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8张PPT)简洁实用高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十四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政治内容索引明纲领 科学备考夯基础 探究考向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命题点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命题点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0102命题点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03创情境 整合思维第三部分课时作业第四部分明纲领 科学备考第分部一明课标·研考情·建体系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考点 考题 考情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2024·安徽卷T10;2023·浙江1月选考T21;2023·江苏卷T11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是考查的重点。主要结合古代或现代文化交流互鉴的具体事例,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命题形式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且非选择题有增多趋势,非选择题常综合考查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2024·湖南卷T11;2024·江西卷T10;2023·江苏卷T11;2023·浙江1月选考T20;2023·湖北卷T20;2023·全国甲卷T40(2);2022·天津卷T10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023·湖南卷T20(2);2022·辽宁卷T20(3)独特标识精神根基核心内在要求相互借鉴重要动力相互学习文化发展繁荣文化复古主义西方文化博采众长交流互鉴夯基础 探究考向第分部二筑基础·辨易错·明考向命题点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核心知识整合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核心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表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2.文化具有多样性是什么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主要指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什么 (1)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怎么样 (1)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1)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不是说文化存在优劣。(2)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由于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也不同。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3)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但是反对文化多元化,任何国家的主流文化都是一元的。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改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改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只能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改正: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我们要消除文化差异。( )改正: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5.(2024·江西卷T10①)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改正:世界各国应该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说法错误。××考向1 文化具有民族性【典例1】 (2023·浙江1月选考)1 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命题方向探究D【解析】 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③④符合题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材料表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未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与题意不符。考向2 文化具有多样性【典例2】 (2024·安徽卷)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C【解析】 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二,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四,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1.(2025·重庆开学考试)丝绸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在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地位。“但使边关磐若石,丝绸古道漾箫笙”“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丝绸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联系密切,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丝绸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反映了(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④一定的文化可以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综合创新演练B解析:丝绸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丝绸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反映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性,未涉及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②排除。包容性强调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丝绸)在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地位”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可以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④正确。2.(必修4教材P105阅读与思考)以下分别是第29届、30届、31届、32届的奥运会会徽。不同的奥运会承办国设计出不同的会徽,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各不相同 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要求 ③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不可能交融 ④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解析:题干中这四个会徽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这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各民族文化各不相同,①④正确。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但材料并不能体现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繁荣的关系,②排除。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文化可以也应该相互交融,③错误。命题点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核心知识整合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求 (1)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差异≠优劣各民族文化有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和优劣之分,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意义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2)对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3)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 别 表现 互通有无,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媒介)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结果 侧重的是文化传播,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量变) 侧重的是在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质变)意义 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1.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 )改正: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3.文化交流要坚持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原则。( )改正:文化交流要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4.各民族的文化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改正: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5.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各国各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改正: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命题方向探究考向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典例1】(2024·黑吉辽卷)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 )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 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D【解析】 三彩骆驼载乐俑(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也表明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③④符合题意。乐舞表演只是映射了当时长安百姓的社会文化生活,并未构成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①夸大了乐舞表演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并未体现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唐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②不选。把握文化交流的两个注意点(1)文化交流不是文化霸权,也不是文化渗透,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2)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又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考向2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典例2】 (2022·天津卷)为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天津的形象,传播天津声音,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打造的中英双语宣传片《品味天津》已全网上线,其文案就像天津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流动着盎然诗意,娓娓道来,与海内外的观众分享天津的瑰丽山河、历史流转与时代脉搏。《品味天津》( )A.推动文化交融,实现文化趋同B.通过讲好天津故事,促进文化交流C.通过展示天津形象,引领世界文化风尚D.