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本及补充史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2.能结合地图和图示,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
3.能通过文献和文物解读,辩证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结合史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内外因,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能够结合史料,从当时和后世两个角度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并从中指出农民阶级求索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2.难点
(1)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2)理解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局限性。
【内容分析】
本课共三个子目: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三个子目按照时序完整呈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过程,揭示了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精神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一子目把时间线索回溯到鸦片战争结束后,介绍了中外民族矛盾和内部阶级矛盾的激化及其内在联系,揭示农民起义爆发的必然性。本子目以金田起义为核心,剖析起义背景: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洪秀全借拜上帝会壮大反抗力量,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并建立起政权组织,经永安建制初步形成领导体系。
第二子目通过政权建设、纲领文件、北伐西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至全盛的过程,既彰显反封建的进步性,又暴露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本子目聚焦定都天京后的政权建设: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通过土地均分构建理想社会,但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未能推行;军事上北伐失利,但西征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全盛时期。
第三子目以天京事变和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为转折,展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过程,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本子目重点介绍太平天国运动衰亡的过程:1856年天京事变引发内部分裂,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后期主政的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效仿西方改革,但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清廷联合外国势力镇压,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对比中,太平天国的反抗斗争与清政府的镇压策略形成对抗,其土地纲领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侵占的土地则体现内外危机的交织。教材通过这一结构,既肯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又揭示了其缺乏科学纲领与组织能力的局限性,为理解后续其他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提供历史铺垫。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总理衙门和恭亲王奕诉的图片,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初,奕诉等人向咸丰皇帝上《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其中,按照对清廷威胁的大小,对清朝当时面临的几大敌人做了粗略的分析,排在第一位的是“心腹之患”,第二位的是“肘腋之患”,第三位的是“肢体之患”。
【教师提问】
排在第一位的“心腹之患”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太平天国运动。
【教师过渡】
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西方列强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主要是经济上的诉求,还没有对它的统治造成严重的威胁;而太平天国运动则是要推翻清朝统治,所以清政府将其视为心腹之患。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发展过程 下面我们通过新课的学习来了解一下。
问题一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爆发 前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任务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教师讲授】
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著名文人龚自珍就曾感慨道:“起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他以一个忧时之士的敏锐,强烈感受到当时清王朝深秋的衰飒,及其“四海变秋气”的危局感,预言了危机即将到来。在龚自珍去世十年后他的预言成为现实,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教师提问】
结合前两课所学,阅读教材第15页的课本正文和“人物扫描”,说说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的改变,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可以从社会性质、经济、生活、思想等方面思考,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西方列强,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向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遭到破坏,百姓深受盘剥、民不聊生,西方思想从沿海口岸不断传入中国。
【出示材料1】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旧税之外又加新税。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两江总督耆英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向皇帝上的密折中说:“现在的地方官员们不理民事,不问疾苦,动辄与民为难,以致民情涣散。内不自安,何暇攘外 ”他又说:“官与民,民与兵役,已同仇敌。”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教师提问】
从马克思和两江总督耆英的言论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存在着哪两种矛盾 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并存,中国人民开始同时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患导致中外民族矛盾加剧,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教师过渡】
鸦片战争后的十年里,外患与内忧相互交织,使得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达到一触即发的临界点。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人侵,加之清朝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与剥削,让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陷人了迅速恶化的困境。
据《清实录》记载,在1842年至1850年期间,全国各族人民发起的反清起义多达百次以上。这些民众起义的浪潮,不仅席卷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而且参与群体涵盖了汉、藏、回、苗、瑶、彝等多个民族。
由此可见,清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在当时社会矛盾极度尖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的背景下,起义成了民众反抗压迫与剥削的必然选择。然而,影响力最大的农民起义究竟会在何处爆发,又会由谁来扛起领导的大旗,却充满了偶然性。
【出示材料2】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以广州为中心的中外通商格局被打破后,广东经济下滑,广西境内主要供应广东粮食和原材料的许多地区大受影响,生计受困者日众,两广地区存在多年的天地会等秘密社团再度活跃起来,发动了多种多样的反清活动。同时,两广境内客家人和土著之间的矛盾,也因社会经济的萧条而激化,械斗之风日盛。在这种混乱局势下,迥别于本土宗教信仰的基督教说法,对部分国人特别是对客家人产生了吸引力。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年份 洪秀全早年个人经历
1814年 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东广州花都区)一个客家村落
1821年 入私塾读书,满心博取功名
1828年 广州应秀才府试;落榜
1836年 广州应秀才府试;落榜;重病、昏迷40天;成为私塾教师;得到《劝世良言》
1843年 广州应秀才府试;落榜;他偶读基督教布道手册《劝世良言》,对书中抨击世风日下、人欲横流的言辞产生共鸣,创立拜上帝会,自称上帝次子,劝说好友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率先加入
