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能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
2.能结合历史地图、文物、遗址图片,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经过,说出对民族苦难的共情感受。
3.能通过地图概述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情况。
4.能通过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难点
(1)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辩证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内容分析】
本课共三个子目: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三个子目既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联系,又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主题;英法军事侵略与俄国领土渗透形成横向对比,凸显了列强侵华手段的差异。两次鸦片战争形成纵向对比,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一子目先介绍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第一阶段的战争过程。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试图通过修约进一步攫取通商特权,在修约被清政府拒绝后,英国和法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解释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为后续战争进程埋下伏笔;接下来结合教材“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简要讲述了第一阶段的战争经过,介绍了俄、美、英、法四国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所攫取的各项特权。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了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到战败签订《北京条约》的过程。首先,详细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行径,重点描述火烧圆明园的细节,通过圆明园今昔对比图和“材料研读”,直观展现了列强摧毁中华文明的罪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其次,讲述了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使中国从沿海到内河的主权进一步丧失。这一子目以揭露暴行与条约内容分析为纽带,将战争进程与主权沦丧直接关联,凸显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第三子目介绍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简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首先,详述俄国趁清朝内忧外患之际,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接受《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此后,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千米领土。这一过程不仅暴露了俄国“渐进渗透—武力威胁—条约合法化”的扩张策略,也与英法直接进行军事侵略形成对比。其次,从政治(主权和领土丧失)和经济两方面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该子目从领土视角补全战争全景,将边疆危机与内陆主权丧失并置,凸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历史发展线索。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发配边疆,他于1842年农历七月从西安出发,踏上遣戍的征途,经过四个月的艰苦跋涉,农历十一月到达伊犁戍所,从此在新疆度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活。在赴戍伊犁途中,林则徐始终关注着中英斗争的形势和国家的命运。他逐日记录,把1842年朋友信中谈的京师见闻加以辑录,署名《软尘私议》。其中记载道:“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教师提问】
从林则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普遍抱有怎样的心态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鸦片战争虽然以清政府的战败和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从朝廷大员到普通民众,大部分人很快就忘记了战争所带来的创痛,不愿意对外来的侵略危机多做谈论。
【教师过渡】
“绝口不提”“免谈时事”是否能避免下一次侵略危机的到来呢 下面我们通过新课的学习来了解一下。
问题一 侵略战争为什么会再次发生 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任务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
【出示材料1】
材料一1852年3月,英国驻广州全权代办密切尔在一份报告书中兴高采烈地写道:“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璞鼎查告诉他们,说是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兰开夏人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他一省的衣料的。”
——摘编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
材料二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含鸦片)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
——摘编自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给家人的信
【教师提问】
对比以上材料,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设想与后来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依据两则材料,鸦片战争后英国对中英贸易前景的预期与中英贸易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矛盾,英国人并没有如预想一样在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商品,获得高额利润。
【教师讲授】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最初的一批不平等条约,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被割占的香港岛成为英国对华侵略的重要基地,协议关税及对海关税率的压低,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出示材料2】
材料一“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在目前条件下,扩大对华贸易,就是扩大鸦片贸易;而增加鸦片贸易是和发展合法贸易不相容的。”“人们过高地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我们签订的条约把我们带回到依靠恩赐和限制进行国际贸易的旧立足点上去,这意味着只能在帝国的边境上贸易,我们与其他西方世界的区别,只是在沿海五个经过挑选并受严格控制的口岸进行贸易比较有些方便和保障而已。
——摘编自《领事阿礼国意见书》(1849年1月19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提问】
马克思和英国驻上海领事对中英贸易不如预期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依据材料,马克思认为不断扩大的鸦片贸易挤压了其他合法贸易的市场空间;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机器化工业产品倾销之间也存在矛盾,小农经济对西方列强倾销的工业化制成品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英国驻上海领事认为中英贸易不如预期,是因为中英贸易被限制在中国沿海边境,通过旧有条约获得的权益不足以使英国对华贸易继续深人到更广阔的中国市场中。
【教师讲授】
作为反对罪恶鸦片贸易和西方殖民主义的革命家和思想家,马克思对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的分析是客观理性的,然而,作为本国殖民扩张利益的代言人,英国驻上海领事的观点更能代表广大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英国政府的迫切要求。
1854年,英国驻华公使根据中美《望厦条约》中关于12年后“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的规定,援引所谓“一体均沾”的条款,照会清政府,首先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随后美国、法国也要求修约。
【出示材料3】
材料一修约的主要内容有:允许外国人进入中国的整个内地,至少允许进入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改订税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等。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道光帝在任命两广总督的上谕中强调:“嗣后遇有民夷交涉事件,不可瞻徇迁就,有失民心。”
——摘编自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教师提问】
修约的要求反映出英国等西方国家怎样的企图 清政府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修约内容反映出英国等西方国家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清政府拒绝修约。
【教师讲授】
清政府严词拒绝了各国的修约要求,只因当时英、法正同沙俄为争夺克里米亚打得不可开交,无暇东顾。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国战败。英、法、俄都把眼光投向了中国。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厮杀的对手,在中国成了合作伙伴。正在这时候,“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先后发生了。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第10页“相关史事”,“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是不是英、法发动战争的合理借口 英国和法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不是。两个事件中都有明显的不符合法规和情理的事实。如“亚罗号事件”中“亚罗号”是一艘注册过期的中国走私船,却被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硬说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释放被捕人员,并谎称中国士兵扯落英国国旗,要求向英方赔礼道歉。“马神甫事件”中,法国天主教神父马赖在广西的传教行为也属于违法行为。这两个事件不过是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任务2: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教师讲授】