把经济效益放首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B【解析】 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不能趋同,A说法错误。《品味天津》讲好天津故事,传播天津声音,与海内外的观众分享天津的瑰丽山河、历史流转与时代脉搏,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品味天津》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天津的形象,但“引领世界文化风尚”夸大其词,C说法错误。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D说法错误。综合创新演练1.(2024·安徽六安二模)2023年9月12日,由国家大剧院、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意大利维罗纳露天剧场基金会和美国洛杉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拉克美》在北京首演。舞台设计脱离了以往歌剧舞台铺陈繁复的风格,营造出清新简约的东方意境,启发观众的心中之景和心中之境,演出后获得观众和音乐界一致好评。这表明( )①凝聚不同元素的作品更能激发情感共鸣②不同的文化蕴含着共同的本质和规律③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并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C解析:并不是凝聚元素越多的作品越能激发情感共鸣,①错误。材料中指出《拉克美》演出时,舞台设计脱离了以往歌剧舞台铺陈繁复的风格,营造出清新简约的东方意境,启发观众的心中之景和心中之境,演出后获得观众和音乐界一致好评。这表明不同的文化蕴含着共同的本质和规律,文化交流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②④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立场,③不符合题意。2.(必修4教材P106~P107阅读与思考)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开幕。本届文博会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中外嘉宾表示,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文明的汇聚交融之地,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嘉宾的话表明( )①文化交流能使各民族文化得以融合进而统一 ②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民族性 ③在文化交流中应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D解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统一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符,①排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②错误。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表明文化交流应坚持平等原则,③正确。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表明文化交流互鉴能促进文化繁荣,④正确。命题点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核心知识整合两种错误 的文化观 (1)文化复古主义:彻底拒斥外来文化(2)全盘西化论:盲目照搬西方文化要求 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1)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3)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4)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有矛盾、有竞争是难免的,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原因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实践 依据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要求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相互 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加强 交流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促进融合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包容 开放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有益文化成果立足 国情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守 立场 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反对错误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1.中国文化界曾有过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排斥论、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 )改正:中国文化界曾有过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2.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改正:文化发展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 )改正: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4.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以外来文化为主,大胆吸收古代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改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5.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否定自我、全盘吸收。( )改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命题方向探究考向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典例】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开学考试)2024年5月23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论坛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更好凝聚文明共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 )①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 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③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化 ④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增强世界文化认同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A【解析】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①②正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引领世界文化,③排除。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④排除。综合创新演练1.(2024·湖南衡阳模拟)2023年12月8日,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开幕。本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主题为“多元文明,美美与共”。这启示我们要坚持( )①相互交流,走向同一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保持个性,相互排斥 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C解析:本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主题为“多元文明,美美与共”,这启示我们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②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说法错误,①排除。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③排除。2.(必修4教材P108阅读与思考)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对此,下列对西方文化解读正确且符合鲁迅的观点的是( )①保持开放心态,认同并接纳“送来”的东西 ②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 ④要努力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C解析:“‘送来’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大方接纳,我们接纳的应该是优秀的西方文化,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①错误。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②正确。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③正确。文化在交流的基础上发展,消除文化差异说法错误,④排除。创情境 整合思维第分部三解大题·悟通法·拓思维衣冠承中华之礼 载传统文化之精益[情境] 回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纯粹模仿照搬西方潮流到注重在设计中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这个转换过程充满了曲折。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服饰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服饰不再仅仅停留于人们的想象中。古人留下的壁画、陶俑人物和古籍文献等,含有大量的服饰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考证研究,对国风服饰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比较典型的是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所在考古资料支撑下,对传统服饰装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专业服装学院合作,把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以实物形式再现并应用于生活中。我国传统服饰在全球时尚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礼仪和文化土壤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和剪裁工艺相结合,所呈现出的带有中国文化气质的精美服饰,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服饰出现在生活着装和世界顶级秀场舞台上。[探究] (1)有人认为,国风服饰的民族特色会因西方元素的嵌入而被抹杀,所以传承国风服饰应抵制西方元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6分)试答: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盲目照搬西方服饰文化会侵蚀国风服饰的民族特色。(2分)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国风服饰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吸收西方服饰文化的有益成果。(2分)③国风服饰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服饰文化的过程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2分)(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新时代的国风服饰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5分)试答:①新时代的国风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2分)②新时代的国风服饰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服饰文化,同时又为传统服饰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升其生命力和竞争力。(3分)课时作业27第分部四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5·湖北黄冈模拟)2024年7月至2025年8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火爆出圈,一票难求。展览精选了包括法老雕像、木乃伊棺等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全面解读古埃及文明并呈现中埃联合考古的最新成果,展现两大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美美与共。