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十七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件 讲义,共2份资料)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梳理(一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十七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件 讲义,共2份资料)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梳理(一轮)

资源简介

(共112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第三十七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政治
内容索引
明纲领 科学备考
夯基础 探究考向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命题点1 走进思维世界
命题点2 把握逻辑要义
01
02
命题点3 领会科学思维
03
创情境 整合思维
第三部分
课时作业
第五部分
设类题 提炼通法
第四部分
明纲领 科学备考




明课标·研考情·建体系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3.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考点 考题 考情
思维世界 2023·北京卷T6 高考命题常以哲理故事、生活图片、漫画、社会热点话题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命题情境,考查思维的基本形态、逻辑思维要义以及学习逻辑思维的重要意义。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逻辑要义 2023·北京卷T7;2023·广东卷T16;2023·浙江6月选考T28;2024·浙江1月选考T23;2024·浙江6月选考T24
科学思维 2024·浙江6月选考T29;2022·北京卷T17
本质
未知事物
共同本质
严谨性
形象性
如实
合乎逻辑
实践
形式结构
确定性
一致性
明确性
夯基础 探究考向




筑基础·辨易错·明考向
命题点1 走进思维世界
1.思维的特征
核心知识整合
特征 具体内容 侧重 关键词 举例
间接性 (针对 来源 而言) (思维不同于感觉)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侧重借助一定的中介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见…… 知……;通过……推断出……;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在珠峰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由此推断珠峰在远古时代是汪洋
特征 具体内容 侧重 关键词 举例
概括性 (针对 内容 而言) (舍去表象,把握本质)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强调从个性中把握共性,侧重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 共同之处是……;整体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由马、猫、狮子等概括出动物的共性
特征 具体内容 侧重 关键词 举例
能动性 (针对 形成特 性而言) (双重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侧重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抽象;创新;有选择地;自觉地;主动地 视而不见、举一反三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才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
2.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1)思维的形态
标准 分类 说明
思维的方向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
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
分析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
标准 分类 说明
思维反映 认识对象 的方式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形而上 学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思维运行的 基本单元 抽象思维 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形象思维 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2)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抽象 思维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形象 思维 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关系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2)判断是一个逻辑学名词,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也可作动词。
(3)推理是逻辑学中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1.思维推动实践发展。(   )
改正: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2.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
改正: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对思维的形态有不同的认识和分类。
×
×
3.抽象思维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方式反映认识对象。(   )
改正: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
改正: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5.形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   )
改正:形象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
×
×
×
考向1 思维的特征
【典例1】 (2024·广西北海统考)《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有道之士”特别可贵的一种品质就是,“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这说明(   )
①近远是普遍联系的,思维具有概括性
②今古是相互贯通的,思维具有现实性
③以所见而知所不见,思维具有间接性
④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思维具有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命题方向探究
D
【解析】 材料并不能说明思维的概括性,①不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思维不具有现实性特点,②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有道之士”可贵之处的描述,正确的理解是,以所见而知所不见,思维具有间接性;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思维具有能动性。③④符合题意。
考向2 思维形态
【典例2】 (2023·北京卷)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不仅需要精湛的绘画技艺,还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植物博物画的创作(   )
A.以逆向思维消除了物与画之间的差别
B.是在思维具体中复制了植物直观的整体表象
C.通过超前思维展现了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
D.体现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D
【解析】 逆向思维是反向求索,是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材料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这种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植物直观的整体表象属于感性具体,而非思维具体,B说法错误。超前思维是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运用形象思维概括植物的形象特征,还要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运用抽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符合题意。
运用图示法理解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
1.(2025·福建福州开学考试)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杰作。对于这首诗,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在头脑中擘画中国革命的未来
②通过概念性的基本单元,凸显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属于对称关系判断
④思维具有概括性,从“远征难”中概括出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综合创新演练
B
解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表达了长征的艰苦卓绝、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说明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在头脑中擘画中国革命的未来,也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从“远征难”中概括出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①④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诗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是抽象思维的特征,②不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意思是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属于反对称关系,③不选。
2.(2025·新疆乌鲁木齐开学考试)热播剧《我的阿勒泰》剧集官方衍生形象小马“阿TAI”以棕褐色小马驹为形象,马背上的红色毛毡格外显眼,毛毡上的民族特色纹饰精致又充满地域特点,小马“阿TAI”面带微笑,阳光又健康,叫人心生喜爱。小马“阿TAI”的创作过程中(   )
①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现了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②将各种元素巧妙结合,体现了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③以感觉、知觉作为基础,生动活泼地展示了草原风貌 ④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抽象概括出草原的民俗风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以棕褐色小马驹为形象,马背上的红色毛毡格外显眼,毛毡上的民族特色纹饰精致又充满地域特点,小马“阿TAI”面带微笑,阳光又健康,叫人心生喜爱,体现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具有思维表达的情感性,①③符合题意。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属于抽象思维,但材料体现的是形象思维,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形象思维,“抽象概括”与题意不符,④排除。
命题点2 把握逻辑要义
1.“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的不同用法
核心知识整合
主要含义 归属范围 联系
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思维方法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或 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
含义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称为形式逻辑
研究 重点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
核心 任务 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意义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公式 A是A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条件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公式 A不是非A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公式 A或者非A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针对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而排中律只针对矛盾关系。
(2)内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3)实际作用不同,矛盾律是由真推假,排中律是由假推真。
1.从真前提就能推出真结论。(   )
改正: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所以,真前提不一定能推出真结论。
2.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据”的“论点”,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
改正: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
×
3.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
改正: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4.故意违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
改正: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全部规律。(   )
改正: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
×
×
6.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是自相矛盾的。(   )
改正:在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
命题方向探究
考向1 同一律
【典例1】 (2025·河北邯郸调研)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遵守同一律的要求。小王和小李的对话中,违反同一律的是(   )
①小王: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小李:我根本不认识孙中山。 ②小王:你怎么每天都吃外卖?小李:你不也天天拿快递吗? ③小王:去年我还是个大四学生。小李:是啊,今年你都是创业精英了。 ④小王:你相信我的话吗?小李:我坚信妈妈给我说的“不要相信任何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 小王理解的“认识”与小李理解的“认识”不一致,①属于“偷换概念”,违背了同一律,①符合题意。小王问的是外卖,小李回答的是快递,②属于“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②符合题意。③对话没有违反逻辑规则,是正确的思维,排除。“坚信妈妈给我说的”与“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④对话违反了矛盾律,排除。
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1)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表现是混淆概念,或者叫作偷换概念。
