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单细胞生物 导学案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 单细胞生物 导学案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2.2 单细胞生物
学习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来完成生命活动的。
2.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单细胞生物,能说出其形态结构和每部分的功能。
3.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
1.单细胞生物体形微小,结构简单,仅由一个细胞构成。
2.衣藻的结构及功能:
(1)衣藻是一类绿色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面。衣藻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等结构,细胞前端有两条细长的鞭毛,一侧有一个红色眼点,细胞质有伸缩泡和叶绿体等结构。
(2)衣藻的眼点具有 作用,鞭毛具有 功能,因此衣藻能游动到光照充足的水面生活。叶绿体能进行 ,合成有机物。伸缩泡对维持细胞内水和无机盐等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3.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形态: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形状像倒转的鞋底的原生动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结构及功能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生物是 ( )
A.酵母菌 B.大肠杆菌
C.衣藻 D.草履虫
探究草履虫的趋性
提出 问题 草履虫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吗
①取三片载玻片,分别编号为1、2、3 ②在每片载玻片上都滴两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相互连通 ③在2号载玻片右边的培养液中放一小粒食盐,在3号载玻片右边的培养液中滴一滴牛肉汁,1号载玻片
实验 结果 2号载玻片上的草履虫向左运动,说明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害刺激;3号载玻片上的草履虫向 运动,说明牛肉汁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利刺激
实验 结论 草履虫能趋向 ,逃避
如下图所示,载玻片上是相互连通的草履虫培养液,在B处放一粒食盐,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履虫从A处向B处移动
B.草履虫从B处向A处移动
C.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利刺激
D.实验结束后将草履虫倒入下水道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观察草履虫
某生物实验小组学习了单细胞生物后,对草履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到野外采集草履虫,他们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于是他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探究氧气对草履虫的影响。
Ⅰ.取甲、乙两个型号相同的烧杯,分别向烧杯中注入等量的水。
Ⅱ.向两烧杯中各放入20只大小及生活状态等基本相同的草履虫,并将其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生活环境中培养。
Ⅲ.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不做处理,如下图所示。
Ⅳ.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
1.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外界氧气如何进入其体内
2.操作步骤中,为什么要向烧杯中注入等量的水,向两烧杯中各放入20只大小及生活状态基本相同的草履虫且生活环境相同且适宜
3.若该实验小组观察到甲烧杯中的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乙烧杯中的草履虫正常生活,则这说明什么
任务驱动二:探究草履虫的作用
同学们在什刹海湿地的水体中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开展了探究活动。
(1)分离草履虫,并进行纯培养。采集到的水样含有草履虫和其他小型生物及杂质。查阅资料发现草履虫在微弱电流刺激下会由正极游向负极,于是设计了水槽电极法分离草履虫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草履虫的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能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
②取水样滴入图中装置的正极一侧,草履虫摆动几分钟后到达水箱另一侧。用吸管吸取无杂质的草履虫,注入培养液中培养备用。
(2)为了研究草履虫是否可以净化水质,同学们收集生活污水,摇匀后分别注入两个烧杯。
步骤 烧杯A 烧杯B
Ⅰ.加入生活污水 300 mL 300 mL
Ⅱ.加入液体 15 mL草履虫纯培养液
Ⅲ.静置一段时间 将两烧杯敞口放置在窗台同一位置
Ⅳ.观察烧杯中悬 浮物的变化 明显减少 无明显变化
注: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是监测水质的指标之一。
1.烧杯B中应加入什么液体 起什么作用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实验结束后,该如何处置草履虫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
2.(1)细胞核
(2)感光 运动 光合作用
对点自测
C
知识点二
不做任何处理 右 有利刺激 有害刺激
对点自测
B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1.草履虫靠表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照实验。以上这些措施在设置对照实验时称为控制单一变量。
3.这说明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氧气会影响草履虫的分布;草履虫向氧气多的地方分布;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是因为水表层氧气含量丰富等。
任务驱动二
1.15 mL清水。起对照作用。
2.草履虫可以净化水质。
3.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