这说明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魅力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展现 ③中埃文化交流深化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能激发世界文化的生机与活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D解析:博大精深强调表达其内容的广泛和深刻,包容性强调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具有包容性,①不符合题意。文化魅力在交流互鉴中得以展现,并不是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展现”,②错误。古埃及文明大展呈现中埃联合考古的最新成果,展现两大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美美与共,这说明中埃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埃人民的相互了解,这也说明多样性文化之间的交流激发了世界文化的生机与活力,③④正确。2.(2024·河北沧州一模)2024年龙年春节既是万家团圆的“中国时刻”,同时也掀起全球同贺的国际热潮。在美国纽约,中国龙形文物巨幅海报亮相时代广场,献上新春祝福。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外墙上,中国龙跃然墙上,在朵朵红色祥云中,法语版“祝大家龙年快乐”映射出中国春节的喜庆与欢乐。中国春节走出国门( )①表明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性丰富了世界文化 ②体现了东西方国家在文化层面互相尊重、互相认同 ③说明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④能够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B解析:中国春节走出国门,表明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性丰富了世界文化,能够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①④正确。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东西方国家在文化层面互相尊重、互相认同”说法错误,②排除。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材料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不符合题意。3.(2024·河北保定二模)“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的意义在于( )①彰显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扩大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③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④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不同国家文化在互鉴中融合统一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B解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有利于彰显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自信,①正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②错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可以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③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促进不同国家文化在互鉴中融合统一”的说法不恰当,④错误。4.(2024·江西南昌一模)春节(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 )①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促进世界文化的认同与融合 ②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相尊重、理解 ③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平性和统一性 ④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C解析: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体现中华文明影响力增强,但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认同与融合”的说法错误。①排除。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与统一性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将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沟通理解,②④正确。5.(2025·河北保定开学考试)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促进了各自特色商品、技术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下,相关国家不仅在经贸上加强合作,更在文化交流上频繁互动,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说明( )①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外文化的实力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人类文化繁荣应坚持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C解析:材料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未提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外文化的实力,①不符合题意。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对于文化繁荣的推动作用,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符合题意。文化交流在古代和现代的频繁进行,推动了人类文化发展,③符合题意。人类文化繁荣应坚持文化的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表述错误。6.(2024·湖北武汉二模)2024年3月,中国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美国上演,主创人员从几千首诗作中挖掘苏东坡人文精神,精选12首诗作融合传统戏曲和太极,结合诗文、书法、古琴、绘画、篆刻等多重元素展现在舞诗剧中,演出后半段穿插出现的自行车和滑板等现代元素给人以时空穿越之感,获得观众广泛好评。这说明了( )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更好彰显了文化的价值②文化生命力取决于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程度③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前提④不同文化的交流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B解析:中国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融合传统戏曲和太极,结合诗文、书法、古琴、绘画、篆刻等多重元素展现在舞诗剧中,获得观众广泛好评,表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更具吸引力,更好彰显了文化的价值,①正确。文化生命力受到与现代元素融合程度的影响,但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程度不能对文化生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②错误。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③错误。中国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美国上演并受到欢迎,表明不同文化的交流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文化繁荣,④正确。7.(2024·湖南岳阳三模)在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艺术发展研讨会上,有与会代表指出:“未来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交流平台。艺术家们将能够在这个跨越国界的网络中自由表达创意,创造出融合东西方元素的作品。”这种跨国界的文化艺术交流( )①以文明共存实现文明优越,有助于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 ②有利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通过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 ③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佐证了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 ④以文明交融突破文明隔阂,推动丝路文化得到各国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C解析:艺术家们将能够在这个跨越国界的网络中自由表达创意,创造出融合东西方元素的作品,这种跨国界的文化艺术交流有利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佐证了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②③正确。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实现文明优越”表述错误,①排除。跨国界的文化艺术交流能够推动丝路文化得到各国理解与尊重,而不是认同,应认同本民族文化,④错误。8.(2025·江西九江开学考试)2024年6月9日,“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在开幕式上表示,景泰蓝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在中国的一个缩影。开展上述文化交流活动能够( )①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契机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③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A解析:“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上述交流活动把不同中外文化置于同一个平台,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①③正确。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交流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不是文化交流的意义,②不符合题意。要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④错误。9.(2024·山东淄博二模)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尽管春节习俗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所承载的“团圆和谐、亲情友爱”“辞旧迎新、憧憬未来”等文化内涵,具有超族群、超信仰、超国界的价值共享性。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因为( )①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 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春节文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 ③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④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A解析: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尽管春节习俗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所承载的“团圆和谐、亲情友爱”“辞旧迎新、憧憬未来”等文化内涵,具有超族群、超信仰、超国界的价值共享性。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因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春节文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①②符合题意。我们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而不是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③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④与题意不符。10.