①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因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改变了概念也就改变了判断。
②混淆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引起的。
(2)偷换论题
①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
②写作当中的“走题”或“跑题”,也是偷换论题。
考向2 矛盾律
【典例2】 (2023·广东卷)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D
【解析】 题中强调只有一人预测错误,而甲和丙的观点相矛盾,依据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因此,可知预测错误的在甲和丙之中,而乙和丁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据此可推导出: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D符合题意。
考向3 排中律
【典例3】 (2023·湖北卷)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
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
A
【解析】 根据“赵老师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和“孙老师是男子组的最后”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全校最后,赵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三个到达终点,孙老师在四位老师中最后一个到达终点,D排除。根据“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和“李老师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可以得知全校第一、第二是女老师,但是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所以钱老师的成绩位于李老师之后。故李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一个到达终点,钱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二个到达终点,B、C排除。根据四位老师所言分析,可以得出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李、钱、赵、孙,A正确。
综合创新演练
1.小明对同桌小亮说:“我来出道计算题考考你,我有100元,买书本花了40元,买绿植花了30元,买玩具花了16元,买零食花了14元,全部花完。你把每次剩余的钱加起来算一下是多少。”小亮:“这太简单了,第一次剩60,第二次剩30,第三次剩14,第四次剩0,加起来……诶?怎么加起来是104?”小亮算了几次都是104,有点糊涂了。从逻辑角度看,小亮被弄糊涂是因为小明(   )
A.违反同一律,思维存在不一致性
B.违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C.违反排中律,思维存在不明确性
D.思维不确定,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D
解析:违反同一律,指的是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而“思维存在不一致性”指的是违反了矛盾律,A不选。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而本题中并不涉及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问题,B、C不选。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这里小亮是将每次剩余的钱相加,与原本的总钱数100元不是同一思维过程的同一对象,把不同思维过程的结果进行不恰当的比较,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D正确。
2.(2025·安徽阜阳开学考试)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属于走兽类。凭什么要向凤凰祝贺?”麒麟做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蝙蝠说:“我长着双翅,属于飞禽类。怎么要向麒麟祝贺?”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蝙蝠思维违背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②兽与非兽不能同真,二者必居其一 ③蝙蝠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背排中律 ④蝙蝠偷换概念,违背了确定性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来说,“是兽”与“不是兽”不能同真,二者必居其一,蝙蝠认为自己既“是兽”又“不是兽”违背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①②说法正确。排中律要求“A”和“非A”必有一真,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是“两不可”,蝙蝠违背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③不符合题意。确定性是同一律的要求,蝙蝠没有偷换概念、违背同一律,④不符合题意。
3.(2024·广东肇庆二模)一场三人篮球赛赛后,记者采访获胜方,记者问:“你们三位哪位是队长?”三位队员齐说:“我们三人各提示你一句,其中只有一位说的是真的,然后你猜!”队员甲说:“不是我。”队员乙说:“也不是我。”队员丙说:“是乙。”记者一推理,就采访到了队长。记者推理到的队长和依据分别是(   )
A.甲 同一律 B.甲 排中律
C.乙 排中律 D.丙 矛盾律
B
解析:依题意可知,队员乙和队员丙的话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根据材料信息,三位中只有一位说的是真的,因此甲说的是假话,因此,甲是队长,A、C、D不选,B入选。
4.(选必3教材P11探究与分享)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②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
③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④不能偷换论题,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告诉我们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我们要遵循矛盾律,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②③正确。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强调逻辑思维要遵循排中律;而材料强调的是逻辑思维要遵循矛盾律,具有一致性。①与题意不符。不可偷换论题,强调要遵循同一律;不可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强调要遵循排中律;而材料强调的是要遵循矛盾律。④与题意不符。
命题点3 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与思维
核心知识整合
项目 科学思维 思维
区 别 含 义 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特 征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项目 科学思维 思维
区 别 形 态 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思维形态
联系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二者都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属概念,科学思维是思维的种概念
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主要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方法,它既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如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等,也包括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后者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外延不同。
2.科学思维的特征
追求认识 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 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 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科学思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3.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①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②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③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2)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②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1.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就能保证思维科学。(   )
改正: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学习科学思维的作用在于捍卫真理。(   )
改正:学习科学思维,不仅有利于捍卫真理,还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帮助我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
3.科学思维即经过逻辑规则检验而证明正确的思维。(   )
改正: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
命题方向探究
考向1 科学思维的特征
【典例1】 (2024·安徽蚌埠模拟)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嫦娥六号的任务是计划前往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进行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等工作,去发现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设定任务目标体现(   )
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绝对性 ③科学思维的结论有可检验性 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 计划前往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说明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进行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力图如实地反映月球地质,找到月球土壤的变化规律等,体现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①④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②排除。材料不涉及科学思维的结论接受实践的检验,③排除。
考向2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典例2】 (2024·安徽芜湖模拟)某同学在完成美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之时高兴地站起来却不料碰到了旁边的画笔,画笔掉落在图画中的窗户上,该同学懊恼之时发现画笔掉落之处可以构思画出一只花猫,于是涂涂绘绘,画中窗户上便多了一只猫,顿时这幅画鲜活起来。这一案例启发我们,学习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
①能帮助我们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②有利于解决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③能提升自身思维品质,提高工作效率
④有利于提高我们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 该同学懊恼之时发现画笔掉落之处可以构思画出一只花猫,于是涂涂绘绘,画中窗户上便多了一只猫,顿时这幅画鲜活起来,说明科学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有利于解决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①②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涉及提高工作效率,也不体现提高我们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③④不选。
综合创新演练
1.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从国际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因此,要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而要应对新的风险挑战必须树立科学思维。要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科学思维应(   )
①注重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②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 ③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④尊重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抽象思维注重思维表达的严谨性,不是科学思维的特征,①说法错误。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材料强调要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科学思维,应该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不涉及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②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要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科学思维,应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尊重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③④符合题意。
2.(选必3教材P16探究与分享)2017年5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这是因为学习科学思维(   )
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投身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②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不再走弯路
③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④是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青年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这是因为学习科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投身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①③正确。学习科学思维能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少走弯路,但“不再走弯路”的说法过于绝对,②排除。学习科学思维不是青年有理想、有担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④不选。
