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训练 1.客观题———引言类(课件 练习,共2份资料)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题型训练 1.客观题———引言类(课件 练习,共2份资料)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练习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题型训练
1.客观题———引言类
政治
B
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4·山东潍坊模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用。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 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社会成员消费不了太多的商品 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④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说明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①④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②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错误。
2.(2024·陕西榆林模拟)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1939年年底,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共产党宣言》(   )
①科学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出了具体道路 ③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 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①③正确。《共产党宣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但不提供具体道路,②错误。《共产党宣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④错误。
A
3.(2024·安徽合肥模拟)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重点研究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改革开放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是研究改革。这一次改革,我们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关于改革开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②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④改革开放是决定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关键一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①②正确。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③错误。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④错误。
D
4.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告诉我们(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推动社会更替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产品如何分配
③生产工具的革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创造必要条件 
④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行的基础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没有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推动社会更替,①不符合题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如何分配,且材料中未涉及产品分配,②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工具的改变,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告诉我们生产工具的革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创造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行的基础条件,③④正确。
5.“王戎七岁,尝与诸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材料中隐含一个推理:如果大路旁的李子树上的李子好吃,那么就会被人摘去,李子没有被摘去,所以,一定不好吃。材料中王戎运用的推理(   )
①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②否定前件,可以否定后件 ③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 ④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A
解析:材料中隐含了一个推理:如果大路旁的李子树上的李子好吃,那么就会被人摘去(如果P,那么Q);李子没有被摘去(非Q),所以一定不好吃(非P)。该推理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所以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B
6.(2024·云南昆明一模)《资治通鉴·晋纪》有云:“(秦王苻坚)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下列选项中与典故“执法如山”体现了相同法治思想的是(   )
A.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C.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
D.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解析:“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强调了法律对维护统治秩序,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执法如山”的意思是执行法律像山一样不可动摇,比喻执行法律、法令极其严厉坚决。在实践中要严格执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徇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的意思是治理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体现执法严格,不徇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符合题意。“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强调依法治国,不能任意妄为,C不符合题意。“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强调立法对治国的重要性,D不符合题意。
A
7.(2025·湖南衡阳开学考试)“社交小龙虾”是一个谐音梗,意思是指在社交时候表现得又“聋”又“瞎”。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可能是一些人选择性“小龙虾”,目的是刻意回避与人社交。下列观点与此现象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①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 ②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③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④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刻意回避与人社交,选择性当“小龙虾”,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意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源于自身意识,强调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②不符合题意。“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强调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的意思是天地不会说话,但不影响四季运行,也不影响百物生长。比喻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强调规律的客观性,④不符合题意。
D
8.(2024·湖南长沙联考)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从中可以认识到(   )
A.不同阶级从各自对社会的认知出发,才出现了反映特定经济形态的意识形态
B.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具有相对独立性
C.每一个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与其物质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D.任何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都是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解析:不同阶级应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各自对社会的认知出发,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无关,B与材料不符。并非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对应的上层建筑,C表述有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表明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观念都是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D说法正确。
A
9.(2024·广东惠州一模)与下面漫画(来自小闲画画)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③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④不同世代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漫画中“人类之所以有进步,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体现了要有创新意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的收获,那么他就能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符合题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意思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更冷,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符合题意。“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年少时的自己自以为是可以干成大事的人。到而今,青春不再,却什么成就也没有,只有满目的伤感。与漫画蕴含的哲理不一致,③不符合题意。“不同世代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与漫画的意思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A
10.(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体现中国共产党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追求。下列选项与上述观点的主旨相一致的是(   )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②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道德经》) ③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这强调了人民至上,与材料主旨吻合,①符合题意。“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志向,而是以百姓的愿望为自己的愿望”,这强调了要心系人民,与材料主旨吻合,②符合题意。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强调变革精神,③不符合题意。民众的生计、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出现物资匮乏的状况,这与以人民为中心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C
