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理清主干知识(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重 要 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 最大的规矩。 ② 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③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 必 要 性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目标 科学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在 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微|点|拨| 准确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 ,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 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 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要 求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 ,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 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 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 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因 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要求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 ,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 、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微|点|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因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 共同发挥作用 要求 必须坚持一手抓 、一手抓德治 大力弘扬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 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 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 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微|观|察|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狗导致的“狗伤人”悲剧时有发生。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屡见不鲜。养狗要办证,遛狗要牵绳,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屡屡被忽视。请为解决不文明养狗行为提两条可行性建议。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 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 、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释解核心要点[议题材料]唤醒第二十条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2024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热映,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从沉睡到被唤醒。“于欢杀人案”“昆山反杀案”等陆续公布于众,司法机关均按规定予以处理,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美德、鞭挞了丑恶,得到全网一致支持。“第二十条”的背后是社会进步、法治进步,体现人民对道德的更高追求。将道德融入刑事法律,有助于更好地在法律条文中落实刑事法律的目的和价值,同刑事犯罪展开斗争。该电影票房突破20亿大关,不仅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更引领了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告诉观众要坚守原则、敢于追求真理和正义。“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再是口号。 [问题探究]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什么原则。2.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的知识,说明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认知生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区别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含 义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实 施 方 式 强调权威性和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不具有强制力,注重感召力和劝导力,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 挥 作 用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2)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都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支撑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2)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利于加强依法治国,以国法的力量推进从严治党。 (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 ( )(4)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 )(5)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6)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 )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80“探究与分享”改编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与“法制”相比,“法治”更强调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立法,依法行使立法权 ②重在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④法的统治,是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的简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教材P81“相关链接”改编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 ②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 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教材P82“探究与分享”改编题)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对他们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这表明,在我国 ( )①特定群体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②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 ③平等意味着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 ④法治与德治是融合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教材P83“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的这一规定 ( )①有利于传承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意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③旨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④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教材P83“相关链接”改编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这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 )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三、情境迁移应用6.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2024年1月25日,新疆举办专题培训班,教育引导全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准确把握《条例》,从党章这个总源头出发,坚持严的基调,与时俱进完善纪律规范,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动各项纪律全面从严。《条例》的修订 ( )①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②表明我党用纪律建设统领党的建设③彰显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的权威④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最新立法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以上论述的核心观点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C.以制度化解决问题D.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法治国8.我国古代先贤留下了很多法治经典名言警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与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以下古典名句所蕴含的法治思想与对其的解读相吻合的是 ( )序号 古典名句 解读①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严格执法②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全面依法治国④ “法者,治之端也”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理清主干知识 (一)1.治国理政 法治 法治 2.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科学立法 3.(1)执政兴国 (2)法治中国(二)1.最本质 带头守法 依宪执政 2.共同富裕 3.平等 权威 以言代法 4.道德 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规范教化 支撑[微观察]提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养狗人士道德修养。5.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释解核心要点1.提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提示: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法律对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公正司法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美德、鞭挞丑恶。道德对法治文化具有支撑作用,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道德融入刑事法律,有助于更好地在法律条文中落实刑事法律的目的和价值,同刑事犯罪展开斗争。即时训练评价一、(1)提示:×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提示:×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并非国法,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有利于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而非以国法的力量推进从严治党。(3)提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提示:×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5)提示:× 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6)提示:×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二、1.选C 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①排除。与“法制”相比,“法治”更强调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更强调重在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③正确。法制是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的简称,④排除。故本题选C。2.选B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①不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④不选。3.选D 在我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①错误;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有差别的,③错误。4.选B 民法典的这一规定使做好事没有了后顾之忧,有利于传承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②不符合题意,③符合题意。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B。5.选C 材料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C正确;材料未体现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未体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A、B、D均与题意不符。三、6.选B 《条例》的修订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进而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①正确。要用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②错误。《条例》从党章这个总源头出发,彰显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的权威,③正确。《条例》不是法律,不属于立法,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7.