(2024·河南安阳一模)2024年,在一位外国博主游览长城时拍摄的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为洋不洋气),让这句中英文混搭词成为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 )①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②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④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C解析: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②④符合题意。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体现,但不是文化交流的桥梁,①排除。材料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传播,没有涉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③排除。11.(2025·安徽亳州开学考试)2024年黑龙江省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嘉年华系列活动,围绕中俄青少年创新创意、教育研学、文艺体育、时尚民俗、志愿服务等七大领域开展,邀请3 000余名俄罗斯青少年来黑龙江省开展交流。此活动( )①是积极主动地吸纳外来文化的具体实践②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③体现了我国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④增进了两国青少年对对方民族文化的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C解析:外来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我们要积极主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文明成果,①错误。在黑龙江省举办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嘉年华系列活动,围绕着中俄青少年开展了众多领域活动,并邀请3 000余名俄罗斯青少年参加,此活动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②③正确。黑龙江省开展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嘉年华系列活动,有利于增进两国青少年对对方民族文化的理解,推动两国青少年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④错误。12.(2025·山西忻州开学考试)对漫画《行礼与用语》反映的文化现象,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③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B解析:漫画中两个人在相互问好,外国人用中国话,行中国人的礼,中国人用外语,行外国人的礼,这说明了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也说明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①④正确。漫画强调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未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也未强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③排除。13.(2024·浙江杭州二模)再逢龙年,关于“龙”的翻译又上热搜。相较于具有攻击性形象的“Dragon”,“Loong”寓意吉祥、高贵、勇敢,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人们讨论龙的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学的讨论,而是真心希望中国独特的文化积淀,能够以一种更好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①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于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②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C解析:相较于具有攻击性形象的“Dragon”,“Loong”寓意吉祥、高贵、勇敢,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人们讨论龙的翻译,主张“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应是“Loong”,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说明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④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源自于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也不符合实际,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与题意不符。14.(2024·浙江温州二模)宋代开始,阿拉伯商人将苏麻离青运到中国。元代末期,瓷匠用它绘饰瓷器,元青花瓷横空出世。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部分明青花瓷上出现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造型、纹饰,青花瓷制瓷技艺也发展成熟。异域文化对青花瓷发展的影响印证了( )①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文化互鉴要坚持洋为中用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④文化创新要尊重文化多样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C解析:异域文化对青花瓷发展的影响表明要进行文化交流,不涉及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①不符合题意。阿拉伯商人将苏麻离青运到中国,中国瓷匠用它绘饰瓷器,元青花瓷横空出;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部分明青花瓷上出现了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造型、纹饰。这印证了文化创新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互鉴要坚持洋为中用,②④符合题意。异域文化对青花瓷发展的影响强调文化交流的作用,未体现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③不符合题意。1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023年4月4日,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与河南卫视联合推出的《2023清明奇妙游》,一经播出就登上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榜。该节目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带观众步入古画世界。以纸张、帛丝为媒介载体的中国画,经由电视媒介的转化,依然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灵韵和美学意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应该( )①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②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丰富文化表现形式 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各国有益成果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C解析:由材料可知,该节目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带观众步入古画世界。以纸张、帛丝为媒介载体的中国画,经由电视媒介的转化,依然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灵韵和美学意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应该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②③正确。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实践,不是传统文化,并且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①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外来文化,所以谈不上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各国有益成果,④与题意不符。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10年来,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始终将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将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将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取得了积极进展和系列重大成果。10年来,中国同各国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共同绘就了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的成功密码,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行稳致远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互鉴,推进世界文明在时代潮流中创新发展。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坚持“平等”“互鉴”原则对推进人类文明的意义。(12分)答案:①平等:坚持文明平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摒弃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歧视,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3分)共同解决全球性文明问题,实现世界文化繁荣。(3分)②互鉴:坚持文明互鉴,维护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求同存异,(3分)让各民族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有效化解隔阂冲突,促进文明的协同发展。(3分)解析:本题是意义类主观题,具有开放性,需要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从意义角度分析“平等”“互鉴”原则。有效信息①:“平等”原则→可联系坚持文明平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效信息②:“互鉴”原则→可联系坚持文明互鉴,维护文化多样性。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17.(2024·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适用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而不同,方能大同。“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开展文化交流。巍巍大汉,使者张骞在漫卷黄沙中拱卫疆土,在丝路驼铃中通达西域,在流沙坠简中传承文脉;隋唐盛世,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带回佛教经典600多部,“度化众生”、为我所用……新时代,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我们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不断彰显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释我们为何能彰显“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13分)答案:①文化具有多样性,(2分)我们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3分)②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2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繁荣发展中华文化。(2分)③积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2分)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解析:本题的设问为为什么能类,找其具备的条件或做法。需要调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来分析作答。有效信息①:“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可联系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有效信息②:隋唐盛世,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带回佛教经典600多部,“度化众生”、为我所用→可联系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有效信息③: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开展文化交流。