11.毛泽东的诗词想象力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下列毛泽东的诗词与其对应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类获得认识的途径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矛盾双方相伴而生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①说法错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强调了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②说法正确。“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的意思是自从风雷震动了大地,白骨精便从白骨堆中衍生了出来,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不符合题意。“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④说法正确。
D
12.(2024·辽宁锦州质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典故,蕴含深刻哲理。下列古诗典故中与漫画观点不一致的是(   )
①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②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③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漫画体现规律(客观事物)是客观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①②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与漫画观点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体现的是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③与漫画观点不一致,但符合题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的是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辩证否定即“扬弃”,④与漫画观点不一致,但符合题意。
D
13.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三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金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为真。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①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③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真 ④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①不选。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这两句话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体现了排中律,②入选。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而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所以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一定是假的,③不选,④入选。
B
14.柳宗元写的《早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都与“梅”有关(如下),但两首诗所寄托的情感却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   )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两首诗中客体的属性不同 ③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④实践决定认识,两首诗源于作者不同的实践经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两首诗都与梅有关,说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所寄托的情感不同,呈现形式不同,说明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①符合题意。两首诗反映的对象都是梅,它们的属性并无不同,②排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③排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限制,两首诗源于作者不同的实践经历,④符合题意。
A
15.“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如果说爱情是婚姻关系的灵魂,那么法律便是婚姻关系的铠甲。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对于有教养的人来说,获得美满婚姻是可能的,但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满足下列一些条件,这就是:双方必须有完全平等的感情;必须不干涉双方的自由;必须保持双方身体上和精神上最完美的亲密友谊;对于价值标准必须有相近的观点。
——【英】罗素
①“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是夫妻关系的核心 ②“相互坦荡,遇事商量”是处理好夫妻间财产问题的关键 ③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还有相互抚养的义务 ④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是夫妻双方家庭关系稳定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夫妇和而后家道成”以及罗素的观点都说明了“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是夫妻关系的核心,“相互坦荡,遇事商量”是处理好夫妻间财产问题的关键,①②说法正确。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还有相互扶养的义务,而不是相互抚养的义务,③说法错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夫妻双方自由平等,夫妻双方无须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因此,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不是夫妻双方家庭关系稳定的必要条件,④说法错误。1.客观题——引言类
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4·山东潍坊模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用。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①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 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社会成员消费不了太多的商品 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④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说明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①④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②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错误。
2.(2024·陕西榆林模拟)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1939年年底,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共产党宣言》( B )
①科学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出了具体道路 ③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 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①③正确。《共产党宣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但不提供具体道路,②错误。《共产党宣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④错误。
3.(2024·安徽合肥模拟)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重点研究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改革开放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是研究改革。这一次改革,我们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关于改革开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①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②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④改革开放是决定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关键一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①②正确。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③错误。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④错误。
4.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告诉我们( D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推动社会更替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产品如何分配
③生产工具的革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创造必要条件 
④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行的基础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没有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推动社会更替,①不符合题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如何分配,且材料中未涉及产品分配,②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工具的改变,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告诉我们生产工具的革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创造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行的基础条件,③④正确。
5.“王戎七岁,尝与诸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材料中隐含一个推理:如果大路旁的李子树上的李子好吃,那么就会被人摘去,李子没有被摘去,所以,一定不好吃。材料中王戎运用的推理( A )
①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②否定前件,可以否定后件 ③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 ④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材料中隐含了一个推理:如果大路旁的李子树上的李子好吃,那么就会被人摘去(如果P,那么Q);李子没有被摘去(非Q),所以一定不好吃(非P)。该推理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所以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6.(2024·云南昆明一模)《资治通鉴·晋纪》有云:“(秦王苻坚)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下列选项中与典故“执法如山”体现了相同法治思想的是( B )
A.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C.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
D.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解析:“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强调了法律对维护统治秩序,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执法如山”的意思是执行法律像山一样不可动摇,比喻执行法律、法令极其严厉坚决。在实践中要严格执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徇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的意思是治理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体现执法严格,不徇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符合题意。“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强调依法治国,不能任意妄为,C不符合题意。“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强调立法对治国的重要性,D不符合题意。