选B 材料没有涉及小康社会的建设,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故该论述的核心观点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的作用而不是制度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以法治国”是错误的表述,应为“依法治国”,D错误。故本题选B。8.选A ①中古典名句的意思是法律一经订立,凡有违反者,必须实施惩治;命令一经发出,只有坚持执行,而不能违反,强调要严格实施法律,与解读相吻合,符合题意。②中古典名句强调必须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与解读相吻合,符合题意。③中古典名句的意思是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解读不吻合,不选。④中古典名句的意思是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始,与解读不吻合,不选。故本题选A。10 / 10(共82张PPT)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第二框理清主干知识(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重 要 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__________最大的规矩。②_____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治国理政法治重 要 性 ③_____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必 要 性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续表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目标 科学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在____________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共产党续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_________、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_________、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科学立法|微|点|拨| 准确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__________,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__________的目标不断前进。执政兴国法治中国(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要求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_________,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_________和依法执政最本质带头守法依宪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___________共同富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因 _____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要求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_____,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_________、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平等权威以言代法|微|点|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因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______共同发挥作用要求 必须坚持一手抓_____、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_____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_____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_____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道德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教化支撑|微|观|察| 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狗导致的“狗伤人”悲剧时有发生。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屡见不鲜。养狗要办证,遛狗要牵绳,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屡屡被忽视。请为解决不文明养狗行为提两条可行性建议。提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养狗人士道德修养。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___________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_________、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基本国情中国特色释解核心要点[议题材料]唤醒第二十条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2024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热映,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从沉睡到被唤醒。“于欢杀人案”“昆山反杀案”等陆续公布于众,司法机关均按规定予以处理,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美德、鞭挞了丑恶,得到全网一致支持。“第二十条”的背后是社会进步、法治进步,体现人民对道德的更高追求。将道德融入刑事法律,有助于更好地在法律条文中落实刑事法律的目的和价值,同刑事犯罪展开斗争。该电影票房突破20亿大关,不仅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更引领了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告诉观众要坚守原则、敢于追求真理和正义。“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再是口号。[问题探究]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什么原则。提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的知识,说明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提示: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法律对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公正司法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美德、鞭挞丑恶。道德对法治文化具有支撑作用,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道德融入刑事法律,有助于更好地在法律条文中落实刑事法律的目的和价值,同刑事犯罪展开斗争。|认知生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区别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含义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续表实施 方式 强调权威性和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不具有强制力,注重感召力和劝导力,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挥 作用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2)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都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支撑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提示: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利于加强依法治国,以国法的力量推进从严治党。 ( )提示: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并非国法,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有利于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而非以国法的力量推进从严治党。×(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 ( )提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 )提示: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5)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示: 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6)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提示: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80“探究与分享”改编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与“法制”相比,“法治”更强调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立法,依法行使立法权②重在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④法的统治,是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的简称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①排除。与“法制”相比,“法治”更强调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更强调重在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③正确。法制是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的简称,④排除。故本题选C。2.(教材P81“相关链接”改编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 ②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 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①不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④不选。3.(教材P82“探究与分享”改编题)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对他们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这表明,在我国 ( )①特定群体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②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 ③平等意味着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 ④法治与德治是融合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在我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①错误;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有差别的,③错误。4.(教材P83“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的这一规定 ( )①有利于传承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意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③旨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④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民法典的这一规定使做好事没有了后顾之忧,有利于传承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②不符合题意,③符合题意。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B。5.(教材P83“相关链接”改编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这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 )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解析:材料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C正确;材料未体现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未体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A、B、D均与题意不符。三、情境迁移应用6.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2024年1月25日,新疆举办专题培训班,教育引导全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准确把握《条例》,从党章这个总源头出发,坚持严的基调,与时俱进完善纪律规范,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动各项纪律全面从严。《条例》的修订( )①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②表明我党用纪律建设统领党的建设③彰显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的权威④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最新立法成果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条例》的修订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进而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①正确。要用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②错误。《条例》从党章这个总源头出发,彰显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的权威,③正确。《条例》不是法律,不属于立法,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以上论述的核心观点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C.以制度化解决问题D.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法治国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小康社会的建设,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故该论述的核心观点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的作用而不是制度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以法治国”是错误的表述,应为“依法治国”,D错误。