创情境 整合思维




解大题·悟通法·拓思维
国家网络安全
  [情境] 2024年9月9日至15日是第11个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如今,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迫切要求我们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坚决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近年来,我国紧跟新时代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政策文件,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民众在网络空间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网络虽无边,安全却有界。无论什么时候,维护网络安全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探究] (1)结合材料,运用“科学思维的特征”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6分)
试答: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我国从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措施维护国家网络安全。(2分)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我国紧跟新时代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出台政策文件维护国家网络安全。(2分)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通过各种措施,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民众在网络空间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2分)
(2)结合材料,综合所学知识,以“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6分)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120字左右。
试答:示例: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每位网民都应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学会识别网络诈骗,保护个人信息不泄露,同时积极举报网络违法行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需协同合作,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形成强大合力。唯有如此,方能共筑坚不可摧的网络安全屏障,守护清朗网络空间。(6分)
设类题 提炼通法




解大题·悟通法·拓思维
关于“科学思维”的命题
(2022·北京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记忆】北京雨燕春天来到北京筑巢繁衍,夏末带着新生的小雨燕跨越中亚远赴非洲,待来年再准时飞回北京。古建筑上空北京雨燕飞舞的景象,是人们美好的记忆。①
【两难】为了避免污损和破坏,古建筑的屋檐斗拱加装了防护网,却无意间把在此筑巢的北京雨燕挡在了“家门”外。既要避免古建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成为难题。②
【共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同时,志愿者积极为北京雨燕搭建新家,帮助它们向现代建筑迁移筑巢。在多方呵护下,北京雨燕的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③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北京雨燕保护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9分)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知识角度:科学思维
考查类型:体现类
设问 分解 ①北京雨燕保护的过程
②科学思维在保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获取信息 对接教材
信息①:在对北京雨燕的生存和繁衍规律的把握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提出相关的理论,并在实践中论证这种理论的正确性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知识
信息②:在对古建筑和北京雨燕的保护中,协调二者关系,统一于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 辩证思维方法的知识
信息③:贯彻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并在相关技术支持下,多角度探索北京雨燕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创新思维的知识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①北京雨燕保护,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认识北京雨燕生存和繁衍的规律,对保护的总体效果作出合理推断,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保护理念、改进保护措施。(3分)②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古建筑保护和北京雨燕保护的关系,将二者统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方法。(3分)③多角度思考如何实现北京雨燕与古建筑的共生,发掘北京雨燕的文化价值,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3分)
关于“科学思维”的答题术语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
(2)学会运用三段论推理和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知识分析说明问题。
(3)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适度原则,辩证否定,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历程)分析说明问题。
(4)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超前思维的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2025·江苏淮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民生保障、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要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筑牢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基础。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9分)
试答:①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对甘肃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经得起实践的检验。(3分)②辩证思维坚持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体现了动态性特征。(3分)③超前思维是基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合理性预测,能够创新性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正是根据甘肃的地方特点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而作出的前瞻性思考。(3分)
解析:甘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可联系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可联系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可联系超前思维是基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合理性预测,能够创新性解决问题。
课时作业46




D
①思维决定人们的实践效果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直观反映 ③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 ④人们能结合经验认识未知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说法夸大了思维的作用,不选。思维具有能动性,不是对认识对象的直观反映,②说法错误。数学家高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运算定律算出了它的运动轨迹。1801年,在高斯预测的轨迹中,天文学家观测到了谷神星。这说明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人们能结合经验认识未知事物,③④符合题意。
2.某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团队研制的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报器,能根据小麦抽穗期间的气象因子、初始菌源量、小麦抽穗始期、品种开花期值等,自动预测小麦蜡熟期赤霉病病穗率。该团队还利用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开发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该团队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果,得益于(   )
①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②思维具有实践性,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
③思维具有预见性,能够推断事物发展的前景
④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够凭借已知认识未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研制的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报器,能根据小麦抽穂期间的气象因子、初始菌源量、小麦抽穗始期、品种开花期值等,自动预测小麦蜡熟期赤霉病病穗率,说明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够凭借已知认识未知,①④正确。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但思维不具有实践性,②排除。思维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科学思维具有预见性,③说法错误。
3.(2025·江苏淮安开学考试)漫画《欲速则不达》中画了两个水龙头,分别朝两个碗里放水:一个水流较缓,下面碗中积了较多的水;一个水流很急,下面碗中的水几乎都飞溅出去了。从“水龙头朝碗里放水”中得出“欲速则不达”的结论(   )
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②试图用一般性现象表现个别性规律 ③体现了抽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④形象地表达了观点,推论未必可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以具体的漫画形象表达“欲速则不达”的思想,这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来触及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揭示事物的本质,①错误。从“水龙头朝碗里放水”中得出“欲速则不达”的结论,这是试图以个别性现象得出一般性规律,②不选。漫画体现了抽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③正确。漫画试图以个别性现象得出一般性认识为结论,具有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推论未必可靠,④正确。
4.1938年,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系统地阐述了实行持久战的战略。这表明,科学思维(   )
①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②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努力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③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推断 ④以概念为基本单元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科学思维包括了形式逻辑、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①错误。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持久战》,表明科学思维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努力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②符合题意。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系统地阐述了实行持久战的战略,表明科学思维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推断,③符合题意。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单元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错误。
5.(2024·陕西宝鸡模拟)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B
解析:“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①③符合题意。正确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并不是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不能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④说法错误。
6.(2024·福建漳州一模)开学初,某校高三(10)班的学生围绕2024年巴黎奥运会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中违背逻辑思维一致性要求的是(   )
①小艺: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 ②小彤:潘展乐和郑钦文是我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 ③小亮: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太紧张刺激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④小明:小燕,你觉得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好看吗?小燕:我有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解析: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中的“输赢”说明的是不同的对象,因而没有违背一致性要求,①不符合题意。“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说明是唯一的一个,这与“潘展乐和郑钦文”两个人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②符合题意。“太紧张刺激了”与“不知不觉”前后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符合题意。④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背了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④不符合题意。
7.(2025·河北开学考试)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乙的表达(   )
甲:明天的义务植树,你参加吗?