7.(2025·湖南衡阳开学考试)“社交小龙虾”是一个谐音梗,意思是指在社交时候表现得又“聋”又“瞎”。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可能是一些人选择性“小龙虾”,目的是刻意回避与人社交。下列观点与此现象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A )
①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 ②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③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④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刻意回避与人社交,选择性当“小龙虾”,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意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源于自身意识,强调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②不符合题意。“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强调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的意思是天地不会说话,但不影响四季运行,也不影响百物生长。比喻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强调规律的客观性,④不符合题意。
8.(2024·湖南长沙联考)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从中可以认识到( D )
A.不同阶级从各自对社会的认知出发,才出现了反映特定经济形态的意识形态
B.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具有相对独立性
C.每一个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与其物质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D.任何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都是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解析:不同阶级应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各自对社会的认知出发,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无关,B与材料不符。并非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对应的上层建筑,C表述有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表明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观念都是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D说法正确。
9.(2024·广东惠州一模)与右面漫画(来自小闲画画)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 )
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③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④不同世代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漫画中“人类之所以有进步,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体现了要有创新意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的收获,那么他就能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符合题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意思是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更冷,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符合题意。“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年少时的自己自以为是可以干成大事的人。到而今,青春不再,却什么成就也没有,只有满目的伤感。与漫画蕴含的哲理不一致,③不符合题意。“不同世代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与漫画的意思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10.(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体现中国共产党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追求。下列选项与上述观点的主旨相一致的是( A )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②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道德经》) ③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这强调了人民至上,与材料主旨吻合,①符合题意。“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志向,而是以百姓的愿望为自己的愿望”,这强调了要心系人民,与材料主旨吻合,②符合题意。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强调变革精神,③不符合题意。民众的生计、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出现物资匮乏的状况,这与以人民为中心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11.毛泽东的诗词想象力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下列毛泽东的诗词与其对应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C )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类获得认识的途径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矛盾双方相伴而生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①说法错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强调了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②说法正确。“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的意思是自从风雷震动了大地,白骨精便从白骨堆中衍生了出来,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不符合题意。“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④说法正确。
12.(2024·辽宁锦州质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典故,蕴含深刻哲理。下列古诗典故中与漫画观点不一致的是( D )
①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②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③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漫画体现规律(客观事物)是客观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①②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与漫画观点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体现的是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③与漫画观点不一致,但符合题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的是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辩证否定即“扬弃”,④与漫画观点不一致,但符合题意。
13.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三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金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为真。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D )
①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③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真 ④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①不选。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这两句话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体现了排中律,②入选。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而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所以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一定是假的,③不选,④入选。
14.柳宗元写的《早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都与“梅”有关(如下),但两首诗所寄托的情感却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 B )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两首诗中客体的属性不同 ③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④实践决定认识,两首诗源于作者不同的实践经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两首诗都与梅有关,说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所寄托的情感不同,呈现形式不同,说明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①符合题意。两首诗反映的对象都是梅,它们的属性并无不同,②排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③排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限制,两首诗源于作者不同的实践经历,④符合题意。
15.“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如果说爱情是婚姻关系的灵魂,那么法律便是婚姻关系的铠甲。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对于有教养的人来说,获得美满婚姻是可能的,但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满足下列一些条件,这就是:双方必须有完全平等的感情;必须不干涉双方的自由;必须保持双方身体上和精神上最完美的亲密友谊;对于价值标准必须有相近的观点。 ——【英】罗素
①“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是夫妻关系的核心 ②“相互坦荡,遇事商量”是处理好夫妻间财产问题的关键 ③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还有相互抚养的义务 ④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是夫妻双方家庭关系稳定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夫妇和而后家道成”以及罗素的观点都说明了“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是夫妻关系的核心,“相互坦荡,遇事商量”是处理好夫妻间财产问题的关键,①②说法正确。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还有相互扶养的义务,而不是相互抚养的义务,③说法错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夫妻双方自由平等,夫妻双方无须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因此,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不是夫妻双方家庭关系稳定的必要条件,④说法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