普图》是明朝人所绘,并非宋初时期的作品,它是后人对宋初事件的描绘,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排除C项。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通判、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通判[C]知州 [D]枢密副使D【解析】 北宋时期,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副职,其地位相当于副宰相,故选D项;“转运使”是负责地方财政和物资转运的官员,排除A项;“通判”在州一级设置,与知州彼此制约,排除B项;“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C项。3.北宋初年,为限制宰相赵普的权力,“始诏参知政事与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又设枢密院分中书门下之军权,设三司使以分宰相之财权。这体现北宋初期的治国理念是( )[A]守内虚外 [B]崇文抑武[C]强干弱枝 [D]分化事权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初为了限制相权,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体现了分化事权的治国理念,故选D项;北宋守内虚外,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崇文抑武是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强干弱枝是指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4.王安石变法初期,推行保甲法,“乡民……至有截指断腕以避丁者。”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得到统治者支持 [B]措施有一定弊端[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引起了激烈党争B【解析】 王安石推行新法,但变法措施在推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材料现象即为表现,这说明变法措施有一定弊端,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的支持态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的矛盾激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对王安石变法的争论,无法得出“引起了激烈党争”的结论,排除D项。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总分:50分)基础巩固练1.宋朝代本身的统治体制,在中国列朝之内缺乏先例,乃是“叠床架屋”、缺乏有机结构的官僚系统。“叠床架屋”反映了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C]内轻外重 [D]事权分立【答案】 D【解析】 宋朝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叠床架屋”特点,故选D项;强干弱枝指的是削减地方实力,加强中央权力,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重用文官,抑制武将势力,排除B项;内轻外重指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排除C项。2.《宋史·职官志》记载:“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提高军队实力[C]铲除割据基础 [D]分割宰相权力【答案】 D【解析】 材料表明宋代枢密院和三衙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这样设置有助于分割宰相的军权,故选D项;权力分割导致机构重叠,相互掣肘,降低效率,不利于提升军队实力,排除A、B两项;“铲除割据基础”表述绝对,排除C项。3.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一职。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副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可以起到制约地方长官的作用,故选A项。4.有关科举的诗词数量,在宋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用诗句记录送友赴考情况的诗句颇多。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外儒内法 [B]世家大族没落[C]国民素质提高 [D]大力提倡文治【答案】 D【解析】 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D项正确。5.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变化[A]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答案】 B【解析】 据材料柱状图可以看出,北宋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都在上升,必然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故选B项;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没有体现出各阶层人才流动,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无法得出改变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6.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辽、西夏、金 [B]西夏、北宋、辽[C]金、辽、北宋 [D]金、西夏、南宋【答案】 B【解析】 据图示中“兴庆”“东京”“中京”可知,①②③分别为西夏、北宋、辽政权,故选B项。7.下面为中国古代某朝代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实行削藩;划分刺史;设置河西四郡[B]增设参知政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C]设置行省;凉州会谈;设立中书省[D]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答案】 D【解析】 北宋为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派文官任知州等,加强中央集权,但同时带来“三冗”局面,从而试图通过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来解决财政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故选D项;“实行削藩;划分刺史;设置河西四郡”是汉朝实行的措施,排除A项;增设参知政事是削弱相权的措施,排除B项;设置行省是元朝实行的措施,排除C项。8.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 )[A]促进民族融合 [B]加强中央集权[C]实现富国强兵 [D]解决民族矛盾【答案】 C【解析】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实现富国强兵,C项正确。9.“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编者注:强制分配)之弊。”据此可推知青苗法( )[A]使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的繁重盘剥[B]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C]使政府实现了对经济的有效调控[D]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存在向农民强制提供贷款的现象,这加重了农民负担,与该法实行的初衷不符,并未完全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预期结果,故选B项。10.“(宋)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鉴于此,宋高宗( )[A]增强军力、北伐抗金 [B]休养生息、养精蓄锐[C]与金议和、偏安江南 [D]建设政治、发展经济【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高宗认为,金国实力强,南宋弱,因此与金议和、偏安江南,故选C项。素养提升练11.五代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等呼声不断。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深知强兵悍将对北宋稳定统治的威胁,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这些规定( )[A]开创了分工制约的先例[B]适应了专制集权的要求[C]提升了政府行政的效率[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答案】 B【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宋太祖为解决骄兵悍将对皇权统治与中央集权的威胁,分散权力以巩固其统治,故选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制约,排除A项;分权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强调分化事权,且并没有体现“崇文”,排除D项。12.宋初,对官员的考核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答案】 B【解析】 北宋中期开始,中央对地方的考核重点转向财赋上交量,说明财政压力增大,国家需要更多的财赋来维持运作,这与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有关,B项正确。