乙:谁说我不参加?
甲:你参加的话,赶紧去报名吧!
乙:我要是参加,早就报名了。
甲:那你到底参加还是不参加呀?
A.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B.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C.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D.遵循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思维
C
解析: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乙的说法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并没有违背矛盾律的要求,A排除。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要具有确定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乙的说法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并没有违背同一律的要求,B排除。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否则违反排中律,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乙说“谁说我不参加?”与“我要是参加,早就去报名了”的说法,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C符合题意,D排除。
8.(2025·四川南充开学考试)逻辑学强调,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遵守并正确运用逻辑规则,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据此分析,下列选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老师:你家孩子与同学打成一片。家长:你为什么打架?——违反了同一律,违背了确定性要求
②有人认为体育好在于天赋,有人认为体育好不在于天赋——违反了矛盾律,违背了一致性要求
③张三加入篮球队我反对,张三不加入篮球队我也反对——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周末我们班同学都去旅游了,但我们班小明同学没有去旅游——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背了明确性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解析: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材料中家长把“与同学打成一片”的“打”和“打架”的“打”混淆,违反了同一律,①正确。两个“有人认为”可以是不同的人,②说法没有违反矛盾律,排除。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张三加入篮球队我反对,张三不加入篮球队我也反对”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③正确。自相矛盾的判断违背一致性的要求,而不是违背明确性的要求,④排除。
9.(2025·贵州六盘水开学考试)欧布利德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诡辩:“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当对方同意后,他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以下对话中逻辑思维错误与材料相同的是(   )
①老师:你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吗?学生:我既完成了,也没完成 ②医生:最近服药观察情况怎么样?病人:我既没好转也未加重 ③乘客:你开车上过高速吗?司机:是的,我不但开车上过高速,还加过油 ④父亲:你应该多读书来拓宽知识面。儿子:你岂不是要我读遍天下所有的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欧布利德斯的诡辩就在于,前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原来就有的东西仍然存在,后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根本没有的东西也仍然存在,“没有失掉”这个词,前后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违背了同一律,这里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中乘客问司机是否开车上过高速,而司机回答中却包含“加过油”,答非所问,违背了同一律;④中父亲是让儿子“多读书”,儿子却理解为“读遍天下所有的书”,违背了同一律。③④入选。①中学生的回答中“完成”与“没完成”相互矛盾,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排除。②中病人的回答“没好转也未加重”,并未违背逻辑规则,②排除。
10.(2024·广东茂名二模)一家珠宝店珠宝被盗,经查可以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某一个人所为。审讯中,他们各自说了一句话。甲说:我不是罪犯。乙说:丁是罪犯。丙说:乙是罪犯。丁说:我不是罪犯。经调查证实,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根据以上条件可推理,珠宝的偷盗者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A
解析:由于乙的话“丁是罪犯”与丁的话“我不是罪犯”是相互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二者必有一真,所以四人中唯一说真话的就在乙和丁二人之中。所以,甲和丙所说的话都为假。既然甲的话为假,则说明甲是罪犯,A符合题意,B、C、D排除。
11.在盐碱地上,过多的盐分会使一般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所以只能生长耐盐的植物,如盐蓬、碱蓬等。我国劳动人民运用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易溶盐运动规律,先挖沟降低地下水水位,再灌溉淡水或利用降雨将土壤中的易溶盐淋洗到农作物能承受的含量水平,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这表明(   )
①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②运用科学思维有利于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③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科学思维能够以正确的形式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我国劳动人民运用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易溶盐运动规律,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表明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有利于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科学思维的结果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未涉及思维形式,③④排除。
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
②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③科学思维可以确保我们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④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的思维与时俱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这说明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的思维与时俱进,②④符合题意。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这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①不符合题意。“确保我们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5·湖南常德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某地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开庭时,站在被告席上的小偷双手插在衣袋里,若无其事,十分傲慢。人民法院当即斥责小偷:“请被告人尊重法庭,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但这位小偷竟回答说:“这可太为难我了。我把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你们要我把手抽出来;而我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你们又要把我送进监狱。法官先生,难道你要我把手一直举在空中不成?”