故本题选B。8.我国古代先贤留下了很多法治经典名言警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与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以下古典名句所蕴含的法治思想与对其的解读相吻合的是 (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序号 古典名句 解读①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严格执法②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全面依法治国④ “法者,治之端也”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析:①中古典名句的意思是法律一经订立,凡有违反者,必须实施惩治;命令一经发出,只有坚持执行,而不能违反,强调要严格实施法律,与解读相吻合,符合题意。②中古典名句强调必须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与解读相吻合,符合题意。③中古典名句的意思是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解读不吻合,不选。④中古典名句的意思是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始,与解读不吻合,不选。故本题选A。框题跟踪检测(本试卷满分50分)12345678910111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2024·湖北襄阳期中)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这表明( )678910111212345√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旨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符合我国的国情,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78910111212345解析:材料表明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①③正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但这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的,②排除。法律属于上层建筑,只有上层建筑与先进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B。1567891011122342.(2024·全国模拟预测)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滥用人脸识别、骚扰电话不断……信息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焦虑。为此,我国颁布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全面系统地回应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个人信息上了一道法律“安全锁”。这表明 ( )156789101112234①我国法律充分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获取和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 ③我国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我国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全方位构筑个人信息保护网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234解析:我国法律规定的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非法获取和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也就是强调了对他人的个人信息应依法取得并合法使用,②表述错误。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④表述错误。1567891011123.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细数2023年的立法成绩单,粮食安全保障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动解决残疾人、老年人的实际问题;对外关系法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部务实管用的法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下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表述,说法正确的是 ( )234156789101112234√①依法治国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教化作用 ②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公正司法、带头守法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56789101112234解析: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①说法错误。党不能公正司法,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②说法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567891011124.(2024·全国模拟预测)近年来,某地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这里,群众反映诉求实行即接即办、闭环处置;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提升镇街办事服务水平;建立党群议事会等议事协商机构,打造“荷花协商议事”等协商议事品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广群众身边先进典型。这表明该地 ( )234156789101112234①以法治强保障,引领治理方向 ②以智治强支撑,提升治理效能 ③以自治强基础,扩大治理主体 ④以德治强教化,涵养淳朴民风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234解析: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提升镇街办事服务水平,体现了该地以智治强支撑,提升治理效能,②正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广群众身边先进典型,体现了该地以德治强教化,涵养淳朴民风,④正确。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治理方向,①错误。建立党群议事会等议事协商机构,打造“荷花协商议事”等协商议事品牌,体现了该地以自治强基础,但材料没有体现扩大治理主体,③排除。1567891011122345.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要实现文明立法、科学执法、公正司法、平等守法 ③总目标在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④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6789101112234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不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不选。本题选D。1567891011122346.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到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和反腐败法律体系逐步形成。这 ( )156789101112234√①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②旨在通过加强党群间团结合作,提高公职人员的协商水平 ③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履行国家职能的现实需要 ④是党勇于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客观要求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156789101112234解析:建立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和反腐败法律体系旨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党勇于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客观要求,①④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党群间团结合作,提高公职人员的协商水平,②不符合题意。国家机关履行国家职能,③错误。本题选B。156789101112234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不断深化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将人民利益、人民愿望、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这体现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是 ( )156789101112234√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未体现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④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156789101112234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 ( )156789101112234√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③我国法律是全民意志的体现,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①排除。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③排除。故本题选C。156789101112234√9.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有 ( )①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③全国人大作为立法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④法律没有阶级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234解析: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③排除。法律具有阶级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排除。故本题选A。15678910111223410.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法文化经历了三种形态、三种演变。即从“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治”,儒家法文化以“礼治”形态为发端,以“法治”形态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形态构成完备的体系。对“礼法合治”说法正确的是 ( )156789101112234√①依法治国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②“礼法合治”强调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承袭中华传统文化 ④在司法活动中“法”和“礼”都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234解析: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和糟粕之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错误。坚持司法公正,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④错误。故本题选A。15678910111223411.(2024·江苏宿迁高二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766 号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总理 李强2023年10月16日156789101112234该条例的出台 ( )A.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B.完善了法律实施机制,共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良好生态C.表明我国司法机关用法治筑牢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屏障D.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156789101112234解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公布实施,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实施机制的完善,B排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由国务院公布实施的,没有涉及我国司法机关,C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法治,而不是德治,不涉及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D排除。156789101112234二、非选择题12.(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者,治之端也。湖南省Y市J村,是湖南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诞生地。近年来,该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五治融合”,实现了该村治理的欣欣向荣。2023年,该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156789101112234该村发挥党总支“红色引擎”的作用,凝聚齐抓共管合力,采取“联户党员—网格员—网格长—总网格长”四级管理模式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设置“红网格议事厅”,让群众说事、议事、主事,走村组、入农户、开屋场会,让村规民约与村情民意高度融合,并始终贯穿法治精神,由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村规民约进行合法性审查;发挥“三室二人”156789101112234(三室:法律服务室、人民调解室、法律顾问室;二人: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的能动性调处矛盾纠纷,该村在普及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坚持以规立德,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德,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同时建立常态化的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六进六护”建设,依托信息化支撑平台,织密“人防、物防、技防”智能安全防控网,有效预防了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维护了安全稳定。156789101112234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简述J村是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该村治理欣欣向荣的。