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课内容 课标要求 本课共两个框题,在回顾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阐释“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主题;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理清主干知识(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法的起源和本质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 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 决定 因素 ①法所反映的 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②生产方式即 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微|点|拨| 图示法的决定因素2.法的分类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 法。 3.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 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 或 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3)法是由国家 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 的社会规范。 4.法的职能职能 含义 体现政治 职能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社会 职能 法管理一定社会 的作用 |微|点|拨| 法的政治职能(专政)的对象主要是敌人,社会职能的对象主要是人民。|微|观|察|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主要体现了法的什么职能 (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中华法系发展 历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 ,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②西汉时期, 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 ,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意义 中华法系 ,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当代的法的本质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 和 的体现。 3.我国法治建设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法 可依 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各个方面实现了 良法 善治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各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微|点|拨|有法可依强调不同层次、各个方面法律的完备;良法善治强调立法的质量和作用。(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执法、司法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 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建设不断推进 司法 机关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 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微|点|拨|行政:行政机关(政府及其部门);司法: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法律 保障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 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各个 环节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 证明 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 |微|点|拨|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释解核心要点[议题材料]中国特色民主道路 法治建设巨大成就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丰富的法制理论和实践探索,矢志不渝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定力与活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国体、政体。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修改了宪法、选举法等重要法律,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1982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写入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发生历史性变革。 [问题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分析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可以保持定力和活力的原因。认知生成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许多原创性、标志性重大发展,是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的光辉思想旗帜,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①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②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把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机制化、制度化,以进一步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关键的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本体和基础,是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②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宪法和法律权利,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抓紧健全完善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加快形成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制度体系,保证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让每个公民都在社会主义法治的阳光下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3)法在国家治理中只有政治职能,只体现在政治领域。 ( )(4)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为此,需要加快形成以民法典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 ( )(5)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 )(6)发挥法治的积极作用,政府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标准,确保行政权的依法运行。 ( )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75“相关链接”改编题)法系问题是西方比较法学者创造的概念,他们将世界相类似的国家的法律分成若干系统,但无论怎样划分,古代的中华法系都占据其一,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对于中华法系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②《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 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④中华法系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教材P75“探究与分享”改编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 ( )①法是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对法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③法反映的是该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④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3.(教材P77“探究与分享”改编题)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这一案例表明了法 ( )①具有政治职能 ②是由国家创制的③具有社会职能 ④能调整社会关系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4.(教材P78“相关链接”改编题)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 ( )A.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C.宪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并修改D.依宪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5.(教材P79“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某校高一学生在学习“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时,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1982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据上可以推断 ( )①我国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②我国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为人权保护提供坚强保证 ③我国正在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我国的法治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三、情境迁移应用6.对于资本主义法系,恩格斯曾经指出,法律是资产者本身的创造物,是经过他的同意并且是为了保护他和他的利益而颁布的,这种法律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资产者给他准备的鞭子”。而当代中国法系与资本主义法系性质完全不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法治上的集中体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仅用规定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②法律具有阶级性,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③法律具有全民性,维护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④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下列关于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完全形成 ③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加坚实 ④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法水平,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8.《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对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作出规制,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工作机制等,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为破解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由此可见 ( )①我国人权法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②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我国法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④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清主干知识 (一)1.国家 共同意志 统治阶级 生产力 2.社会主义3.(1)社会关系 (2)制定 认可 (3)强制力 约束力4.公共事务 政治[微观察]提示:法的政治职能是指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解决的是阶级矛盾,材料中法解决经济纠纷属于社会职能。(二)1.成文法 儒家 封建法典 源远流长 2.根本利益 共同意志 3.(1)有法可依 (2)行政机关 法治政府 独立行使 (3)生存权 权利释解核心要点1.提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2.提示:①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最根本的保证;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守人民立场,把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和全过程;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法治实践;③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即时训练评价一、(1)提示:×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2)提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提示:×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4)提示:× 加快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5)提示:×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6)提示:× 政府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标准,确保行政权依法运行。