新时代,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我们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可联系积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第二十四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课标要求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考情追踪考点 考题 考情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2024·安徽卷T10;2023·浙江1月选考T21;2023·江苏卷T11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是考查的重点。主要结合古代或现代文化交流互鉴的具体事例,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命题形式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且非选择题有增多趋势,非选择题常综合考查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2024·湖南卷T11;2024·江西卷T10;2023·江苏卷T11;2023·浙江1月选考T20;2023·湖北卷T20;2023·全国甲卷T40(2);2022·天津卷T10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023·湖南卷T20(2);2022·辽宁卷T20(3)思维导图命题点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核心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表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2.文化具有多样性是什么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主要指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什么 (1)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怎么样 (1)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3)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1)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不是说文化存在优劣。(2)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由于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也不同。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3)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但是反对文化多元化,任何国家的主流文化都是一元的。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 )改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 )改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只能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改正: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我们要消除文化差异。( × )改正: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5.(2024·江西卷T10①)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 )改正:世界各国应该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说法错误。考向1 文化具有民族性【典例1】 (2023·浙江1月选考)1 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D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 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③④符合题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材料表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未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与题意不符。考向2 文化具有多样性【典例2】 (2024·安徽卷)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C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 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二,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四,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1.(2025·重庆开学考试)丝绸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在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地位。“但使边关磐若石,丝绸古道漾箫笙”“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丝绸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联系密切,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丝绸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反映了( B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④一定的文化可以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丝绸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丝绸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反映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性,未涉及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②排除。包容性强调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丝绸)在我国古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地位”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可以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④正确。2.(必修4教材P105阅读与思考)以下分别是第29届、30届、31届、32届的奥运会会徽。不同的奥运会承办国设计出不同的会徽,这说明( B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各不相同 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要求 ③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不可能交融 ④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题干中这四个会徽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这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各民族文化各不相同,①④正确。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但材料并不能体现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繁荣的关系,②排除。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文化可以也应该相互交融,③错误。命题点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求 (1)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差异≠优劣各民族文化有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和优劣之分,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意义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2)对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3)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 别 表现 互通有无,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媒介)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结果 侧重的是文化传播,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量变) 侧重的是在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质变)意义 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1.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 )改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 × )改正: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3.文化交流要坚持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原则。( × )改正:文化交流要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4.各民族的文化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 )改正: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5.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各国各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 )改正: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考向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典例1】(2024·黑吉辽卷)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 D )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 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 三彩骆驼载乐俑(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也表明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③④符合题意。乐舞表演只是映射了当时长安百姓的社会文化生活,并未构成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①夸大了乐舞表演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并未体现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唐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②不选。把握文化交流的两个注意点(1)文化交流不是文化霸权,也不是文化渗透,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2)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又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考向2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典例2】 (2022·天津卷)为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天津的形象,传播天津声音,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打造的中英双语宣传片《品味天津》已全网上线,其文案就像天津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流动着盎然诗意,娓娓道来,与海内外的观众分享天津的瑰丽山河、历史流转与时代脉搏。《品味天津》( B )A.推动文化交融,实现文化趋同B.通过讲好天津故事,促进文化交流C.通过展示天津形象,引领世界文化风尚D.把经济效益放首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解析】 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不能趋同,A说法错误。