13.(2020·山东卷,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 C【解析】 从题干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可知,王安石在赈灾上,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这种赈灾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既可以通过招募灾民做工以达到赈灾的目的,同时,还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故C项正确。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的路级机构宋代的“路”是介于中央与州、县之间的行政层级和管理区划。宋代常设的路级政区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宋人称其为漕、宪、仓、帅四司,或可泛称为“监司”。此外,较为常见的路级机构还包括提举学事司、提举市舶司、提举茶盐司、提举保甲司、路总管司等。它们共同掌管着一路内的地方行政、财政、司法、监察等权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路级机构之间由于职权互相交叉,在地方行政管理中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宋代国家治理及地方行政机器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摘编自王晓龙《宋代路级机构间关系之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的路级机构。【答案】 宋代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路级行政机构。宋代的路作为地方机构,多由文官担任长官;具有行政、监察等多种职权,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宋代的路分化事权,互不统属,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也对后世分权体制产生影响;宋代的路级机构之间权力交叉,权责不明,导致地方行政混乱,影响行政效率;大量路级机构的设立,导致了冗官冗费局面。总之,宋代路级政区机构的设置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对宋代国家治理及地方行政机器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11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单元主题】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1.多民族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政权间除战争外,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与稳定,呈现互相交融的趋势。2.元朝统一: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概念:二府三司制、参知政事、通判、王安石变法。 关键问题: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有怎样的特点 如何认识这些政治上的新变化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与评价分别是什么 【重要概念】1.二府三司制:目的是强化皇权,分割宰相权力。沿袭唐朝开元以来的“中书门下”(俗称“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行政、军事、财政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领。2.知州:宋太祖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防止唐末五代时期武人割据的局面重演,规定诸州刺史直接向朝廷奏报和接受朝廷诏令,节度使不得干预除所驻州之外的政务。后来,逐步派遣京朝官(文臣)接替刺史管理州务,称“权知××州州军事”。“权”表示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代理;“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军事”的“州”代表民政,“军”代表军政,简称“知州”。由此,刺史非奉特别诏令不得过问所任州的州务。3.通判:宋朝选用文臣担任州一级长官,称“知州”,同时另设通判一人或两人为副长官监督知州,使其互相牵制,各州郡文件必须由通判署名,才能生效。通判还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知州的情况。通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4.庆历新政:宋仁宗在位前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的政治改革,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韩琦、富弼拜枢密副使,欧阳修等任谏官。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等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措施,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达到节省钱财的效果。整顿官僚机构的改革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改革派被攻击为“朋党”。在巨大压力下,范仲淹不久被迫出外巡边,改革派集团其他人物纷纷被贬逐出朝,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落实时间轴】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措施主要措施 具体表现 评价加强对地 方的控制 政治: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散机构 权力 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统调分离,统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院地方: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和节制各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抑制武将 势力膨胀 崇文抑武方针,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图解历史]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知识点拨] 唐宋加强君主集权的不同措施 唐朝三省六部制侧重于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属程序上分权;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掌行政、三司掌财政、枢密院掌军政,属事务性分权。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签订协议,北宋给辽“岁币”,北部边防基本安定。(2)宋、西夏:北宋与西夏作战,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财政危机原因 “岁币”“岁赐”的压力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后果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分析这一时期北宋面临的危机是什么。与唐朝相比,北宋都城位置有何变化 [提示] 危机:多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大。变化:唐朝都城为长安(今陕西西安),北宋都城为东京(今河南开封),由西向东转移。[教材问答]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分析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及其造成的后果。[提示] 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巨大,财政负担沉重。三、王安石变法背景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措施 (1)富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均输法),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影响 (1)进步性: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局限性:强兵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图解历史]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四、南宋的偏安靖康 之变 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南宋 建立 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宋金 战和 (1)岳飞抗金: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2)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划界,对金称臣,并给金“岁贡”[地图解读] 观察教材第四子目《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分析南宋面临的形势及产生的影响。[提示] 形势: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南宋偏安江南。