二、1.选C 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①错误。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②③正确。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可见笼统地说“中华法系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错误的,④错误。2.选B 根据材料可知法是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的是该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①③符合题意。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对法的性质起决定作用,②错误。材料未体现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④不选。故本题选B。3.选D 材料中的案例表明了法具有社会职能,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③④正确;本案例强调法的社会职能,未涉及政治职能,未体现法的产生和创制,①②与题意不符。4.选B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正确;A、C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D错误。5.选B 由材料中所展示的不同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可以推断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①符合题意。我国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为人权保护提供的是法治保障,党的领导为我国人权保护提供坚强保证,②排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排除。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就能推断出我国的法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三、6.选D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①错误。“法律是资产者本身的创造物,是经过他的同意并且是为了保护他和他的利益而颁布的”,说明法律具有阶级性,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②正确。法律具有阶级性而非全民性,法律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③错误。资本主义法系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资产者给他准备的鞭子”,而当代中国法系与资本主义法系性质完全不同,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正确。故本题选D。7.选A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②错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水平而不是执法水平,④错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加坚实,①③说法正确。故本题选A。8.选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回应社会关切,更好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人权法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①③符合题意。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错误。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④错误。故本题选A。7 / 8(共94张PPT)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本课内容 课标要求 本课共两个框题,在回顾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阐释“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主题;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第一框理清主干知识(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法的起源和本质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 _____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__________国家共同意志续表决定 因素 ①法所反映的 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②生产方式即 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统治阶级生产力|微|点|拨| 图示法的决定因素 2.法的分类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__________法。社会主义3.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_________的一种社会规范。(2)法是由国家_____或_____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3)法是由国家_______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________的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制定认可强制力约束力4.法的职能职能 含义 体现政治 职能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_____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社会 职能 法管理一定社会_________ 的作用公共事务政治|微|点|拨| 法的政治职能(专政)的对象主要是敌人,社会职能的对象主要是人民。|微|观|察|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主要体现了法的什么职能 提示:法的政治职能是指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解决的是阶级矛盾,材料中法解决经济纠纷属于社会职能。(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中华法系发展 历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________,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②西汉时期,_____ 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③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___________,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意义 中华法系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文法儒家封建法典源远流长2.我国当代的法的本质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体现。根本利益共同意志3.我国法治建设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法 可依 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各个方面实现了___________良法 善治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各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有法可依|微|点|拨| 有法可依强调不同层次、各个方面法律的完备;良法善治强调立法的质量和作用。(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执法、 司法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__________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 机关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________ 建设不断推进司法 机关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___________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行政机关法治政府独立行使|微|点|拨| 行政:行政机关(政府及其部门);司法: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法律 保障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________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各个 环节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 证明 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______生存权权利|微|点|拨| 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释解核心要点[议题材料]中国特色民主道路 法治建设巨大成就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丰富的法制理论和实践探索,矢志不渝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定力与活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国体、政体。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修改了宪法、选举法等重要法律,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1982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写入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发生历史性变革。[问题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提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分析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可以保持定力和活力的原因。提示:①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最根本的保证;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守人民立场,把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和全过程;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法治实践;③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认知生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许多原创性、标志性重大发展,是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的光辉思想旗帜,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续表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①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②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把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机制化、制度化,以进一步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续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关键的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本体和基础,是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续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关键的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宪法和法律权利,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抓紧健全完善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加快形成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制度体系,保证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让每个公民都在社会主义法治的阳光下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提示: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提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法在国家治理中只有政治职能,只体现在政治领域。 ( )提示: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4)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为此,需要加快形成以民法典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 ( )提示: 加快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5)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 )提示: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6)发挥法治的积极作用,政府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标准,确保行政权的依法运行。 ( )提示: 政府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标准,确保行政权依法运行。×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75“相关链接”改编题)法系问题是西方比较法学者创造的概念,他们将世界相类似的国家的法律分成若干系统,但无论怎样划分,古代的中华法系都占据其一,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对于中华法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②《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 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④中华法系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①错误。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②③正确。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可见笼统地说“中华法系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错误的,④错误。2.(教材P75“探究与分享”改编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 ( )①法是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对法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③法反映的是该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④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是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的是该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①③符合题意。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对法的性质起决定作用,②错误。材料未体现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④不选。故本题选B。√3.(教材P77“探究与分享”改编题)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这一案例表明了法 ( )①具有政治职能 ②是由国家创制的③具有社会职能 ④能调整社会关系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中的案例表明了法具有社会职能,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③④正确;本案例强调法的社会职能,未涉及政治职能,未体现法的产生和创制,①②与题意不符。4.(教材P78“相关链接”改编题)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 )A.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C.宪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并修改D.依宪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解析: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正确;A、C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D错误。5.(教材P79“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某校高一学生在学习“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时,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1982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据上可以推断 ( )①我国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②我国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为人权保护提供坚强保证 ③我国正在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我国的法治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由材料中所展示的不同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可以推断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①符合题意。我国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为人权保护提供的是法治保障,党的领导为我国人权保护提供坚强保证,②排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排除。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就能推断出我国的法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三、情境迁移应用6.对于资本主义法系,恩格斯曾经指出,法律是资产者本身的创造物,是经过他的同意并且是为了保护他和他的利益而颁布的,这种法律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资产者给他准备的鞭子”。而当代中国法系与资本主义法系性质完全不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法治上的集中体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仅用规定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法律具有阶级性,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③法律具有全民性,维护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 ④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①错误。“法律是资产者本身的创造物,是经过他的同意并且是为了保护他和他的利益而颁布的”,说明法律具有阶级性,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②正确。法律具有阶级性而非全民性,法律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③错误。资本主义法系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资产者给他准备的鞭子”,而当代中国法系与资本主义法系性质完全不同,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正确。故本题选D。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下列关于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完全形成 ③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加坚实 ④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法水平,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②错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水平而不是执法水平,④错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加坚实,①③说法正确。故本题选A。8.《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对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作出规制,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工作机制等,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为破解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由此可见 ( )①我国人权法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②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我国法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④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回应社会关切,更好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人权法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①③符合题意。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错误。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④错误。故本题选A。框题跟踪检测(本试卷满分50分)1234567891011121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慈善法、网络安全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密码法等多部法律并对民办教育促进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宪法等进行了修订。这些重大立法活动表明( )67891011121312345√①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是由社会道德保证实施的 ③法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④法只约束人们的权利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7891011121312345解析: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这些重大立法活动,表明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①符合题意;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不是由社会道德保证实施的,②说法错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法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③符合题意;法既保障公民的权利,也规定公民的义务,约束公民的行为,④说法错误。156789101112132342.编纂民法典,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长江保护法的颁布施行,让守护母亲河从此有法可依;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这表明 ( )15678910111213234①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政治职能的工具 ②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③我国法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不断增强 ④以民法典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解析:各种法律相继出台并发挥积极作用,表明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健全,有利于不断增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法律的社会管理职能,不强调法律的政治统治职能,①不符合题意。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④错误。本题选C。156789101112133.(2024·浙江高三阶段练习)我国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制定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规则。这体现了 ( )23415678910111213234√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立法的重要原则②我国建立了类别齐全、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③我国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④我国法治建设以实际为出发点、落脚点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5678910111213234解析: “我国建立了类别齐全、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的是对法律的不断完善,②不符合题意。我国法治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④不选。156789101112134.2024年7月3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党委召开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扩大)会议。会议强调,组织保障是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全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强化组织协调、夯实基层基础、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全面依法治州工作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为进一步建设法治临夏,需要 ( )23415678910111213234①全面依法治州,赋予临夏回族自治州党委更多的自治权 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③深化司法改革,司法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实现司法公正 ④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解析: 自治地方的人大和人民政府依法行使自治权,党委没有自治权,而且自治权是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增加或缩小,①错误。