《品味天津》讲好天津故事,传播天津声音,与海内外的观众分享天津的瑰丽山河、历史流转与时代脉搏,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品味天津》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天津的形象,但“引领世界文化风尚”夸大其词,C说法错误。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D说法错误。1.(2024·安徽六安二模)2023年9月12日,由国家大剧院、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意大利维罗纳露天剧场基金会和美国洛杉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拉克美》在北京首演。舞台设计脱离了以往歌剧舞台铺陈繁复的风格,营造出清新简约的东方意境,启发观众的心中之景和心中之境,演出后获得观众和音乐界一致好评。这表明( C )①凝聚不同元素的作品更能激发情感共鸣②不同的文化蕴含着共同的本质和规律③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并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并不是凝聚元素越多的作品越能激发情感共鸣,①错误。材料中指出《拉克美》演出时,舞台设计脱离了以往歌剧舞台铺陈繁复的风格,营造出清新简约的东方意境,启发观众的心中之景和心中之境,演出后获得观众和音乐界一致好评。这表明不同的文化蕴含着共同的本质和规律,文化交流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②④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立场,③不符合题意。2.(必修4教材P106~P107阅读与思考)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开幕。本届文博会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中外嘉宾表示,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文明的汇聚交融之地,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嘉宾的话表明( D )①文化交流能使各民族文化得以融合进而统一 ②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民族性 ③在文化交流中应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统一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符,①排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②错误。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表明文化交流应坚持平等原则,③正确。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表明文化交流互鉴能促进文化繁荣,④正确。命题点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两种错误 的文化观 (1)文化复古主义:彻底拒斥外来文化 (2)全盘西化论:盲目照搬西方文化要求 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1)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3)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4)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有矛盾、有竞争是难免的,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原因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实践 依据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要求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相互 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加强 交流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促进 融合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包容 开放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有益文化成果立足 国情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守 立场 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反对 错误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1.中国文化界曾有过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排斥论、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 × )改正:中国文化界曾有过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2.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可以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 )改正:文化发展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 × )改正: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4.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以外来文化为主,大胆吸收古代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 )改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5.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否定自我、全盘吸收。( × )改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考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典例】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开学考试)2024年5月23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论坛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更好凝聚文明共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 A )①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 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③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化 ④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增强世界文化认同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①②正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引领世界文化,③排除。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④排除。1.(2024·湖南衡阳模拟)2023年12月8日,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开幕。本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主题为“多元文明,美美与共”。这启示我们要坚持( C )①相互交流,走向同一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保持个性,相互排斥 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主题为“多元文明,美美与共”,这启示我们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②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说法错误,①排除。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③排除。2.(必修4教材P108阅读与思考)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对此,下列对西方文化解读正确且符合鲁迅的观点的是( C )①保持开放心态,认同并接纳“送来”的东西 ②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 ④要努力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送来’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大方接纳,我们接纳的应该是优秀的西方文化,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①错误。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②正确。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③正确。文化在交流的基础上发展,消除文化差异说法错误,④排除。衣冠承中华之礼 载传统文化之精益[情境] 回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纯粹模仿照搬西方潮流到注重在设计中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这个转换过程充满了曲折。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服饰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服饰不再仅仅停留于人们的想象中。古人留下的壁画、陶俑人物和古籍文献等,含有大量的服饰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考证研究,对国风服饰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比较典型的是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所在考古资料支撑下,对传统服饰装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专业服装学院合作,把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以实物形式再现并应用于生活中。我国传统服饰在全球时尚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礼仪和文化土壤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和剪裁工艺相结合,所呈现出的带有中国文化气质的精美服饰,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服饰出现在生活着装和世界顶级秀场舞台上。[探究] (1)有人认为,国风服饰的民族特色会因西方元素的嵌入而被抹杀,所以传承国风服饰应抵制西方元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6分)试答: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盲目照搬西方服饰文化会侵蚀国风服饰的民族特色。(2分)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国风服饰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吸收西方服饰文化的有益成果。(2分)③国风服饰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服饰文化的过程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2分)(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新时代的国风服饰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5分)试答:①新时代的国风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2分)②新时代的国风服饰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服饰文化,同时又为传统服饰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升其生命力和竞争力。(3分)课时作业27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5·湖北黄冈模拟)2024年7月至2025年8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火爆出圈,一票难求。展览精选了包括法老雕像、木乃伊棺等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全面解读古埃及文明并呈现中埃联合考古的最新成果,展现两大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美美与共。这说明了( D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魅力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展现 ③中埃文化交流深化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能激发世界文化的生机与活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博大精深强调表达其内容的广泛和深刻,包容性强调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具有包容性,①不符合题意。