影响:政治上,边防压力大,财政问题突出;经济上,助力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上,文人创作活跃,词作忧患情怀彰显。主题探究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王安石变法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视角1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一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问题] (1)观察材料一中的《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初中央机构改革有何新变化,并指出唐宋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不同。(2)观察材料一中的《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新变化,体现了哪些特点。[结论] (1)新变化: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文官担任长官)掌军权,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财政归三司掌管。还设立台谏,负责监察。不同:唐朝决策、审议、执行流程分权;宋朝行政、经济、军事领域分权,即分化事权。(2)新变化: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由文官担任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罢免宿将兵权,抑制武将势力。特点: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崇文抑武。视角2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材料二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材料三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问题]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结论] (3)利: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层层节制,集权于中央,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维护了统治稳定。弊: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高度中央集权,过度崇文抑武,导致军备废弛,国势积弱。[深化拓展] 历史解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把地方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和边疆实力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分化事权, 相互牵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权力,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分权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费现象重文轻武, 文官政治 完善科举,抬高文官地位,促进了宋朝文化繁荣;武将受到压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二、王安石变法材料一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清]毕沅《续资治通鉴》材料二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及其在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所持的态度。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缺陷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司马光这一态度的认识。[结论] (1)理财观:善于理财可以增加财富,不用增加赋税即可达到富国的目的。体现: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态度:反对(批评)。缺陷: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推行操之过急,引起各阶层的骚动不安。认识一:司马光的态度错误。变法是在北宋统治面临极大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司马光属于变法反对派。认识二:司马光的态度有道理。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强兵效果不明显;导致社会上下不得安宁。[深化拓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教训及其现实意义1.原因(1)变法反对者: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2)变法支持者: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决心动摇。(3)变法派官员: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4)变法指导思想:偏重于理财,部分措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5)变法进程:执行过程中操之过急,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等。2.历史教训(1)改革因触犯某些统治阶层的特权和私利而有较大阻力和尖锐斗争,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强的意志。3.现实意义(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变法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王安石不畏险阻、勇于变法的改革精神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借鉴意义。【课堂小结】随堂训练1.右图为明朝人所绘《雪夜访普图》,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该图( )[A]是研究宋初统一措施的一手史料[B]是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绘画艺术作品[C]开创古代绘画“以形写神”的风格[D]反映北宋统一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细节【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图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该图尽管是明朝人绘制,仍可以反映北宋统一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细节,故选D项,排除B项;《雪夜访普图》是明朝人所绘,并非宋初时期的作品,它是后人对宋初事件的描绘,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排除C项。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通判、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通判[C]知州 [D]枢密副使【答案】 D【解析】 北宋时期,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枢密副使是枢密院的副职,其地位相当于副宰相,故选D项;“转运使”是负责地方财政和物资转运的官员,排除A项;“通判”在州一级设置,与知州彼此制约,排除B项;“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C项。3.北宋初年,为限制宰相赵普的权力,“始诏参知政事与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又设枢密院分中书门下之军权,设三司使以分宰相之财权。这体现北宋初期的治国理念是( )[A]守内虚外 [B]崇文抑武[C]强干弱枝 [D]分化事权【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初为了限制相权,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体现了分化事权的治国理念,故选D项;北宋守内虚外,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崇文抑武是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强干弱枝是指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4.王安石变法初期,推行保甲法,“乡民……至有截指断腕以避丁者。”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得到统治者支持 [B]措施有一定弊端[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引起了激烈党争【答案】 B【解析】 王安石推行新法,但变法措施在推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材料现象即为表现,这说明变法措施有一定弊端,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的支持态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的矛盾激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对王安石变法的争论,无法得出“引起了激烈党争”的结论,排除D项。