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能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和教材图表,说出鸦片走私的背景及其危害。
2.能结合图片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并据此指出林则徐的精神品质。
3.能结合教材地图,分阶段简要讲述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
4.能结合表格和图文材料,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整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5.能依据条约内容及相关史实,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近代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
(2)《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难点
(1)理解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2)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近代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内容分析】
本课共三个子目: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三个子目既遵循时序上的先后关系,呈现逻辑上的因果联系:第一子目介绍了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第二子目概述了鸦片战争的过程,第三子目讲述了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及内容,论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子目承接了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自清朝中期以来的历史。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而西方世界已经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生产力获得大幅度提升,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不断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掠夺殖民地。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英国向中国输入的工业品严重滞销,英国对华贸易持续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扭转不利局面,英国无耻地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面对危机,道光皇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缉拿烟贩并主持了虎门销烟,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也成了英国政府趁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第二子目在概述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侧重讲述了多则中国爱国官民反侵略斗争的史事,但战争终因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三子目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鸦片战争战败所带来的恶果,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损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条约的主要内容具体分析其影响,从而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内涵,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鸦片战争博物馆(由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威远炮台旧址和沙角炮台旧址组成),是一个集纪念性和遗址性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走进海战博物馆的序厅,映入眼帘的是被铁索锁住的巨大雕塑,名为《历史印痕》。
【教师提问】
鸦片战争博物馆序厅主雕塑《历史印痕》中的铁链象征着什么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象征西方殖民统治的枷锁和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教师讲授】
铁铸雕塑主体是砸向地面的巨型正方体,正方体上刻有1840、1842等时间节点,还刻有工业齿轮、舰船大炮、铁链枷锁等图像符号。巨型正方体寓意着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凭恃工业革命形成的强大国力,以坚船利炮为后盾,发动侵华战争。铁锁意味着外国侵略者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殖民枷锁,又象征觉醒的中国人努力摆脱桎梏、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
【教师过渡】
通过对图片的解读,请同学们想一想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这场战争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下面我们通过新课的学习来了解一下。
问题一 鸦片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因何而爆发
任务1:了解鸦片走私的背景和危害
【教师讲授】
在上学期中国古代史的明清阶段(至鸦片战争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当时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尤其是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18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在英国的许多工业部门,尤其是棉纺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产力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形式已不再完全是原始积累时期那种海盗式掠夺,而更多的是凭借技术、成本优势,以和平方式大量输出商品,开拓海外市场。
【出示材料1】
1829年,一位英国人说道:“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教师提问】
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前英国对中英贸易有着怎样的预期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英国人对中英贸易的前景十分看好。
【教师过渡】
当时中国向英国出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生丝等,茶叶在18世纪后期开始成为英国人的必需品,在英国市场销量旺盛。英国向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是毛织品、金属以及印度棉花等,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往往可有可无。
【出示材料2】
中国就像一个吸收白银的黑洞,从1701年到1759年,英国从中国的进口额高达两千六百万英镑,而向中国的出口仅有九百万英镑,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商船,时常载着极少的货物和90%甚至高达98%的金银。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教师提问】
中英贸易真如英国所设想的那样前景良好吗 出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并没有。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严重滞销,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销路旺盛,中英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处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中。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第4页“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和第5页“材料研读”及正文,说说英国使用什么手段来扭转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局面。这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图表和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英国通过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来扭转贸易逆差。随着鸦片这种毒品的走私和泛滥,大量白银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百姓等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他们的身体健康,腐蚀了他们的精神意志,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任务2: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和学习林则徐的精神
【教师讲授】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40年中,由于鸦片走私,中国平均每年约流失白银一千五百万两,而到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大清国库里的白银统共也不过两千万两左右。道光十二年(1832年),广东连州的瑶民发动起义,两广总督带兵镇压,结果伤亡惨重,负责协助镇压的官员上奏朝廷说,广东剿匪不力的原因是许多士兵吸食鸦片而不耐山险。道光皇帝震怒,朝廷围绕着鸦片展开讨论。上书禁烟的奏折中,湖广总督林则徐的奏章深深触动了道光皇帝。
林则徐在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泛滥,“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出示材料3】
抵达广州后,广州十三行总商伍绍荣企图重贿蒙混过关,说道:“愿以家资报效。”林则徐怒斥:“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尔!”并责成他传示谕帖给各洋商,谕帖中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摘编自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第5页“人物扫描”及以上材料,说说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行动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成功。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林则徐为人正直无私;拥有丰富的禁烟经验;抱有坚定的禁烟决心和爱国责任感。