材料二: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材料三: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而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评析。(14分)
答案: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任何一个思想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其确定和同一。小偷故意将“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同“手伸在别人口袋里偷东西”混为一谈。“放在自己口袋”的“放”与“放在别人口袋”中的“放”(偷东西)是不同的概念。小偷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5分)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
真,其中必有一假。“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即长城不是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二者不能同真,“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的观点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5分)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庄子的观点摇摆于“材”与“不材”之间,是模棱两可的表现,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4分)
解析:“这可太为难我了。我把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你们要我把手抽出来;而我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你们又要把我送进监狱。法官先生,难道你要我把手一直举在空中不成?”→可联系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可联系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可联系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逻辑与思维
第三十七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课标要求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3.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考情追踪
考点 考题 考情
思维世界 2023·北京卷T6 高考命题常以哲理故事、生活图片、漫画、社会热点话题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命题情境,考查思维的基本形态、逻辑思维要义以及学习逻辑思维的重要意义。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逻辑要义 2023·北京卷T7;2023·广东卷T16;2023·浙江6月选考T28;2024·浙江1月选考T23;2024·浙江6月选考T24
科学思维 2024·浙江6月选考T29;2022·北京卷T17
思维导图
命题点1 走进思维世界
1.思维的特征
特征 具体内容 侧重 关键词 举例
间接性 (针对 来源 而言) (思维不同于感觉)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侧重借助一定的中介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见…… 知……;通过……推断出……;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在珠峰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由此推断珠峰在远古时代是汪洋
概括性 (针对 内容 而言) (舍去表象,把握本质)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强调从个性中把握共性,侧重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 共同之处是……;整体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由马、猫、狮子等概括出动物的共性
能动性 (针对 形成特 性而言) (双重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侧重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抽象;创新;有选择地;自觉地;主动地 视而不见、举一反三
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才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质。
2.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1)思维的形态
标准 分类 说明
思维的方向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
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
思维对认识对 象的思考角度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
分析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
思维反映认识 对象的方式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形而上 学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思维运行的 基本单元 抽象思维 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形象思维 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2)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抽象 思维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形象 思维 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关系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2)判断是一个逻辑学名词,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也可作动词。
(3)推理是逻辑学中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1.思维推动实践发展。( × )
改正: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2.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 )
改正: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对思维的形态有不同的认识和分类。
3.抽象思维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方式反映认识对象。( × )
改正: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 )
改正: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5.形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 × )
改正:形象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
考向1 思维的特征
【典例1】 (2024·广西北海统考)《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有道之士”特别可贵的一种品质就是,“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这说明( D )
①近远是普遍联系的,思维具有概括性
②今古是相互贯通的,思维具有现实性
③以所见而知所不见,思维具有间接性
④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思维具有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并不能说明思维的概括性,①不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思维不具有现实性特点,②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有道之士”可贵之处的描述,正确的理解是,以所见而知所不见,思维具有间接性;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思维具有能动性。③④符合题意。
考向2 思维形态
【典例2】 (2023·北京卷)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不仅需要精湛的绘画技艺,还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植物博物画的创作( D )
A.以逆向思维消除了物与画之间的差别
B.是在思维具体中复制了植物直观的整体表象
C.通过超前思维展现了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
D.体现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解析】 逆向思维是反向求索,是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材料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这种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植物直观的整体表象属于感性具体,而非思维具体,B说法错误。超前思维是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画好一幅植物博物画,需要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运用形象思维概括植物的形象特征,还要将所绘植物最鲜明的物种特征表现出来,运用抽象思维抽象和概括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符合题意。
运用图示法理解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
1.(2025·福建福州开学考试)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杰作。对于这首诗,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①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在头脑中擘画中国革命的未来
②通过概念性的基本单元,凸显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属于对称关系判断
④思维具有概括性,从“远征难”中概括出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表达了长征的艰苦卓绝、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说明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在头脑中擘画中国革命的未来,也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从“远征难”中概括出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①④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诗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是抽象思维的特征,②不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意思是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属于反对称关系,③不选。
2.(2025·新疆乌鲁木齐开学考试)热播剧《我的阿勒泰》剧集官方衍生形象小马“阿TAI”以棕褐色小马驹为形象,马背上的红色毛毡格外显眼,毛毡上的民族特色纹饰精致又充满地域特点,小马“阿TAI”面带微笑,阳光又健康,叫人心生喜爱。小马“阿TAI”的创作过程中( A )
①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现了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②将各种元素巧妙结合,体现了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③以感觉、知觉作为基础,生动活泼地展示了草原风貌 ④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抽象概括出草原的民俗风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以棕褐色小马驹为形象,马背上的红色毛毡格外显眼,毛毡上的民族特色纹饰精致又充满地域特点,小马“阿TAI”面带微笑,阳光又健康,叫人心生喜爱,体现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具有思维表达的情感性,①③符合题意。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属于抽象思维,但材料体现的是形象思维,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形象思维,“抽象概括”与题意不符,④排除。
命题点2 把握逻辑要义
1.“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的不同用法
主要含义 归属范围 联系
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逻辑规律 与规则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思维方法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或 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
含义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称为形式逻辑
研究 重点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
核心 任务 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意义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公式 A是A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条件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公式 A不是非A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公式 A或者非A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针对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而排中律只针对矛盾关系。
(2)内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3)实际作用不同,矛盾律是由真推假,排中律是由假推真。
1.从真前提就能推出真结论。( × )
改正: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所以,真前提不一定能推出真结论。
2.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据”的“论点”,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 )
改正: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3.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 )
改正: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4.故意违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 )
改正: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全部规律。( × )
改正: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6.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是自相矛盾的。( × )
改正:在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考向1 同一律
【典例1】 (2025·河北邯郸调研)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遵守同一律的要求。小王和小李的对话中,违反同一律的是( A )
①小王: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小李:我根本不认识孙中山。 ②小王:你怎么每天都吃外卖?小李:你不也天天拿快递吗? ③小王:去年我还是个大四学生。小李:是啊,今年你都是创业精英了。 ④小王:你相信我的话吗?小李:我坚信妈妈给我说的“不要相信任何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小王理解的“认识”与小李理解的“认识”不一致,①属于“偷换概念”,违背了同一律,①符合题意。小王问的是外卖,小李回答的是快递,②属于“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②符合题意。③对话没有违反逻辑规则,是正确的思维,排除。“坚信妈妈给我说的”与“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④对话违反了矛盾律,排除。