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③错误。156789101112132345.(2024·浙江温州高一期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影响深远。比如“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史记》。这说明 ( )A.法律体现着天子与天下的意志B.法治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D.法是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15678910111213234解析: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的意思是法律是天子和全国人民都要共同遵守的,体现了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正确。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能体现天下的意志,A排除。在古代社会,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材料主要强调法律的普遍约束力,B、C排除。156789101112132346.(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中)韩非子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北宋司马光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人平等、公正司法的法律思想√15678910111213234解析: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和“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强调法不偏袒权贵,惩罚非过,不可回避权贵大臣,而奖赏善行,则不可遗漏普通百姓,要做到执法公正,亲疏如一,这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人平等、公正司法的法律思想,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体现法律的含义,A与题意不符。韩非子的思想是法家思想,不属于儒家思想,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B与题意不符。材料不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与题意不符。156789101112132347.(2024·重庆高三阶段练习)《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以下对于其内容解读正确的有 ( )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覆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 ①慎用严苛的刑罚,提高证据的真实性诸略人、略卖人为奴婢者,绞;为部曲者,流三千里;为妻妾子孙者,徒三年 ②降低法律处罚,打击拐卖人口,保障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15678910111213234√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 ③保护未成年人,注重发挥道德作用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 ④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突出法治功能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5678910111213234解析: “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覆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意思是在询问犯罪者时,要先以情理观察其言辞,反复检验;还不能判断的,可以实行拷问,违反规定的,杖六十。这规定了审判的制度,要求慎用严苛的刑罚,提高证据的真实性,①符合题意。应当是保障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农民阶级的,②说法错误。15678910111213234“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强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没有涉及“注重发挥道德作用”,③不符合题意。“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强调了法的本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突出法治功能,④符合题意。156789101112132348.(2024·山西大同高一期中)春秋时期,晋文公实行“信赏必罚”,而且不必(避)亲贵,“法行所爱”。之后周襄王三十二年,范宣子作刑书,“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周景王六年,“郑人铸刑书”(将郑子产所著刑书铸于鼎上)。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15678910111213234√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成文法②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古今一以贯之③中华法系坚持以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④古代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解析: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②排除。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但题干并没有体现,③排除。156789101112132349.(2024·山东聊城高一期中)“法不能向不法让步!”2024年3月8日,官方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均有此表述,且均提到了刑法“第二十条”的正当防卫条款,“第二十条”已被唤醒。推进社会治理,持续引领正当防卫理念,要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公平正义“最大公约数”。这说明 ( )15678910111213234①司法机关应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②正当防卫条款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培养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③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以保证人民群众在受侵害时得到有效帮助 ④“第二十条”被唤醒得益于中国法治进步和人民群众法治观念的提升A.①④ B.②④C.①③ D.②③解析:行政机关依法行政,①排除。材料不涉及法律援助制度,③排除。√1567891011121323410.(2024·云南昆明高三阶段练习)《资治通鉴·晋纪》有云:“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下列选项中与典故“执法如山”体现了相同法治思想的是 ( )15678910111213234√A.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B.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C.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D.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15678910111213234解析:材料中“执法如山”的意思是执行法律像山一样不可动摇,比喻执行法律、法令极其严厉坚决。在实践中要严格执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徇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的意思是治理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体现执法严格,不徇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符合题意。15678910111213234“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强调了法律对维护统治秩序、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强调依法治国,不能任意妄为,B不符合题意。“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强调立法对治国的重要性,D不符合题意。15678910111213234√11.康德认为:“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法律规则作为社会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主要在于 ( )①法调整着所有的社会关系 ②法起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③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④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234解析: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①不选。法起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道德也具有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这不是二者的不同,②不选。法律规则作为社会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主要在于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④入选。本题选D。1567891011121323412.“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周文王颁布的这条《伐崇令》,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我国古代很早就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后来不少朝代也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重惩。这 ( )15678910111213234√①佐证了法治在我国古代就是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 ②表明我国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由来已久 ③对我们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④说明完善的政策法令能够自动发挥约束作用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5678910111213234解析: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①错误。我国古代很早就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后来不少朝代也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重惩。这表明我国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由来已久,对我们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②③符合题意。完善的政策法令不能自动发挥约束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C。15678910111213234二、非选择题1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15678910111213234(1)依法治国的前提是立法,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8分)(2)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法律的贯彻,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6分)15678910111213234答案示例:(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15678910111213234(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框题检测(十四)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本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慈善法、网络安全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密码法等多部法律并对民办教育促进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宪法等进行了修订。这些重大立法活动表明 ( )①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是由社会道德保证实施的 ③法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④法只约束人们的权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编纂民法典,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长江保护法的颁布施行,让守护母亲河从此有法可依;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这表明 ( )①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政治职能的工具 ②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③我国法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不断增强 ④以民法典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4·浙江高三阶段练习)我国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制定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规则。