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过关检测(二)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江苏扬州统考)2023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5 243亿元,增长2.3%。其中教育支出2 710亿元,增长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 050亿元,增长5.3%。民生支出不断增加体现了江苏省( )A.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B.把共享放在全局的核心地位C.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2023年10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召开。山东将以此次年会为契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人民。关于“绿色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绿色发展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④绿色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支撑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年20人进入太空,华夏儿女叩问苍穹,步履不歇;30战30捷一气呵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立新功。作为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工程之一,钱学森曾说,“航天是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领,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发射说明( )①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②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③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引领赢得战略主动 ④党和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助力大国重器行稳致远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4.(2024·福建福州期末)2023年11月29日,沈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沈阳市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曝光工作规则》,提出将对应当予以曝光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公开曝光。沈阳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坚持绿色发展( )①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②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 ④是第一动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5.(2024·河南漯河期末)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一大热词。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新质生产力能够增强发展新动能的传导逻辑正确的是( )①科技创新→开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新产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②发展资本市场→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利润 ③培养新型劳动者→熟练运用传统设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产量 ④培育数据市场→提高数据要素利用率→变革传统商业模式→发展数字经济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6.(2024·湖北名校联盟联考)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并从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方面对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当前,以绿色健康消费为引领,以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为支撑,以数字技术相贯通的农业绿色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更加深刻、持久地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由此可知( )①绿色兴农是强国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能降低能耗、减少排放、节约资源 ③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有利于实现质量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④绿色消费可反向倒逼生产环节应用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模式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2024·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月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由此可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旨在( )①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②通过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促进大湾区协调发展③通过共享发展推进整个区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④破解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表明,我国( )①科技是第一动力 ②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③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服务虚拟经济的能力 ④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9.(2024·河南南阳期中)自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启动以来,央企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的合作,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展共链行动旨在( )①加强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以新产业孕育发展新动能 ②发挥央企的牵引作用和骨干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③深化传统优势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④增强央企对各类型所有制企业和各个领域产业的控制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价格+补贴+保险”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些举措可以( )①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安全网”作用,确保农民减损失、增收益 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③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④完善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2024·河北邢台联考)某私营企业完善“能级工资”制度,确定职工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标准,从中级工、高级工到首席技师均设置了50—1 000元的奖励。同时增设绩效工资、技能工种补贴,以及师带徒、班组长等专项岗位津贴。完善“能级工资”制度( )①有利于鼓励企业职工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②是健全按劳分配制度的重要方式③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④有利于实现“能者上,庸者下”,消除职工消极怠工现象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2.(2024·贵州六盘水统考)近年来,我国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支点撬动更多宏观政策,努力实现扩大有效需求、防范化解风险等政策目标,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进一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意愿。上述措施( )①有助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②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④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3.(2023·北京学业考试)2023年7月21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3年12月1日施行。该《条例》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经办流程和管理,为减证便民、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提供了保障。该《条例》的施行( )①可以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②将为群众提供高效安全优质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③可维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 ④可构筑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4.(2024·山西大同月考)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66亿人、2.44亿人、3.02亿人,同比增加1 336万人、566万人、1 054万人,其中,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首次突破3亿人。2024年,国家将对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待遇进行调整,提升领取者的养老保障水平,可见,我国( )①进一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 ②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同的社保权益③坚持应保尽保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立足国情,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保水平相适应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5.(2024·福建福州期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分类给予救助帮扶。围绕实现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守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积极稳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对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理解正确的是( )①可以保障公民在年老和疾病时获得物质帮助 ②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筑牢“最后一道防线”③促进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 ④保障受救助的家庭成员最低生活水平需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4·江西上饶月考)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申请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以家庭为单位,保障对象只能购买一套保障性住房,其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引进的科技人员、教师、医护人员等这“两类群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覆盖其他群体。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①是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②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③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3·福建福州统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部署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一批批改革举措最大限度激发了市场活力,切实激发了亿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9分)18.(2024·陕西安康月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谓低空经济,一般是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能够赋能千行百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引擎,形成至少万亿级别的市场。作为中国发展低空经济的一个试点,W市聚焦发展通航研发制造产业链,航空产业园目前已经形成航空材料、航电、飞控系统、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覆盖从整机、卫星、无人机、发动机到综合维修、运营保障等全产业链项目近200个,基本实现“不出园区,便可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2023年10月,W市印发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产业循环体系初步建立,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低空飞行基础保障体系基本完善,飞行服务更加广泛,实现全市低空经济“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提升”,加快发展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集聚区和示范区。到2025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300家,低空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理由。(9分)19.(2024·山东聊城统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下图是2021—2022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速情况。材料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从50万亿元量级跃至126万亿元,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衣食无忧”到“高品质生活”,人民群众拥抱更美好的生活。