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主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级不断加深,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构想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核心概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键问题:(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先后形成哪些理论成果 其形成有何重要意义 【重要概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 变为 ,自负盈亏。2.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 的前提下,国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的调整和改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土地公有制承包集体生产分户自主经营社会主义制度3.经济特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的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 的政策,如实行优惠税率,提供良好、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建立事权集中、高效能的涉外经贸管理体制,以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外汇收入,繁荣本地区和带动附近地区的经济。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 结合在一起的,由 在社会主义国家 下对资源配置起 的经济运行体制。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开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宏观调控决定性作用【落实时间轴】必备知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 。(2)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事求是思想先导工作着重点 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 上来,实行其他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3)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民主集中制(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拨乱反正(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意义: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 。群众基础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2)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4.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 进入新的阶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角度 概况农村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在全国推广开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 以扩大 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 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二、改革开放进程1.改革开放的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自主权1984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外开放 1980年,在 、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 、上海浦东新区理论突破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 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理论。1992年,邓小平发表 ,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深圳海南经济特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基本纲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改革开放的加快(1)理论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成功实践①对内改革:按照建立 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并实施 、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②对外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 ,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出并实施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改革开放的深化(1)中共十六大:明确了 的奋斗目标。(2)中共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科教兴国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维深化]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1)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计划调节国民经济运行。(2)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手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调控手段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理论 时间 解决问题 地位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在1997年 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在2012年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中共十八大[图解历史] 邓小平理论主题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视角1 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什么调整。有何作用 [结论] (1)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材料二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摘编自江世杰《方向对 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人民日报》(1992年8月4日)[问题] (2)根据材料二,评析“首钢”的“巨大变化”。[结论] (2)“13年前”,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之初,“首钢”作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首钢”的企业经营自主权得以扩大,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得“首钢”重新焕发活力,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发生巨大变化。视角2 对外开放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的时空发展。[问题] (3)在时间轴上补充两个重大史实,根据时间轴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结论] (3)史实一: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史实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点:具有主动性;由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深化拓展] 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经营方式改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与经营权归农户。(2)行政机构改变: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4)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课堂小结】随堂训练1.下列“笔记卡片”的内容整理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据此可知,该会议是( )A[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选A项;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排除B项;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排除C项;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2.下表是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A]经济特区广泛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沿海港口城市开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2年人均纯收入/元 133.6 191.3 270.1【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故选B项;经济特区的设立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关联性不大,排除A项;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是在1984年以后,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3.以下片段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整理的笔记。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B·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沿海沿江沿边内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B]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发展[C]“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D]中国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最后到沿海沿江沿边内陆,都体现了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发展的特点,故选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主要关注城市内部的经济体制改革,而笔记内容主要描述的是对外开放的扩展和深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走出去”战略,C项并不完全符合材料,排除;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兼容并包多元发展[B]推陈出新独辟蹊径[C]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学习借鉴中体西用C【解析】 题干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现了该理论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实践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的特点,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理论体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适应和创新的特点,而非其包容性和独特性,排除A、B两项;“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的一种思想主张,排除D项。【单元主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级不断加深,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构想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核心概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问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先后形成哪些理论成果 其形成有何重要意义 【重要概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的调整和改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经济特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如实行优惠税率,提供良好、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建立事权集中、高效能的涉外经贸管理体制,以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外汇收入,繁荣本地区和带动附近地区的经济。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由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落实时间轴】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2)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主要内容工作着重点 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其他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拨乱反正(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意义: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2)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4.1982年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二、改革开放进程1.改革开放的启动角度 概况农村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对外 开放 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理论 突破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改革开放的加快(1)理论突破市场经济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纲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成功实践①对内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②对外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出并实施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改革开放的深化(1)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中共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思维深化]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1)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计划调节国民经济运行。(2)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手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调控手段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理论 时间 解决问题 地位邓小平 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 代表” 重要 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 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图解历史] 邓小平理论主题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视角1 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材料二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摘编自江世杰《方向对 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人民日报》(1992年8月4日)[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什么调整。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评析“首钢”的“巨大变化”。[结论] (1)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2)“13年前”,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之初,“首钢”作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首钢”的企业经营自主权得以扩大,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得“首钢”重新焕发活力,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发生巨大变化。视角2 对外开放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的时空发展。[问题] (3)在时间轴上补充两个重大史实,根据时间轴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结论] (3)史实一: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史实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点:具有主动性;由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深化拓展] 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经营方式改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与经营权归农户。(2)行政机构改变: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4)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课堂小结】随堂训练1.下列“笔记卡片”的内容整理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据此可知,该会议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答案】 A【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选A项;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排除B项;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排除C项;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2.下表是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2年人均纯收入/元 133.6 191.3 270.1[A]经济特区广泛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沿海港口城市开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故选B项;经济特区的设立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关联性不大,排除A项;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是在1984年以后,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3.以下片段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整理的笔记。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 ·沿海沿江沿边内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B]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发展[C]“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D]中国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最后到沿海沿江沿边内陆,都体现了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发展的特点,故选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主要关注城市内部的经济体制改革,而笔记内容主要描述的是对外开放的扩展和深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走出去”战略,C项并不完全符合材料,排除;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兼容并包多元发展[B]推陈出新独辟蹊径[C]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学习借鉴中体西用【答案】 C【解析】 题干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现了该理论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实践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的特点,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理论体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适应和创新的特点,而非其包容性和独特性,排除A、B两项;“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的一种思想主张,排除D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学案.docx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