英、法再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第11页正文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归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英、法等西方列强采取了哪些侵略方式 简要讲述战争各阶段的主要过程。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图文,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信息标注在地图上。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的图例信息和教材正文,概括列强的侵略方式,按时序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预设答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英、法等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在华侵略利益,采取了多种侵略手段,包括直接的武装侵略、外交讹诈、焚烧和劫掠皇家园林、强加不平等条约等。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4月,英法联军舰队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美、俄两国舰队借口调停,也跟随北上。6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随后清政府又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1859年6月,英、法公使借进京换约之机,炮轰大沽炮台,再次挑起战事,英、法舰队在大沽炮台受到清军重创。1860年8月,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劫掠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恭亲王奕诉被迫与英、法两国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于1860年10月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教师提问】
结合教材第11—12页正文相关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天津条约》 1858年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北京条约》 1860年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任务3:说出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教师讲授】
劫掠和焚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有组织的侵略行动。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000多亩,修建历时150余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中西建筑精华,收藏了极为丰富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10月,法军强闯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在拒绝法军的无理要求后,深感无力保护圆明园,痛心疾首,悲愤交加,最终投福海自尽;法军闯人园内,圆明园部分守卫奋力抗敌,壮烈牺牲。第二天英军也进入了圆明园,中国历史上最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联军强行占领了。英法联军在占领圆明园期间进行大肆抢劫,然后放火烧毁。大火连烧三天,浓烟遮天蔽日。
【出示材料4】
英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报道:“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英镑。在场的每一个军人都掠夺得很多。在进入皇帝的宫殿后,谁也不知
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钟表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1863年,拿破仑三世在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行宫中修建中国馆,专门收藏侵略军从圆明园劫去的大量珍贵文物。……现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中还收藏着大量的圆明园文物。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人摹本)就是其中之一。”
——摘编自吴伯娅《圆明园史话》
【教师提问】
对比教材第12页“圆明园大水法铜版画”和“圆明园大水法遗址”,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研读”和上述补充材料,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野蛮的侵略行为。圆明园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它被烧毁不仅使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受严重损失,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还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损失。火烧圆明园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也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激励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问题二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任务1:了解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概况
【教师讲授】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仅充当了英法联军的帮凶,而且趁火打劫,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第13页“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结合课文内容列表整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的概况。
【学生活动】
对照阅读教材图文,绘制表格。
预设答案:
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1858年《瑷珲条约》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北京条约》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北京条约》 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 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
1881年《改订条约》以及此后5个勘界议定书 西北地区,7万多平方千米
【教师讲授】
即使不提及俄国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得到的其他好处,只是《瑷珲条约》就像恩格斯所说的“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以不同面目出现的侵略中国的强盗当中,俄国“实际上成了获取赃物最多的一个强盗”。
任务2: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点
【教师提问】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异同点。依据相关史事解释,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生活动】
综合两次鸦片战争所学知识,思考并讨论问题,可从战争的目的、性质、过程、战后条约主要内容的危害和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表格和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等进行解释说明。
预设答案: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都是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均为非正义的侵略性质的战争,因此从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战争的过程来看,鸦片战争主要侵略国家是英国,侵略战争时间前后持续两年,侵略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国家更多,发展为以英、法两国为主,美、俄为帮凶,侵略战争延续了四年,时间更长,侵略范围更大,从沿海深人到内地。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前者开五口通商,割香港岛给英国,后者增开十一口通商,英国再割九龙半岛南端,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开放的口岸更多,便利了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丧失的国土面积也更大,领土主权进一步沦丧,前者使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后者使这些特权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增加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出示材料5】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极大地震撼了清王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他们普遍痛感此役“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从而迅速形成了“御侮自强”的社会思潮,成为自强运动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第三册》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第13页的“相关史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的设立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改变了清朝传统的外交格局,增进了清政府和西方各国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这次战争的失败也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改变思想观念,促进了救亡图存的自强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课堂小结】
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时,大多数人更关注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少数知识分子的“开眼看世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社会观念新陈代谢的加速具有了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