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宏观层面看,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主体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大合理;从微观层面看,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从收入分配秩序层面,还存在收入不规范、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等问题。(1)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谈谈应如何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解决这些问题。(12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某地实施373项重点研发项目,培育各类创新企业1 00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100多项;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该地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300多亿元,实施环保治理工程1 000多个,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材料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地是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8分)(2)有人认为,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评析。(10分)单元过关检测(二)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1.D 材料体现的是发展为了人民,没有体现发展依靠人民,A不符合题意。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共享”说法错误,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C排除。各项民生支出不断增加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D正确。2.A 绿色发展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①②说法正确。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③排除。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支撑,④说法错误。3.B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领,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引领赢得战略主动,①③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②排除。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履行国家职能,④排除。4.A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同时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②符合题意。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③不符合题意。创新是第一动力,④不符合题意。5.D 坚持科技创新,有利于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提供动力,从而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培育新产业,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①正确。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来讲的,与发展资本市场无直接关系,且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不一定能增加利润,②错误。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来讲的,要求发展生产力中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不是熟练运用传统设备,且新质生产力强调质量提升,而不是数量增加,③错误。数据作为新型要素,有利于利用数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数据市场,有利于盘活数据要素,促进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促进商业与数字的融合,发展数字经济,④正确。6.B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说明绿色发展关乎农业强国建设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①正确。降低能耗、减少排放、节约资源是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能”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而不是一味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③错误。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绿色消费可反向倒逼促进绿色生产,④正确。7.A 材料表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旨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促进大湾区协调发展,①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共享发展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③④不符合题意。8.D 我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表明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也表明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②④正确。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重点在提高发展质量,而不是提高发展速度,①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我国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要增强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③排除。9.A 央企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的合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的是加强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以新产业孕育发展新动能,同时发挥央企的牵引作用和骨干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①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优势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③排除。应该是增强国有经济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央企只是国有经济的一部分,该说法不准确,④排除。10.D 这些举措有利于农民减损失、增收益,但不能确保,①不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促进粮食稳产增产,②应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材料未涉及,③不选。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在完善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应选。11.A 完善“能级工资”制度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鼓励企业职工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①③符合题意。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公有制。该私营企业完善“能级工资”制度,是健全按劳动要素分配制度的体现,②不符合题意。这一制度让技高者多得,体现能者多得,没有涉及“能者上,庸者下”,而且“消除”一词夸大了这一制度的作用,④错误。12.C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环节,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无直接联系,①不符合题意。进一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是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助力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没有涉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不符合题意。13.C 该《条例》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经办流程和管理,有利于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安全优质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可维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②③符合题意。社会保险保障的是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表述不准确,①排除。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④说法错误。14.B 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和国家提升领取者的养老保障水平,可见,我国进一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应保尽保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①③符合题意。我国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保权益,而不是相同的社保权益,②说法错误。应该是坚持社保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说法错误。15.C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而不是只在年老和疾病时获得物质帮助,①错误。社会救助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筑牢“最后一道防线”,保障受救助的家庭成员最低生活水平需求,②④正确。社会救助保障的是最低生活水平,③错误。16.D 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保障性住房不属于社会救助,①错误。社会保障性住房,保障的是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是社会保障的范畴,不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根本举措,②排除。保障性住房重点针对 “两类群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覆盖其他群体,体现了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③正确。此前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双轮驱动”存在一长一短的情况,现阶段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④正确。17.①发展为了人民,就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②发展依靠人民,就要激发科技、知识、人才等要素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实现共享发展。解析:本题要做到每一个要点都要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切入,最后落脚到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18.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②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相关领域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③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有利于挖掘内需潜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解析:可联系落实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材料信息有机结合回答。19.(1)2022年农村、城镇、全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实现增长,说明2022年经济社会得到发展;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最快,说明国家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①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②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③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共同富裕,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⑤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析:第(1)问,可从图表中各项目的变化趋势和表注着手进行分析,既要回答材料反映的现象,又要回答出现象背后揭示的本质问题。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运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的知识回答即可。20.(1)①坚持创新发展,注重研发,培育各类创新企业,坚持创新在该地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②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④坚持协调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2)①社会保障制度能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共同富裕,但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仅仅依靠社会保障。②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政府切实履行管理经济职能,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析:第(1)问,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知识进行对接。第(2)问,要找出观点中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观点是片面的,需要把遗漏的内容补充上。5 / 5(共51张PPT)单元过关检测(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2024·江苏扬州统考)2023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5243亿元,增长2.3%。其中教育支出2 710亿元,增长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 050亿元,增长5.3%。民生支出不断增加体现了江苏省( )A. 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B. 