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2)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3)意义:①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②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地区: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2)代表:河姆渡遗址。
①时间/地点:距今约7 000年;浙江余姚(长江下游地区)。
②建筑: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③农业生产:遗址中有大量水稻遗存,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
④手工业: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3.仰韶文化
(1)时间/地区:距今约7 000—5 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2)概况: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3)代表:半坡遗址。
①时间/地点:距今约6 000年(仰韶文化遗址);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②建筑: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坑。
③农业生产:半坡人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
④手工业: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
4.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 900— 4 400年。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实战演练】
1.“世界粮食日”设立的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先民在发展粮食生产方面就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了( C )
①水稻 ②粟 ③小麦 ④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结合所学可知,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华夏五千年文明史,而农耕历史却超过六千五百年。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B )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因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体现了河姆渡人的农作物种植,B符合题意。
3.1997年,6000年前的高淳薛城遗址(江苏省南京市附近)被发现,考古出土了115具人骨架,以及玉器、陶器、磨制石器等400余件文物,人们称它为“金陵第一古村落”。想象一下,那时这里的先民们的生活状况和发展状态跟下列哪里的原始居民情况最为接近( C )
A.云南省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省余姚 D.陕西省西安
C 根据“南京市附近”可知,高淳薛城遗址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与高淳薛城遗址的地点、时间都相对接近,且河姆渡人也会制作陶器、玉器,主要使用磨制石器,与高淳薛城遗址最为接近。
4.“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诗歌中“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的农作物是( B )
A.粟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B 依据题干中“骨耜”“水田”等有效信息,可判断该诗歌与河姆渡遗址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水稻遗存,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5.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C )
A.河姆渡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北京人遗址
C 根据材料“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
6.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和黄河流域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玉器等精美工艺品,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D )
A.原始居民还未走向定居
B.原始手工业品种类单一
C.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D.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D 根据材料“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玉器等精美工艺品,有的却一无所有”可知,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7.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A )
A.农桑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A 酷似家蚕的野猪牙雕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会养蚕,体现了缫丝、纺织技术的发展,大量农作物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体现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因此材料综合反映了当时农桑文明的出现。
8.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C )
A.仰韶文化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
B.金属冶炼技术产生并出现了极大的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仰韶原始居民有私有财产
C 材料“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说明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纽约时代广场堪称“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曾以《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为专题,再现了7000年前的中华原始农耕文明,几乎传播到了全世界。
(1)你认为材料一《七千年文明河姆渡》专题中,将会展现哪些图片 (2分,至少列举四个)
答:骨耜、稻谷、陶器、玉器、干栏式建筑等。
材料二
(2)材料二是某同学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考古文物,请你判断半坡遗址出土的这些工具的用途,并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6分)
答:用途:石斧进行农业生产;鱼叉、鱼钩用来捕鱼;纺轮用于纺织。生产、生活状况: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用鱼叉、鱼钩捕鱼,作为食物的补充;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我们了解半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分)穿越时空隧道,假如你到半坡人的家中做客,他们最有可能用什么招待你 (2分)
答:依据:考古发现。招待:粟、黍、鱼、肉等。
材料三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哪几种 (3分)
答:粮食作物:水稻、粟、黍。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农业生产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2分)谈谈你对农业是文明之母的认识。(2分)
答:基本条件:制造生产工具、了解自然节气、讲求水利灌溉等。认识:农耕文明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1分)
答:表现: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示例:河姆渡人会制作玉器(或简单的乐器骨哨)。
(2)请你仿照范例,对材料二中的图片进行解说。(2分)
【范例】“干栏式建筑想象图”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雕刻;河姆渡人会制作艺术品。
“带藤条残柄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从事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