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遗址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时间 距今约5 300 — 4 300年 距今约4 300 — 4 000年
地点 浙江余杭 山西襄汾
城市 概况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高台上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阶级 分化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大型墓葬中往往随葬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历史 价值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 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意义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 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 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3.炎黄部落联盟
(1)背景: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2)形成
①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打败炎帝部落,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②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打败蚩尤部落,蚩尤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3)影响: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4.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2)尧舜禹的贡献: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实战演练】
1.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持续追求美好的生活,向着文明前进。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B )
A.私有制、手工业、城市产生
B.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C.贫富分化出现与氏族的瓦解
D.人口集中、城市与王权产生
B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的玉器、漆器、象牙器、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 C )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C 据题干材料可知,公共工程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制作器物的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体现良渚时期拥有对人力和资源的强大组织协调能力。
3.2023年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对此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的是( C )
A.古老传说 B.神话故事
C.考古发现 D.文学作品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提供最有力的证据的是考古发现,考古发现的文物、遗迹等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
4.陶寺遗址早期城址总面积为56万平方米。考古发现,遗址内有宫城、外城、平民居住区和仓储区,有礼制建筑,其中还有6柄象征王权和军权的玉石列钺。这反映出陶寺遗址( A )
A.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开始进入农耕文明 D.已经出现了青铜文明
A 据材料“遗址内有宫城、外城、平民居住区和仓储区,有礼制建筑,其中还有6柄象征王权和军权的玉石列钺”可知,陶寺遗址形成比较系统的制度文明,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5.《中国历史朝代歌》开篇唱道: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史前时期的人物中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B )
A.盘古 B.炎帝、黄帝
C.三皇五帝 D.尧、舜、禹
B 根据“炎帝黄帝华夏祖”结合所学可知,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6“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来的。那么,舜、禹成为首领的方式是( C )
A.世袭 B.武力夺取
C.禅让 D.民主选举
C 相传黄帝之后,舜、禹依次通过禅让的方式成为首领。
7.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C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C 陶寺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凌家滩遗址均出土了与龙有关的文化遗存,说明不同地区在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反映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8.在儒家经典中,尧舜间的继承过程被称为“禅让”,显得彬彬有礼,体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然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两条材料说,“《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竹书》云舜囚尧”。战国后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鲧因反对舜继位而被杀。上述记载的差异最能说明( C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考究
B.综合多种文献记述即可得出历史事实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甄别真伪
D.历史记载必须通过考古成果加以证实
C 依据题干可知,关于尧舜间的继承过程,不同的历史文献记载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甄别真伪,多方验证,才能最大限度探寻历史的真相。
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良渚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良渚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而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②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四 经历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在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等地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
(1)请用材料一中的史实证明下面观点。(填写序号)(2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② (序号)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① (序号)
(2)结合材料二,分析华夏族形成的特点。(2分)写出对华夏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战役一例。(1分)
答:特点: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战役: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1分)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 (1分)
答:制度:禅让制。特点:民主推选。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有哪些特点。(3分)
答:特点:多元一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样;不断传承。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中的“琮琮”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全身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琮体四面正中开槽,上下各雕琢一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神人兽面纹被考古学家们认为是良渚文明的“神徽”。
——摘编自《杭州亚运,让世界更多了解良渚文化》
材料二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习近平
(1)阅读材料一,“琮琮”融入了良渚文化哪些方面的信息 (3分)人们想要了解更多良渚文化,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2分)
答:信息:农业;玉器制造业;思想;艺术等。途径:阅读历史书籍或文献;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2)如果要进一步探究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还需要搜集哪方面资料 (2分)
答: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方面的资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