把共享放在全局的核心地位C. 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D.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发展为了人民,没有体现发展依靠人民,A不符合题意。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共享”说法错误,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C排除。各项民生支出不断增加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 2023年10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召开。山东将以此次年会为契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人民。关于“绿色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绿色发展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②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④绿色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支撑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绿色发展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①②说法正确。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③排除。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支撑,④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 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年20人进入太空,华夏儿女叩问苍穹,步履不歇;30战30捷一气呵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立新功。作为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工程之一,钱学森曾说,“航天是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领,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发射说明( )①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②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③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引领赢得战略主动 ④党和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助力大国重器行稳致远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领,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引领赢得战略主动,①③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②排除。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履行国家职能,④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 (2024·福建福州期末)2023年11月29日,沈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沈阳市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曝光工作规则》,提出将对应当予以曝光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公开曝光。沈阳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坚持绿色发展( )①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②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 ④是第一动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同时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②符合题意。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③不符合题意。创新是第一动力,④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 (2024·河南漯河期末)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一大热词。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新质生产力能够增强发展新动能的传导逻辑正确的是( )①科技创新→开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新产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②发展资本市场→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利润 ③培养新型劳动者→熟练运用传统设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产量 ④培育数据市场→提高数据要素利用率→变革传统商业模式→发展数字经济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坚持科技创新,有利于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提供动力,从而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培育新产业,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①正确。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来讲的,与发展资本市场无直接关系,且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不一定能增加利润,②错误。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来讲的,要求发展生产力中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不是熟练运用传统设备,且新质生产力强调质量提升,而不是数量增加,③错误。数据作为新型要素,有利于利用数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数据市场,有利于盘活数据要素,促进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促进商业与数字的融合,发展数字经济,④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 (2024·湖北名校联盟联考)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并从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方面对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当前,以绿色健康消费为引领,以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为支撑,以数字技术相贯通的农业绿色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更加深刻、持久地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由此可知( )①绿色兴农是强国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能降低能耗、减少排放、节约资源 ③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有利于实现质量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④绿色消费可反向倒逼生产环节应用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模式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说明绿色发展关乎农业强国建设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①正确。降低能耗、减少排放、节约资源是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能”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而不是一味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③错误。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绿色消费可反向倒逼促进绿色生产,④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7. (2024·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月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由此可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旨在( )①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②通过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促进大湾区协调发展 ③通过共享发展推进整个区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④破解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材料表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旨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促进大湾区协调发展,①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共享发展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③④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表明,我国( )①科技是第一动力 ②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③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服务虚拟经济的能力 ④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我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表明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也表明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②④正确。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重点在提高发展质量,而不是提高发展速度,①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我国重视发展实体经济,要增强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③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9. (2024·河南南阳期中)自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启动以来,央企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的合作,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展共链行动旨在( )①加强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以新产业孕育发展新动能 ②发挥央企的牵引作用和骨干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③深化传统优势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④增强央企对各类型所有制企业和各个领域产业的控制力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央企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的合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的是加强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以新产业孕育发展新动能,同时发挥央企的牵引作用和骨干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①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优势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③排除。应该是增强国有经济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央企只是国有经济的一部分,该说法不准确,④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价格+补贴+保险”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些举措可以( )①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安全网”作用,确保农民减损失、增收益 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③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④完善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这些举措有利于农民减损失、增收益,但不能确保,①不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促进粮食稳产增产,②应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材料未涉及,③不选。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在完善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应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 (2024·河北邢台联考)某私营企业完善“能级工资”制度,确定职工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标准,从中级工、高级工到首席技师均设置了50—1 000元的奖励。同时增设绩效工资、技能工种补贴,以及师带徒、班组长等专项岗位津贴。完善“能级工资”制度( )①有利于鼓励企业职工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②是健全按劳分配制度的重要方式 ③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④有利于实现“能者上,庸者下”,消除职工消极怠工现象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完善“能级工资”制度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鼓励企业职工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①③符合题意。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公有制。该私营企业完善“能级工资”制度,是健全按劳动要素分配制度的体现,②不符合题意。这一制度让技高者多得,体现能者多得,没有涉及“能者上,庸者下”,而且“消除”一词夸大了这一制度的作用,④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 (2024·贵州六盘水统考)近年来,我国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支点撬动更多宏观政策,努力实现扩大有效需求、防范化解风险等政策目标,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进一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升居民消费意愿。