课时作业(总分:50分)基础巩固练1.宋朝代本身的统治体制,在中国列朝之内缺乏先例,乃是“叠床架屋”、缺乏有机结构的官僚系统。“叠床架屋”反映了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C]内轻外重 [D]事权分立【答案】 D【解析】 宋朝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叠床架屋”特点,故选D项;强干弱枝指的是削减地方实力,加强中央权力,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重用文官,抑制武将势力,排除B项;内轻外重指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排除C项。2.《宋史·职官志》记载:“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提高军队实力[C]铲除割据基础 [D]分割宰相权力【答案】 D【解析】 材料表明宋代枢密院和三衙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这样设置有助于分割宰相的军权,故选D项;权力分割导致机构重叠,相互掣肘,降低效率,不利于提升军队实力,排除A、B两项;“铲除割据基础”表述绝对,排除C项。3.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一职。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副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可以起到制约地方长官的作用,故选A项。4.有关科举的诗词数量,在宋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用诗句记录送友赴考情况的诗句颇多。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外儒内法 [B]世家大族没落[C]国民素质提高 [D]大力提倡文治【答案】 D【解析】 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D项正确。5.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变化[A]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答案】 B【解析】 据材料柱状图可以看出,北宋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都在上升,必然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故选B项;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没有体现出各阶层人才流动,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无法得出改变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6.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辽、西夏、金 [B]西夏、北宋、辽[C]金、辽、北宋 [D]金、西夏、南宋【答案】 B【解析】 据图示中“兴庆”“东京”“中京”可知,①②③分别为西夏、北宋、辽政权,故选B项。7.下面为中国古代某朝代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实行削藩;划分刺史;设置河西四郡[B]增设参知政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C]设置行省;凉州会谈;设立中书省[D]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答案】 D【解析】 北宋为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派文官任知州等,加强中央集权,但同时带来“三冗”局面,从而试图通过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来解决财政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故选D项;“实行削藩;划分刺史;设置河西四郡”是汉朝实行的措施,排除A项;增设参知政事是削弱相权的措施,排除B项;设置行省是元朝实行的措施,排除C项。8.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 )[A]促进民族融合 [B]加强中央集权[C]实现富国强兵 [D]解决民族矛盾【答案】 C【解析】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实现富国强兵,C项正确。9.“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编者注:强制分配)之弊。”据此可推知青苗法( )[A]使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的繁重盘剥[B]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C]使政府实现了对经济的有效调控[D]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存在向农民强制提供贷款的现象,这加重了农民负担,与该法实行的初衷不符,并未完全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预期结果,故选B项。10.“(宋)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鉴于此,宋高宗( )[A]增强军力、北伐抗金 [B]休养生息、养精蓄锐[C]与金议和、偏安江南 [D]建设政治、发展经济【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高宗认为,金国实力强,南宋弱,因此与金议和、偏安江南,故选C项。素养提升练11.五代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等呼声不断。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深知强兵悍将对北宋稳定统治的威胁,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这些规定( )[A]开创了分工制约的先例[B]适应了专制集权的要求[C]提升了政府行政的效率[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答案】 B【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宋太祖为解决骄兵悍将对皇权统治与中央集权的威胁,分散权力以巩固其统治,故选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制约,排除A项;分权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强调分化事权,且并没有体现“崇文”,排除D项。12.宋初,对官员的考核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答案】 B【解析】 北宋中期开始,中央对地方的考核重点转向财赋上交量,说明财政压力增大,国家需要更多的财赋来维持运作,这与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有关,B项正确。13.(2020·山东卷,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 C【解析】 从题干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可知,王安石在赈灾上,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这种赈灾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既可以通过招募灾民做工以达到赈灾的目的,同时,还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故C项正确。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的路级机构宋代的“路”是介于中央与州、县之间的行政层级和管理区划。宋代常设的路级政区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宋人称其为漕、宪、仓、帅四司,或可泛称为“监司”。此外,较为常见的路级机构还包括提举学事司、提举市舶司、提举茶盐司、提举保甲司、路总管司等。它们共同掌管着一路内的地方行政、财政、司法、监察等权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路级机构之间由于职权互相交叉,在地方行政管理中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宋代国家治理及地方行政机器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摘编自王晓龙《宋代路级机构间关系之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的路级机构。【答案】 宋代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路级行政机构。宋代的路作为地方机构,多由文官担任长官;具有行政、监察等多种职权,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宋代的路分化事权,互不统属,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也对后世分权体制产生影响;宋代的路级机构之间权力交叉,权责不明,导致地方行政混乱,影响行政效率;大量路级机构的设立,导致了冗官冗费局面。总之,宋代路级政区机构的设置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对宋代国家治理及地方行政机器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11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