【教师总结】
林则徐用严谨务实的禁烟实践和成果证明,只要官民一体,上下同心,与外国鸦片贩子坚决作斗争,祛除百年鸦片流毒是可望获得成功的。作为中国人民反抗西方侵略的伟大起点,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任务3:分析中国禁烟斗争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关系
【教师讲授】
鸦片战争爆发前的40年中,由于鸦片走私,中国平均每年约流失白银一千五百万两,而到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大清国库里的白银统共也不过两千万两左右。道光十二年(1832年),广东连州的瑶民发动起义,两广总督带兵镇压,结果伤亡惨重,负责协助镇压的官员上奏朝廷说,广东剿匪不力的原因是许多士兵吸食鸦片而不耐山险。道光皇帝震怒,朝廷围绕着鸦片展开讨论。上书禁烟的奏折中,湖广总督林则徐的奏章深深触动了道光皇帝。
林则徐在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泛滥,“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出示材料4】
1839年8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和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狂妄叫嚷:“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1839年9月30日,英国曼彻斯特与对华贸易有关的39家公司和厂商联合致函外交大臣巴麦尊,声称:“希望政府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教师提问】
阅读材料,你认为林则徐禁烟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扩大对华贸易。
问题二 为什么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任务1: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中国官民的反侵略抗争
【教师讲授】
1840年初,林则徐就任两广总督,他采取各种措施巩固海防,增募水勇,操练兵丁,加固、增修炮台,购买英国船只供水师操练。同时,他注意搜集情报资料,组织专人翻译西人报刊,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然而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不远万里的英国即将对中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1840年4月,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的提案。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第7页“鸦片战争形势图”,结合课文内容将重要史事和人物标注在地图的对应位置,简要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图文,将鸦片战争的重要信息标注在地图上,结合图例分阶段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预设答案:1840年是鸦片战争的第一阶段,英国舰队首先封锁广东珠江口,迅速按计划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到达天津大沽口,威胁清廷。道光皇帝惊慌失措,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和英军谈判。1841—1842年是鸦片战争的第二阶段,英军先是攻占虎门附近的大角、沙角炮台,并非法强占香港岛。道光皇帝随即下诏对英作战。在虎门之战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督率将士殊死抵抗,终因弹尽援绝,壮烈殉国。接着,英军又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广州三元里及附近数千乡民手持武器,包围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勇猛冲杀,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之后,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在定海,守将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皆力战殉国。吴淞之战中,江南提督陈化成虽年近七旬,仍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挥旗督战,力竭牺牲。守卫镇江时,守城清军在副都统海龄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全部战死。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任务2: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出示材料4】
材料一
清朝 英国
投入兵力 25万余人 2万余人
战争经费 约3000万两白银 约312万英镑(约936万两白银)
——整理自鸦片战争博物馆数据
材料二
武器装备比较 清政府 英国
枪 鸟枪,射程约100米,射速为每分钟1—2发 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射程约300米,射速为每分钟3—4发
炮 放炮容易炸裂伤及炮手,威力不大,射击精确度低,清军使用的只有一种效能最差的实心弹,管理落后,无定期造换制度 射击精确度高,英军装备的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性能不同的炮弹,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武器装备更新快
船舰 船小,安炮最多的战舰数量相当于英军安炮最少的军舰,在航率低 船体结实,船上有两桅或三桅,能利用各种风向航行,安炮多,航速快,机动性强
——整理自何立波《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武器装备之比较》
【教师提问】
从材料一中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相较而言,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投入兵力十余倍于英军,战争花费也更大,且具有本土作战的优势。结合材料二,谈谈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从中英两国武器装备比较表中可以看出,英军的枪、炮、船舰等都优于中国,军事装备比中国更先进;清政府不足以应对与英军之间的战争。
【教师追问】
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中曾任用了许多在剿平“边夷”“造反”中战功卓著的将领,但他们却在战争中不断失利。思其失败原因,道光皇帝认为是自己用人不明。你是否认同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看法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道光皇帝对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仍局限于传统的帝王用人之法,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教师追问】
清朝在军事上的溃败与道光帝的战和不定以及对时局认识不清有很大关系。这反映了怎样的根源性问题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与落后,使清朝的统治者们意识不到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不足以应对近代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教师总结】
这场战争之于清政府,不是消除陋习、振作纲纪就能解决的,也不是起用一批能人就能解决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尚处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在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中,早已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刀、矛、弓箭和旧式的抬枪、火炮抵挡不住英军新式的步枪和大炮,战争终以中国的失败结束。
问题三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任务1:了解《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教师讲授】
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并列表整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概况。
【学生活动】
结合条约内容,对条约进行归纳汇总,整理成表格。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签订国家 条约主要内容
《南京条约》 1842年 中英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议关税等
《虎门条约》 1843年 中英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等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1844年 中美 中法 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其他侵略权益
任务2:说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影响
【教师讲授】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教师提问】
这些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哪些主权 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和影响
【学生活动】
结合条约内容,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影响。
预设答案:《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和协议关税破坏了中国的贸易和关税自主权;《虎门条约》给予英国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利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和平等外交主权。
大量赔款开创赔款恶例,加重了人民负担;开放通商口岸和协议关税,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
【教师总结】
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第9页的“知识拓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鸦片战争还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在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他们通过搜集材料、著书立说了解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国家主权沦丧,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