上述措施( )①有助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②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③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④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环节,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无直接联系,①不符合题意。进一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是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助力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没有涉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 (2023·北京学业考试)2023年7月21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3年12月1日施行。该《条例》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经办流程和管理,为减证便民、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提供了保障。该《条例》的施行( )①可以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②将为群众提供高效安全优质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③可维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④可构筑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该《条例》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经办流程和管理,有利于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安全优质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可维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②③符合题意。社会保险保障的是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表述不准确,①排除。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④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 (2024·山西大同月考)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66亿人、2.44亿人、3.02亿人,同比增加1 336万人、566万人、1 054万人,其中,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首次突破3亿人。2024年,国家将对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待遇进行调整,提升领取者的养老保障水平,可见,我国( )①进一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②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同的社保权益③坚持应保尽保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④立足国情,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保水平相适应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和国家提升领取者的养老保障水平,可见,我国进一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应保尽保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①③符合题意。我国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保权益,而不是相同的社保权益,②说法错误。应该是坚持社保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 (2024·福建福州期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分类给予救助帮扶。围绕实现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守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积极稳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对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理解正确的是( )①可以保障公民在年老和疾病时获得物质帮助 ②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③促进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 ④保障受救助的家庭成员最低生活水平需求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而不是只在年老和疾病时获得物质帮助,①错误。社会救助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筑牢“最后一道防线”,保障受救助的家庭成员最低生活水平需求,②④正确。社会救助保障的是最低生活水平,③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6. (2024·江西上饶月考)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申请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以家庭为单位,保障对象只能购买一套保障性住房,其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引进的科技人员、教师、医护人员等这“两类群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覆盖其他群体。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①是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②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③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保障性住房不属于社会救助,①错误。社会保障性住房,保障的是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是社会保障的范畴,不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根本举措,②排除。保障性住房重点针对 “两类群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覆盖其他群体,体现了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③正确。此前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双轮驱动”存在一长一短的情况,现阶段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④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2023·福建福州统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部署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一批批改革举措最大限度激发了市场活力,切实激发了亿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9分)答案:①发展为了人民,就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②发展依靠人民,就要激发科技、知识、人才等要素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实现共享发展。解析:本题要做到每一个要点都要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切入,最后落脚到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 (2024·陕西安康月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谓低空经济,一般是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能够赋能千行百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引擎,形成至少万亿级别的市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作为中国发展低空经济的一个试点,W市聚焦发展通航研发制造产业链,航空产业园目前已经形成航空材料、航电、飞控系统、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覆盖从整机、卫星、无人机、发动机到综合维修、运营保障等全产业链项目近200个,基本实现“不出园区,便可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2023年10月,W市印发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产业循环体系初步建立,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低空飞行基础保障体系基本完善,飞行服务更加广泛,实现全市低空经济“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提升”,加快发展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集聚区和示范区。到2025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300家,低空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理由。(9分)答案: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②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相关领域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③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有利于挖掘内需潜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解析:可联系落实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材料信息有机结合回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9. (2024·山东聊城统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如图是2021—2022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速情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从50万亿元量级跃至126万亿元,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衣食无忧”到“高品质生活”,人民群众拥抱更美好的生活。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宏观层面看,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主体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大合理;从微观层面看,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从收入分配秩序层面,还存在收入不规范、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等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答案:2022年农村、城镇、全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实现增长,说明2022年经济社会得到发展;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最快,说明国家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析:可从图表中各项目的变化趋势和表注着手进行分析,既要回答材料反映的现象,又要回答出现象背后揭示的本质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谈谈应如何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解决这些问题。(12分)答案:①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②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③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共同富裕,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⑤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析:结合材料信息,运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的知识回答即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某地实施373项重点研发项目,培育各类创新企业1 00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100多项;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该地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300多亿元,实施环保治理工程1 000多个,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该地是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8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 ①坚持创新发展,注重研发,培育各类创新企业,坚持创新在该地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②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④坚持协调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解析: 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知识进行对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有人认为,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评析。(10分)答案: ①社会保障制度能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共同富裕,但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仅仅依靠社会保障。②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大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政府切实履行管理经济职能,通过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析:要找出观点中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观点是片面的,需要把遗漏的内容补充上。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过关检测(二)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docx 单元过关检测(二)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