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课件 学案,共2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课件 学案,共2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探究 体会“有机统一”
|探|究|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体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培养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研考题,知价值导向
(2024·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3年,为推动建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共安徽省委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创建“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
该工作机制通过收集整合人民网网友留言、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互联网+督查”平台等7类载体中的群众诉求,将反映集中、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的“心头事”,直接送至省领导办公桌,搭建起群众诉求到领导案头的“直通桥梁”。由省级层面牵头,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工作平台体系,通过部门联动,合力破解了过去靠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
截至2024年3月,通过该工作机制,安徽省已解决了“民声呼应”平台收集到的近4.5万件民生问题中的4.35万件,有力促进了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结合“民声呼应”工作机制的创建,分析安徽省是怎样增进民生福祉的。
[考教衔接]
  本题以安徽省建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的长效“民生呼应”工作机制为情境材料,考查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政府等知识,选用材料简洁明了,与教材综合探究的要求基本吻合,能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有机统一”,坚定制度自信。
融知识,明思维趋向
1.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并且共同构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把我们党建设好,特别是要发挥好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不是说没有经历过曲折,更不是不会犯错误,而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联热点,悉命题动向
|热|点|主|题|
爱国主义 永恒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22年7月,中宣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多种方式,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然后向社会公布,再次广泛征求各国家机关、各级人大代表、基层立法点、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公众意见。在充分吸纳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确立了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略。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立法的合理性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3.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的过程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加以阐述。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原则和教育内容;规定了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各有关方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
以下为该法部分内容:
  第十一条 中央爱国主义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第三十七条 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有下列行为(部分):
  (一)侮辱国旗、国歌、国徽或者其他有损国旗、国歌、国徽尊严的行为;
(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三)宣扬、美化、否认侵略战争、侵略行为和屠杀惨案;
第三十八条 教育、文化和旅游、退役军人事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文物等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对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责令及时消除影响,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如何以法治力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5.有观点认为: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能水到渠成。结合材料二,请你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角度对此加以评析。
综合探究
探究
研考题,知价值导向 
解析:本题需要根据该工作机制的创建过程,概括其具体做法,对应教材知识原理。
材料 分析(对应教材)
省委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创建“民声呼应”工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民生工作
收集整合群众诉求,将群众“心头事”直接送至领导案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由省级层面牵头,建立起覆盖三级的工作平台体系,合力破解“疑难杂症” 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职能
答案示例: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安徽省委以科学理论指导民生工作,提高工作实效。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收集各类平台中的群众诉求,架起群众诉求直通省领导的桥梁,帮助解决群众烦心事,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③政府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能。建立三级工作平台体系,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工作效率,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解决“疑难杂症”。
联热点,悉命题动向 
1.提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盼,广泛采纳民意,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④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各界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2.提示:①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维护法律权威。立法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支撑。②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立法能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③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国家意识。立法有助于加强对公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教育,引导人们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坚持良法之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立法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3.提示: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行使立法权,将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集意见,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立法,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聚焦爱国主义教育立法,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协商民主的优势。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提示: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立法的正确方向。②全国人大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律依据。依法明确各方主体责任。③政府依法履行职能,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相结合。④父母应主动承担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⑤全社会应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宣传,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5.提示:该观点是片面的。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立法协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因此,从必要性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立法工作。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关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权威和尊严。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正司法是保障。在受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民守法是基础。要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宣传教育,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3 / 4(共31张PPT)
综合探究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探究 体会“有机统一”
1.通过探究,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体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培养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探究活动目标
(2024·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3年,为推动建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共安徽省委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创建“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
研考题,知价值导向
该工作机制通过收集整合人民网网友留言、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互联网+督查”平台等7类载体中的群众诉求,将反映集中、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的“心头事”,直接送至省领导办公桌,搭建起群众诉求到领导案头的“直通桥梁”。由省级层面牵头,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工作平台体系,通过部门联动,合力破解了过去靠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
截至2024年3月,通过该工作机制,安徽省已解决了“民声呼应”平台收集到的近4.5万件民生问题中的4.35万件,有力促进了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结合“民声呼应”工作机制的创建,分析安徽省是怎样增进民生福祉的。
解析:本题需要根据该工作机制的创建过程,概括其具体做法,对应教材知识原理。
材料 分析(对应教材)
省委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创建“民声呼应”工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民生工作
续表
收集整合群众诉求,将群众“心头事”直接送至领导案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由省级层面牵头,建立起覆盖三级的工作平台体系,合力破解“疑难杂症” 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职能
答案示例: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安徽省委以科学理论指导民生工作,提高工作实效。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收集各类平台中的群众诉求,架起群众诉求直通省领导的桥梁,帮助解决群众烦心事,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③政府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能。建立三级工作平台体系,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工作效率,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解决“疑难杂症”。
[考教衔接]
本题以安徽省建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的长效“民生呼应”工作机制为情境材料,考查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政府等知识,选用材料简洁明了,与教材综合探究的要求基本吻合,能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有机统一”,坚定制度自信。
融知识,明思维趋向
1.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的战略选择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并且共同构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把我们党建设好,特别是要发挥好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不是说没有经历过曲折,更不是不会犯错误,而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联热点,悉命题动向
|热|点|主|题| 爱国主义 永恒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22年7月,中宣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多种方式,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然后向社会公布,再次广泛征求各国家机关、各级人大代表、基层立法点、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公众意见。
在充分吸纳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确立了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略。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立法的合理性加以说明。
提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期盼,广泛采纳民意,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④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各界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提示:①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维护法律权威。立法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支撑。②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立法能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
③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国家意识。立法有助于加强对公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教育,引导人们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坚持良法之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立法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3.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的过程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加以阐述。
提示: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行使立法权,将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集意见,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立法,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聚焦爱国主义教育立法,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协商民主的优势。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原则和教育内容;规定了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各有关方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
以下为该法部分内容:
第十一条 中央爱国主义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第三十七条 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有下列行为(部分):
(一)侮辱国旗、国歌、国徽或者其他有损国旗、国歌、国徽尊严的行为;
(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三)宣扬、美化、否认侵略战争、侵略行为和屠杀惨案;
第三十八条 教育、文化和旅游、退役军人事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文物等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对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责令及时消除影响,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如何以法治力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提示: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立法的正确方向。②全国人大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律依据。依法明确各方主体责任。③政府依法履行职能,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相结合。④父母应主动承担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⑤全社会应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宣传,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5.有观点认为: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能水到渠成。结合材料二,请你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角度对此加以评析。
提示:该观点是片面的。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立法协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因此,从必要性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立法工作。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关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权威和尊严。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正司法是保障。在受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民守法是基础。要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宣传教育,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