解析:本题属于措施说明类主观题,需要调用党的领导、基层自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等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答题逻辑为“措施+影响”。156789101112234答案示例:①坚持党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治理提供根本保证。②坚持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制定法治化的村规民约,促进自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③打造该村依法治理队伍,培育群众法治意识,提高治理法治化水平。④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以规立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推动乡风文明建设。⑤依托信息化支撑平台,有效预防案件发生,促进法治维护乡村安全稳定。(任答其中四点即可)框题检测(十五)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本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2024·湖北襄阳期中)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这表明 ( )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旨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符合我国的国情,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全国模拟预测)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滥用人脸识别、骚扰电话不断……信息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焦虑。为此,我国颁布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全面系统地回应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个人信息上了一道法律“安全锁”。这表明 ( )①我国法律充分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获取和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 ③我国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我国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全方位构筑个人信息保护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细数2023年的立法成绩单,粮食安全保障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动解决残疾人、老年人的实际问题;对外关系法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部务实管用的法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下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表述,说法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国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教化作用 ②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公正司法、带头守法 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2024·全国模拟预测)近年来,某地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这里,群众反映诉求实行即接即办、闭环处置;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提升镇街办事服务水平;建立党群议事会等议事协商机构,打造“荷花协商议事”等协商议事品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广群众身边先进典型。这表明该地 ( )①以法治强保障,引领治理方向 ②以智治强支撑,提升治理效能 ③以自治强基础,扩大治理主体 ④以德治强教化,涵养淳朴民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要实现文明立法、科学执法、公正司法、平等守法 ③总目标在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④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到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和反腐败法律体系逐步形成。这 ( )①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②旨在通过加强党群间团结合作,提高公职人员的协商水平 ③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履行国家职能的现实需要 ④是党勇于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客观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不断深化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将人民利益、人民愿望、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这体现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是 ( )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 ( )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③我国法律是全民意志的体现,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有 ( )①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③全国人大作为立法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④法律没有阶级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法文化经历了三种形态、三种演变。即从“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治”,儒家法文化以“礼治”形态为发端,以“法治”形态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形态构成完备的体系。对“礼法合治”说法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国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②“礼法合治”强调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承袭中华传统文化 ④在司法活动中“法”和“礼”都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2024·江苏宿迁高二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766 号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2023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总理 李强2023年10月16日该条例的出台 ( )A.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B.完善了法律实施机制,共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良好生态C.表明我国司法机关用法治筑牢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屏障D.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二、非选择题12.(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者,治之端也。湖南省Y市J村,是湖南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诞生地。近年来,该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五治融合”,实现了该村治理的欣欣向荣。2023年,该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该村发挥党总支“红色引擎”的作用,凝聚齐抓共管合力,采取“联户党员—网格员—网格长—总网格长”四级管理模式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设置“红网格议事厅”,让群众说事、议事、主事,走村组、入农户、开屋场会,让村规民约与村情民意高度融合,并始终贯穿法治精神,由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村规民约进行合法性审查;发挥“三室二人”(三室:法律服务室、人民调解室、法律顾问室;二人: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的能动性调处矛盾纠纷,该村在普及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坚持以规立德,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德,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同时建立常态化的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六进六护”建设,依托信息化支撑平台,织密“人防、物防、技防”智能安全防控网,有效预防了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维护了安全稳定。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简述J村是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该村治理欣欣向荣的。框题检测(十五)1.选B 材料表明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①③正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但这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的,②排除。法律属于上层建筑,只有上层建筑与先进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才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B。2.选B 我国法律规定的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非法获取和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也就是强调了对他人的个人信息应依法取得并合法使用,②表述错误。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④表述错误。3.选D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①说法错误。党不能公正司法,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②说法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4.选C 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提升镇街办事服务水平,体现了该地以智治强支撑,提升治理效能,②正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广群众身边先进典型,体现了该地以德治强教化,涵养淳朴民风,④正确。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治理方向,①错误。建立党群议事会等议事协商机构,打造“荷花协商议事”等协商议事品牌,体现了该地以自治强基础,但材料没有体现扩大治理主体,③排除。5.选D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不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不选。本题选D。6.选B 建立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和反腐败法律体系旨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党勇于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客观要求,①④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党群间团结合作,提高公职人员的协商水平,②不符合题意。国家机关履行国家职能,③错误。本题选B。7.选B 材料未体现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④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8.选C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①排除。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③排除。故本题选C。9.选A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③排除。法律具有阶级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排除。故本题选A。10.选A 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和糟粕之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错误。坚持司法公正,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④错误。故本题选A。11.选A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公布实施,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实施机制的完善,B排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由国务院公布实施的,没有涉及我国司法机关,C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法治,而不是德治,不涉及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D排除。12.解析:本题属于措施说明类主观题,需要调用党的领导、基层自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等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作答,答题逻辑为“措施+影响”。答案示例:①坚持党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治理提供根本保证。②坚持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制定法治化的村规民约,促进自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③打造该村依法治理队伍,培育群众法治意识,提高治理法治化水平。④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以规立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推动乡风文明建设。⑤依托信息化支撑平台,有效预防案件发生,促进法治维护乡村安全稳定。(任答其中四点即可)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框题检测(十五)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docx 第七课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docx 第七课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