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1)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表现是混淆概念,或者叫作偷换概念。
①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因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改变了概念也就改变了判断。
②混淆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引起的。
(2)偷换论题
①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
②写作当中的“走题”或“跑题”,也是偷换论题。
考向2 矛盾律
【典例2】 (2023·广东卷)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D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解析】 题中强调只有一人预测错误,而甲和丙的观点相矛盾,依据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因此,可知预测错误的在甲和丙之中,而乙和丁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据此可推导出: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D符合题意。
考向3 排中律
【典例3】 (2023·湖北卷)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A )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
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
【解析】 根据“赵老师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和“孙老师是男子组的最后”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全校最后,赵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三个到达终点,孙老师在四位老师中最后一个到达终点,D排除。根据“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和“李老师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可以得知全校第一、第二是女老师,但是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所以钱老师的成绩位于李老师之后。故李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一个到达终点,钱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二个到达终点,B、C排除。根据四位老师所言分析,可以得出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李、钱、赵、孙,A正确。
1.小明对同桌小亮说:“我来出道计算题考考你,我有100元,买书本花了40元,买绿植花了30元,买玩具花了16元,买零食花了14元,全部花完。你把每次剩余的钱加起来算一下是多少。”小亮:“这太简单了,第一次剩60,第二次剩30,第三次剩14,第四次剩0,加起来……诶?怎么加起来是104?”小亮算了几次都是104,有点糊涂了。从逻辑角度看,小亮被弄糊涂是因为小明( D )
A.违反同一律,思维存在不一致性
B.违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C.违反排中律,思维存在不明确性
D.思维不确定,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解析:违反同一律,指的是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而“思维存在不一致性”指的是违反了矛盾律,A不选。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而本题中并不涉及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问题,B、C不选。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这里小亮是将每次剩余的钱相加,与原本的总钱数100元不是同一思维过程的同一对象,把不同思维过程的结果进行不恰当的比较,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D正确。
2.(2025·安徽阜阳开学考试)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属于走兽类。凭什么要向凤凰祝贺?”麒麟做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蝙蝠说:“我长着双翅,属于飞禽类。怎么要向麒麟祝贺?”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蝙蝠思维违背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②兽与非兽不能同真,二者必居其一 ③蝙蝠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背排中律 ④蝙蝠偷换概念,违背了确定性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来说,“是兽”与“不是兽”不能同真,二者必居其一,蝙蝠认为自己既“是兽”又“不是兽”违背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①②说法正确。排中律要求“A”和“非A”必有一真,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是“两不可”,蝙蝠违背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③不符合题意。确定性是同一律的要求,蝙蝠没有偷换概念、违背同一律,④不符合题意。
3.(2024·广东肇庆二模)一场三人篮球赛赛后,记者采访获胜方,记者问:“你们三位哪位是队长?”三位队员齐说:“我们三人各提示你一句,其中只有一位说的是真的,然后你猜!”队员甲说:“不是我。”队员乙说:“也不是我。”队员丙说:“是乙。”记者一推理,就采访到了队长。记者推理到的队长和依据分别是( B )
A.甲 同一律 B.甲 排中律
C.乙 排中律 D.丙 矛盾律
解析:依题意可知,队员乙和队员丙的话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根据材料信息,三位中只有一位说的是真的,因此甲说的是假话,因此,甲是队长,A、C、D不选,B入选。
4.(选必3教材P11探究与分享)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C )
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②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
③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④不能偷换论题,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告诉我们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我们要遵循矛盾律,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②③正确。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强调逻辑思维要遵循排中律;而材料强调的是逻辑思维要遵循矛盾律,具有一致性。①与题意不符。不可偷换论题,强调要遵循同一律;不可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强调要遵循排中律;而材料强调的是要遵循矛盾律。④与题意不符。
命题点3 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与思维
项目 科学思维 思维
区 别 含 义 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特 征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形 态 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思维形态
联系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二者都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属概念,科学思维是思维的种概念
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主要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方法,它既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如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等,也包括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后者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外延不同。
2.科学思维的特征
追求认识 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 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 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科学思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3.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1)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①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②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③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2)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②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1.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就能保证思维科学。( × )
改正: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学习科学思维的作用在于捍卫真理。( × )
改正:学习科学思维,不仅有利于捍卫真理,还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帮助我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科学思维即经过逻辑规则检验而证明正确的思维。( × )
改正: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考向1 科学思维的特征
【典例1】 (2024·安徽蚌埠模拟)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嫦娥六号的任务是计划前往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进行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等工作,去发现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设定任务目标体现( B )
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绝对性 ③科学思维的结论有可检验性 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计划前往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说明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进行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力图如实地反映月球地质,找到月球土壤的变化规律等,体现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①④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不是绝对的,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②排除。材料不涉及科学思维的结论接受实践的检验,③排除。
考向2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典例2】 (2024·安徽芜湖模拟)某同学在完成美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之时高兴地站起来却不料碰到了旁边的画笔,画笔掉落在图画中的窗户上,该同学懊恼之时发现画笔掉落之处可以构思画出一只花猫,于是涂涂绘绘,画中窗户上便多了一只猫,顿时这幅画鲜活起来。这一案例启发我们,学习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A )
①能帮助我们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②有利于解决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③能提升自身思维品质,提高工作效率
④有利于提高我们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该同学懊恼之时发现画笔掉落之处可以构思画出一只花猫,于是涂涂绘绘,画中窗户上便多了一只猫,顿时这幅画鲜活起来,说明科学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有利于解决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①②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涉及提高工作效率,也不体现提高我们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③④不选。
1.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从国际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因此,要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而要应对新的风险挑战必须树立科学思维。要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科学思维应( D )
①注重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②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 ③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④尊重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抽象思维注重思维表达的严谨性,不是科学思维的特征,①说法错误。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材料强调要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科学思维,应该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不涉及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②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要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科学思维,应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尊重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③④符合题意。
2.(选必3教材P16探究与分享)2017年5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这是因为学习科学思维( B )
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投身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②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不再走弯路
③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④是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青年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这是因为学习科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投身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①③正确。学习科学思维能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少走弯路,但“不再走弯路”的说法过于绝对,②排除。学习科学思维不是青年有理想、有担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④不选。