文化魅力在交流互鉴中得以展现,并不是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展现”,②错误。古埃及文明大展呈现中埃联合考古的最新成果,展现两大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美美与共,这说明中埃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埃人民的相互了解,这也说明多样性文化之间的交流激发了世界文化的生机与活力,③④正确。2.(2024·河北沧州一模)2024年龙年春节既是万家团圆的“中国时刻”,同时也掀起全球同贺的国际热潮。在美国纽约,中国龙形文物巨幅海报亮相时代广场,献上新春祝福。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外墙上,中国龙跃然墙上,在朵朵红色祥云中,法语版“祝大家龙年快乐”映射出中国春节的喜庆与欢乐。中国春节走出国门( B )①表明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性丰富了世界文化 ②体现了东西方国家在文化层面互相尊重、互相认同 ③说明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④能够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中国春节走出国门,表明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性丰富了世界文化,能够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①④正确。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东西方国家在文化层面互相尊重、互相认同”说法错误,②排除。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材料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不符合题意。3.(2024·河北保定二模)“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的意义在于( B )①彰显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扩大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③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④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不同国家文化在互鉴中融合统一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有利于彰显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自信,①正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②错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遗可以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③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促进不同国家文化在互鉴中融合统一”的说法不恰当,④错误。4.(2024·江西南昌一模)春节(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 C )①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促进世界文化的认同与融合 ②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相尊重、理解 ③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平性和统一性 ④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体现中华文明影响力增强,但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认同与融合”的说法错误。①排除。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与统一性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将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沟通理解,②④正确。5.(2025·河北保定开学考试)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促进了各自特色商品、技术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下,相关国家不仅在经贸上加强合作,更在文化交流上频繁互动,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说明( C )①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外文化的实力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人类文化繁荣应坚持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材料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未提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了中外文化的实力,①不符合题意。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对于文化繁荣的推动作用,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符合题意。文化交流在古代和现代的频繁进行,推动了人类文化发展,③符合题意。人类文化繁荣应坚持文化的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表述错误。6.(2024·湖北武汉二模)2024年3月,中国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美国上演,主创人员从几千首诗作中挖掘苏东坡人文精神,精选12首诗作融合传统戏曲和太极,结合诗文、书法、古琴、绘画、篆刻等多重元素展现在舞诗剧中,演出后半段穿插出现的自行车和滑板等现代元素给人以时空穿越之感,获得观众广泛好评。这说明了( B )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更好彰显了文化的价值②文化生命力取决于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程度③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前提④不同文化的交流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中国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融合传统戏曲和太极,结合诗文、书法、古琴、绘画、篆刻等多重元素展现在舞诗剧中,获得观众广泛好评,表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更具吸引力,更好彰显了文化的价值,①正确。文化生命力受到与现代元素融合程度的影响,但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程度不能对文化生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②错误。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③错误。中国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美国上演并受到欢迎,表明不同文化的交流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文化繁荣,④正确。7.(2024·湖南岳阳三模)在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艺术发展研讨会上,有与会代表指出:“未来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交流平台。艺术家们将能够在这个跨越国界的网络中自由表达创意,创造出融合东西方元素的作品。”这种跨国界的文化艺术交流( C )①以文明共存实现文明优越,有助于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 ②有利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通过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 ③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佐证了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 ④以文明交融突破文明隔阂,推动丝路文化得到各国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艺术家们将能够在这个跨越国界的网络中自由表达创意,创造出融合东西方元素的作品,这种跨国界的文化艺术交流有利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佐证了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②③正确。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实现文明优越”表述错误,①排除。跨国界的文化艺术交流能够推动丝路文化得到各国理解与尊重,而不是认同,应认同本民族文化,④错误。8.(2025·江西九江开学考试)2024年6月9日,“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在开幕式上表示,景泰蓝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在中国的一个缩影。开展上述文化交流活动能够( A )①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契机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③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上述交流活动把不同中外文化置于同一个平台,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①③正确。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交流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不是文化交流的意义,②不符合题意。要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④错误。9.(2024·山东淄博二模)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尽管春节习俗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所承载的“团圆和谐、亲情友爱”“辞旧迎新、憧憬未来”等文化内涵,具有超族群、超信仰、超国界的价值共享性。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因为( A )①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 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春节文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 ③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④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尽管春节习俗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所承载的“团圆和谐、亲情友爱”“辞旧迎新、憧憬未来”等文化内涵,具有超族群、超信仰、超国界的价值共享性。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因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春节文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①②符合题意。我们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而不是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③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④与题意不符。10.(2024·河南安阳一模)2024年,在一位外国博主游览长城时拍摄的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为洋不洋气),让这句中英文混搭词成为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 C )①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②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④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开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②④符合题意。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体现,但不是文化交流的桥梁,①排除。材料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传播,没有涉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③排除。