这体现了 ( )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立法的重要原则②我国建立了类别齐全、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③我国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④我国法治建设以实际为出发点、落脚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4年7月3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党委召开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扩大)会议。会议强调,组织保障是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全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强化组织协调、夯实基层基础、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全面依法治州工作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为进一步建设法治临夏,需要 ( )①全面依法治州,赋予临夏回族自治州党委更多的自治权 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③深化司法改革,司法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实现司法公正 ④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4·浙江温州高一期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影响深远。比如“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史记》。这说明 ( )A.法律体现着天子与天下的意志B.法治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D.法是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6.(2024·山东济宁高一期中)韩非子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北宋司马光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人平等、公正司法的法律思想7.(2024·重庆高三阶段练习)《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以下对于其内容解读正确的有 ( )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覆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 ①慎用严苛的刑罚,提高证据的真实性诸略人、略卖人为奴婢者,绞;为部曲者,流三千里;为妻妾子孙者,徒三年 ②降低法律处罚,打击拐卖人口,保障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 ③保护未成年人,注重发挥道德作用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 ④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突出法治功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4·山西大同高一期中)春秋时期,晋文公实行“信赏必罚”,而且不必(避)亲贵,“法行所爱”。之后周襄王三十二年,范宣子作刑书,“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周景王六年,“郑人铸刑书”(将郑子产所著刑书铸于鼎上)。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成文法②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古今一以贯之③中华法系坚持以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④古代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4·山东聊城高一期中)“法不能向不法让步!”2024年3月8日,官方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均有此表述,且均提到了刑法“第二十条”的正当防卫条款,“第二十条”已被唤醒。推进社会治理,持续引领正当防卫理念,要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公平正义“最大公约数”。这说明 ( )①司法机关应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②正当防卫条款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培养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③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以保证人民群众在受侵害时得到有效帮助 ④“第二十条”被唤醒得益于中国法治进步和人民群众法治观念的提升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10.(2024·云南昆明高三阶段练习)《资治通鉴·晋纪》有云:“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下列选项中与典故“执法如山”体现了相同法治思想的是 ( )A.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B.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C.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D.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11.康德认为:“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法律规则作为社会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主要在于 ( )①法调整着所有的社会关系 ②法起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③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④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周文王颁布的这条《伐崇令》,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我国古代很早就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后来不少朝代也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重惩。这 ( )①佐证了法治在我国古代就是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②表明我国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由来已久③对我们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④说明完善的政策法令能够自动发挥约束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1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1)依法治国的前提是立法,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8分)(2)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法律的贯彻,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6分)框题检测(十四)1.选B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这些重大立法活动,表明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①符合题意;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不是由社会道德保证实施的,②说法错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法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③符合题意;法既保障公民的权利,也规定公民的义务,约束公民的行为,④说法错误。2.选C 各种法律相继出台并发挥积极作用,表明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健全,有利于不断增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法律的社会管理职能,不强调法律的政治统治职能,①不符合题意。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④错误。本题选C。3.选A “我国建立了类别齐全、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的是对法律的不断完善,②不符合题意。我国法治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④不选。4.选C 自治地方的人大和人民政府依法行使自治权,党委没有自治权,而且自治权是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增加或缩小,①错误。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③错误。5.选D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的意思是法律是天子和全国人民都要共同遵守的,体现了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正确。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能体现天下的意志,A排除。在古代社会,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材料主要强调法律的普遍约束力,B、C排除。6.选D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和“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强调法不偏袒权贵,惩罚非过,不可回避权贵大臣,而奖赏善行,则不可遗漏普通百姓,要做到执法公正,亲疏如一,这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人平等、公正司法的法律思想,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体现法律的含义,A与题意不符。韩非子的思想是法家思想,不属于儒家思想,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B与题意不符。材料不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与题意不符。7.选B “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覆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意思是在询问犯罪者时,要先以情理观察其言辞,反复检验;还不能判断的,可以实行拷问,违反规定的,杖六十。这规定了审判的制度,要求慎用严苛的刑罚,提高证据的真实性,①符合题意。应当是保障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农民阶级的,②说法错误。“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强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没有涉及“注重发挥道德作用”,③不符合题意。“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强调了法的本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突出法治功能,④符合题意。8.选B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②排除。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但题干并没有体现,③排除。9.选B 行政机关依法行政,①排除。材料不涉及法律援助制度,③排除。10.选C 材料中“执法如山”的意思是执行法律像山一样不可动摇,比喻执行法律、法令极其严厉坚决。在实践中要严格执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徇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的意思是治理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体现执法严格,不徇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符合题意。“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强调了法律对维护统治秩序、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强调依法治国,不能任意妄为,B不符合题意。“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强调立法对治国的重要性,D不符合题意。11.选D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①不选。法起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道德也具有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这不是二者的不同,②不选。法律规则作为社会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主要在于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④入选。本题选D。12.选C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①错误。我国古代很早就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后来不少朝代也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重惩。这表明我国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由来已久,对我们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②③符合题意。完善的政策法令不能自动发挥约束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C。13.答案示例:(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2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框题检测(十四)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docx 第七课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docx 第七课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