国家网络安全
  [情境] 2024年9月9日至15日是第11个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如今,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迫切要求我们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坚决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近年来,我国紧跟新时代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政策文件,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民众在网络空间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网络虽无边,安全却有界。无论什么时候,维护网络安全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探究] (1)结合材料,运用“科学思维的特征”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6分)
试答: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我国从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措施维护国家网络安全。(2分)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我国紧跟新时代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出台政策文件维护国家网络安全。(2分)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通过各种措施,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民众在网络空间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2分)
(2)结合材料,综合所学知识,以“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6分)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120字左右。
试答:示例: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每位网民都应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学会识别网络诈骗,保护个人信息不泄露,同时积极举报网络违法行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需协同合作,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形成强大合力。唯有如此,方能共筑坚不可摧的网络安全屏障,守护清朗网络空间。(6分)
关于“科学思维”的命题
(2022·北京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记忆】北京雨燕春天来到北京筑巢繁衍,夏末带着新生的小雨燕跨越中亚远赴非洲,待来年再准时飞回北京。古建筑上空北京雨燕飞舞的景象,是人们美好的记忆。①
【两难】为了避免污损和破坏,古建筑的屋檐斗拱加装了防护网,却无意间把在此筑巢的北京雨燕挡在了“家门”外。既要避免古建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成为难题。②
【共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同时,志愿者积极为北京雨燕搭建新家,帮助它们向现代建筑迁移筑巢。在多方呵护下,北京雨燕的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③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北京雨燕保护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9分)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知识角度:科学思维
考查类型:体现类
设问 分解 ①北京雨燕保护的过程 ②科学思维在保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步:析材料,调知识 获取信息 对接教材
信息①:在对北京雨燕的生存和繁衍规律的把握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提出相关的理论,并在实践中论证这种理论的正确性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知识
信息②:在对古建筑和北京雨燕的保护中,协调二者关系,统一于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 辩证思维方法的知识
信息③:贯彻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并在相关技术支持下,多角度探索北京雨燕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创新思维的知识
第三步:组答案,用术语 ①北京雨燕保护,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认识北京雨燕生存和繁衍的规律,对保护的总体效果作出合理推断,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保护理念、改进保护措施。(3分)②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古建筑保护和北京雨燕保护的关系,将二者统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方法。(3分)③多角度思考如何实现北京雨燕与古建筑的共生,发掘北京雨燕的文化价值,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3分)
关于“科学思维”的答题术语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
(2)学会运用三段论推理和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知识分析说明问题。
(3)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适度原则,辩证否定,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历程)分析说明问题。
(4)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超前思维的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2025·江苏淮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民生保障、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要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筑牢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基础。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9分)
试答:①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对甘肃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经得起实践的检验。(3分)②辩证思维坚持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推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体现了动态性特征。(3分)③超前思维是基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合理性预测,能够创新性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正是根据甘肃的地方特点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而作出的前瞻性思考。(3分)
解析:甘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可联系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可联系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可联系超前思维是基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合理性预测,能够创新性解决问题。
课时作业46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有关各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例为0.4,0.7,1.0,1.6,2.8,5.2,10.0,19.6,…(a=,其中n=0,3,6,12,24,48,…)的提丢斯 波得定律提出后,研究者们发现,数字“2.8”没有与它对应的行星。难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颗未被发现的天体吗?后来,数学家高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运算定律算出了它的运动轨迹。1801年,在高斯预测的轨迹中,天文学家观测到了谷神星。这佐证了( D )
①思维决定人们的实践效果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直观反映 ③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 ④人们能结合经验认识未知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说法夸大了思维的作用,不选。思维具有能动性,不是对认识对象的直观反映,②说法错误。数学家高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运算定律算出了它的运动轨迹。1801年,在高斯预测的轨迹中,天文学家观测到了谷神星。这说明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人们能结合经验认识未知事物,③④符合题意。
2.某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团队研制的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报器,能根据小麦抽穗期间的气象因子、初始菌源量、小麦抽穗始期、品种开花期值等,自动预测小麦蜡熟期赤霉病病穗率。该团队还利用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开发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该团队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果,得益于( B )
①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②思维具有实践性,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
③思维具有预见性,能够推断事物发展的前景
④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够凭借已知认识未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研制的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报器,能根据小麦抽穂期间的气象因子、初始菌源量、小麦抽穗始期、品种开花期值等,自动预测小麦蜡熟期赤霉病病穗率,说明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够凭借已知认识未知,①④正确。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但思维不具有实践性,②排除。思维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科学思维具有预见性,③说法错误。
3.(2025·江苏淮安开学考试)漫画《欲速则不达》中画了两个水龙头,分别朝两个碗里放水:一个水流较缓,下面碗中积了较多的水;一个水流很急,下面碗中的水几乎都飞溅出去了。从“水龙头朝碗里放水”中得出“欲速则不达”的结论( D )
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②试图用一般性现象表现个别性规律 ③体现了抽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④形象地表达了观点,推论未必可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以具体的漫画形象表达“欲速则不达”的思想,这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来触及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揭示事物的本质,①错误。从“水龙头朝碗里放水”中得出“欲速则不达”的结论,这是试图以个别性现象得出一般性规律,②不选。漫画体现了抽象思维运行方式的推导性,③正确。漫画试图以个别性现象得出一般性认识为结论,具有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推论未必可靠,④正确。
4.1938年,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系统地阐述了实行持久战的战略。这表明,科学思维( C )
①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②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努力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③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推断 ④以概念为基本单元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科学思维包括了形式逻辑、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①错误。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持久战》,表明科学思维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努力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②符合题意。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系统地阐述了实行持久战的战略,表明科学思维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推断,③符合题意。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单元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错误。
5.(2024·陕西宝鸡模拟)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形式逻辑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①③符合题意。正确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并不是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不能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④说法错误。
6.(2024·福建漳州一模)开学初,某校高三(10)班的学生围绕2024年巴黎奥运会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中违背逻辑思维一致性要求的是( B )
①小艺: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 ②小彤:潘展乐和郑钦文是我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 ③小亮: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太紧张刺激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④小明:小燕,你觉得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好看吗?小燕:我有看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奥运赛场上有输赢,但人生没有输赢”中的“输赢”说明的是不同的对象,因而没有违背一致性要求,①不符合题意。“最喜欢的运动员,没有之一”,说明是唯一的一个,这与“潘展乐和郑钦文”两个人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②符合题意。“太紧张刺激了”与“不知不觉”前后矛盾,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符合题意。④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背了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④不符合题意。
7.(2025·河北开学考试)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乙的表达( C )
甲:明天的义务植树,你参加吗?