11.(2025·安徽亳州开学考试)2024年黑龙江省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嘉年华系列活动,围绕中俄青少年创新创意、教育研学、文艺体育、时尚民俗、志愿服务等七大领域开展,邀请3 000余名俄罗斯青少年来黑龙江省开展交流。此活动( C )①是积极主动地吸纳外来文化的具体实践②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③体现了我国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④增进了两国青少年对对方民族文化的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外来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我们要积极主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文明成果,①错误。在黑龙江省举办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嘉年华系列活动,围绕着中俄青少年开展了众多领域活动,并邀请3 000余名俄罗斯青少年参加,此活动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②③正确。黑龙江省开展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嘉年华系列活动,有利于增进两国青少年对对方民族文化的理解,推动两国青少年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④错误。12.(2025·山西忻州开学考试)对漫画《行礼与用语》反映的文化现象,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B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③文化交流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漫画中两个人在相互问好,外国人用中国话,行中国人的礼,中国人用外语,行外国人的礼,这说明了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也说明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①④正确。漫画强调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未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也未强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③排除。13.(2024·浙江杭州二模)再逢龙年,关于“龙”的翻译又上热搜。相较于具有攻击性形象的“Dragon”,“Loong”寓意吉祥、高贵、勇敢,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人们讨论龙的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学的讨论,而是真心希望中国独特的文化积淀,能够以一种更好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C )①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于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②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相较于具有攻击性形象的“Dragon”,“Loong”寓意吉祥、高贵、勇敢,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人们讨论龙的翻译,主张“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应是“Loong”,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说明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④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源自于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也不符合实际,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与题意不符。14.(2024·浙江温州二模)宋代开始,阿拉伯商人将苏麻离青运到中国。元代末期,瓷匠用它绘饰瓷器,元青花瓷横空出世。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部分明青花瓷上出现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造型、纹饰,青花瓷制瓷技艺也发展成熟。异域文化对青花瓷发展的影响印证了( C )①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文化互鉴要坚持洋为中用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④文化创新要尊重文化多样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异域文化对青花瓷发展的影响表明要进行文化交流,不涉及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①不符合题意。阿拉伯商人将苏麻离青运到中国,中国瓷匠用它绘饰瓷器,元青花瓷横空出;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部分明青花瓷上出现了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造型、纹饰。这印证了文化创新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互鉴要坚持洋为中用,②④符合题意。异域文化对青花瓷发展的影响强调文化交流的作用,未体现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③不符合题意。1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023年4月4日,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与河南卫视联合推出的《2023清明奇妙游》,一经播出就登上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榜。该节目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带观众步入古画世界。以纸张、帛丝为媒介载体的中国画,经由电视媒介的转化,依然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灵韵和美学意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应该( C )①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②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丰富文化表现形式 ③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各国有益成果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由材料可知,该节目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带观众步入古画世界。以纸张、帛丝为媒介载体的中国画,经由电视媒介的转化,依然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灵韵和美学意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应该借助现代媒体技术,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②③正确。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实践,不是传统文化,并且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①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外来文化,所以谈不上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各国有益成果,④与题意不符。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10年来,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始终将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将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将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取得了积极进展和系列重大成果。10年来,中国同各国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共同绘就了联结世界、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的成功密码,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行稳致远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互鉴,推进世界文明在时代潮流中创新发展。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坚持“平等”“互鉴”原则对推进人类文明的意义。(12分)答案:①平等:坚持文明平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摒弃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歧视,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3分)共同解决全球性文明问题,实现世界文化繁荣。(3分)②互鉴:坚持文明互鉴,维护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求同存异,(3分)让各民族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有效化解隔阂冲突,促进文明的协同发展。(3分)解析:本题是意义类主观题,具有开放性,需要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从意义角度分析“平等”“互鉴”原则。有效信息①:“平等”原则→可联系坚持文明平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效信息②:“互鉴”原则→可联系坚持文明互鉴,维护文化多样性。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17.(2024·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适用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而不同,方能大同。“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开展文化交流。巍巍大汉,使者张骞在漫卷黄沙中拱卫疆土,在丝路驼铃中通达西域,在流沙坠简中传承文脉;隋唐盛世,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带回佛教经典600多部,“度化众生”、为我所用……新时代,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我们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不断彰显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释我们为何能彰显“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13分)答案:①文化具有多样性,(2分)我们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3分)②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2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繁荣发展中华文化。(2分)③积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2分)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解析:本题的设问为为什么能类,找其具备的条件或做法。需要调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来分析作答。有效信息①:“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可联系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有效信息②:隋唐盛世,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带回佛教经典600多部,“度化众生”、为我所用→可联系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有效信息③: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开展文化交流。新时代,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我们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可联系积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必修4 第二十四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pptx 必修4 第二十四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