乙:谁说我不参加?
甲:你参加的话,赶紧去报名吧!
乙:我要是参加,早就报名了。
甲:那你到底参加还是不参加呀?
A.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B.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C.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D.遵循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思维
解析: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乙的说法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并没有违背矛盾律的要求,A排除。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要具有确定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乙的说法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并没有违背同一律的要求,B排除。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否则违反排中律,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乙说“谁说我不参加?”与“我要是参加,早就去报名了”的说法,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C符合题意,D排除。
8.(2025·四川南充开学考试)逻辑学强调,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遵守并正确运用逻辑规则,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据此分析,下列选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
①老师:你家孩子与同学打成一片。家长:你为什么打架?——违反了同一律,违背了确定性要求
②有人认为体育好在于天赋,有人认为体育好不在于天赋——违反了矛盾律,违背了一致性要求
③张三加入篮球队我反对,张三不加入篮球队我也反对——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周末我们班同学都去旅游了,但我们班小明同学没有去旅游——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背了明确性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材料中家长把“与同学打成一片”的“打”和“打架”的“打”混淆,违反了同一律,①正确。两个“有人认为”可以是不同的人,②说法没有违反矛盾律,排除。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张三加入篮球队我反对,张三不加入篮球队我也反对”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③正确。自相矛盾的判断违背一致性的要求,而不是违背明确性的要求,④排除。
9.(2025·贵州六盘水开学考试)欧布利德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诡辩:“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当对方同意后,他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以下对话中逻辑思维错误与材料相同的是( D )
①老师:你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吗?学生:我既完成了,也没完成 ②医生:最近服药观察情况怎么样?病人:我既没好转也未加重 ③乘客:你开车上过高速吗?司机:是的,我不但开车上过高速,还加过油 ④父亲:你应该多读书来拓宽知识面。儿子:你岂不是要我读遍天下所有的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欧布利德斯的诡辩就在于,前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原来就有的东西仍然存在,后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根本没有的东西也仍然存在,“没有失掉”这个词,前后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违背了同一律,这里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中乘客问司机是否开车上过高速,而司机回答中却包含“加过油”,答非所问,违背了同一律;④中父亲是让儿子“多读书”,儿子却理解为“读遍天下所有的书”,违背了同一律。③④入选。①中学生的回答中“完成”与“没完成”相互矛盾,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排除。②中病人的回答“没好转也未加重”,并未违背逻辑规则,②排除。
10.(2024·广东茂名二模)一家珠宝店珠宝被盗,经查可以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某一个人所为。审讯中,他们各自说了一句话。甲说:我不是罪犯。乙说:丁是罪犯。丙说:乙是罪犯。丁说:我不是罪犯。经调查证实,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根据以上条件可推理,珠宝的偷盗者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由于乙的话“丁是罪犯”与丁的话“我不是罪犯”是相互矛盾的,根据排中律,二者必有一真,所以四人中唯一说真话的就在乙和丁二人之中。所以,甲和丙所说的话都为假。既然甲的话为假,则说明甲是罪犯,A符合题意,B、C、D排除。
11.在盐碱地上,过多的盐分会使一般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所以只能生长耐盐的植物,如盐蓬、碱蓬等。我国劳动人民运用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易溶盐运动规律,先挖沟降低地下水水位,再灌溉淡水或利用降雨将土壤中的易溶盐淋洗到农作物能承受的含量水平,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这表明( A )
①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②运用科学思维有利于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③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科学思维能够以正确的形式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我国劳动人民运用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易溶盐运动规律,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表明科学思维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有利于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科学思维的结果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未涉及思维形式,③④排除。
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D )
①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
②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③科学思维可以确保我们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④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的思维与时俱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这说明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的思维与时俱进,②④符合题意。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这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①不符合题意。“确保我们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5·湖南常德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某地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开庭时,站在被告席上的小偷双手插在衣袋里,若无其事,十分傲慢。人民法院当即斥责小偷:“请被告人尊重法庭,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但这位小偷竟回答说:“这可太为难我了。我把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你们要我把手抽出来;而我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你们又要把我送进监狱。法官先生,难道你要我把手一直举在空中不成?”
材料二: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材料三: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而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评析。(14分)
答案: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任何一个思想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其确定和同一。小偷故意将“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同“手伸在别人口袋里偷东西”混为一谈。“放在自己口袋”的“放”与“放在别人口袋”中的“放”(偷东西)是不同的概念。小偷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5分)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即长城不是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二者不能同真,“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的观点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5分)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庄子的观点摇摆于“材”与“不材”之间,是模棱两可的表现,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4分)
解析:“这可太为难我了。我把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你们要我把手抽出来;而我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你们又要把我送进监狱。法官先生,难道你要我把手一直举在空中不成?”→可联系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可联系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可联系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