1844年 因传教失去私塾职位,与冯云山赴广西山区传教
1844年后 在紫荆山区发展两千多教众,创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诗文
【教师提问】
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的直接原因有哪些 洪秀全采取了怎样的宣传号召手段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
号召手段: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利用宗教煽动民众,并且获得一大批追随者。
原因:鸦片战争使得广西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广西地区存在着反清秘密组织的基础;西方宗教思想的渗透对广西民众产生了影响;广西境内客家人和土著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任务2:讲述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过程和原因
【教师讲授】
1843年屡试不第的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他联合冯云山等人积极传教,在广西桂平地区吸纳杨秀清、萧朝贵等骨干成员,制定严密的教规与军事制度,将分散的农民群体改造成层级分明的武装组织。1850年道光皇帝死去,其子咸丰帝继位,以拜上帝教的名义在广西传教多年的洪秀全见时机已经成熟,在广西金田聚集教众一万余人揭竿而起,一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金田起义,最终于1851年1月11日正式爆发。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前两个子目,结合第17页“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按时序梳理出1851年至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发展的过程。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图文,结合第17页“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的图例信息和教材正文,对照地图讲述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发展的过程。
预设答案: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不久,洪秀全称天王。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在这里封王建制,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1852年太平军北上攻克武昌,队伍快速发展壮大。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定都后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但未能推行;1853年,为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虽然失利,但西征获得重大胜利,1856年太平天国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地区,军事上进人全盛时期。
【出示材料3】
材料一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与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预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
——摘编自杨秀清、萧朝贵《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二于是二月初一日出省,带兵一百名,如驻马嵬坡,皆不愿走也;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吏,未走先哭……而教匪偷越紫荆山而来,如虎兕出押,先锋已到三里圩矣。
——摘编自金田起义时广西巡抚周天爵《致周二南书》
材料三太平军军纪较严明,而清军纪律松弛。署河南巡抚琦善承认,各路援兵自调拨后,“多以需索骚扰为事……甚至掳掠奸淫,无所不为。百姓受其荼毒之害,隐忍莫诉……是以民间有‘畏兵不畏贼’之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教师提问】
阅读材料,说说为什么太平天国能够迅速定都天京并走向全盛。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清政府政治腐败、盘剥百姓,太平天国却以反抗压迫、建立平等为号召;清政府军事腐朽衰落,太平天国士气高昂;清军纪律松弛,失去民心,太平军纪律严明,获得了一些百姓的支持。
【出示材料4】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教师提问】
结合材料,分析《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积极意义,结合当时生产力和背景分析其不足之处。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绝对平均平等的理想社会,它违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实施。
问题二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怎样由盛转衰的过程
任务1:了解天京事变及太平天国衰亡的过程
【教师讲授】
就在太平天国顺利发展的时候,起义队伍中的各种矛盾和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终于酿成了一场自相残杀的内乱悲剧。
【教师提问】
观看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97集《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片段,简要画出天京事变的示意图,讲述天京事变的过程和影响。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片段,简述事件经过及影响。
预设答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东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和石达开起兵勤王,韦昌辉率兵将杨秀清及家属、侍从全部杀死,洪秀全又将韦昌辉及其家人亲信杀死,石达开被洪秀全猜忌,选择避祸出走、自立门户,他率部转战多地后在四川大渡河安顺场兵败被杀。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损失了大量优秀的骨干力量,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教师讲授】
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天国错失了乘胜歼灭敌军的绝佳时机,使得清军得以乘机发起反扑。在此形势下,太平天国相继丢失了湖北、安徽、江西等大片地区,天京也再度被清军包围,从而陷入新的危机。
为了挽救这一危局,洪秀全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一方面,他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上任后写成《资政新篇》,这份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得到了洪秀全的赞赏,然而由于当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复杂局势和诸多限制因素,《资政新篇》最终未能付诸实践。另一方面,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这些青年将领英勇善战,带领太平军先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可惜的是,这些局部胜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出示材料5】
材料一
《资政新篇》主要内容
领域 主要措施
政治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新闻官、新闻馆等
经济 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
文化 设立新式学堂、医院、福利机构等
外交 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等
材料二洪仁玕没有能把他所希望的这种改革同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我们已看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作者无法把工商业和城市安排到他们所理想的社会中。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恰恰相反,几乎没有谈到农村……至少在他写这本书时没有提到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任务。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教师提问】
《资政新篇》提出了怎样的改革主张 为什么《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主张,但发展资本主义的构想超越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范围,并且未能反映广大农民所关心的土地问题,险恶多变的战争环境也使它缺乏实行的客观条件。
任务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讲授】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与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随之陷落。后来,陈玉成被俘就义。李秀成则率领太平军展开东征。此时,东南地区的清朝官员与外国侵略者相互勾结,共同策划所谓的“联防”策略。美国人华尔在清朝官员资助下,招募外籍士兵和中国人组建了一支采用西式武器装备的雇佣军。当华尔洋枪队配合清军发起进犯时,遭到了太平军的英勇还击,最终大败而归。1860年,李秀成率太平军成功攻克杭州,并进一步进逼上海。然而,在这里他们遭遇了洋枪队以及李鸿章所部淮军的顽强抵抗与疯狂反扑。1862年,湘军开始围困天京。李秀成从浙江、上海等地回师救援,但最终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形成的威胁。
随着湘军的围困日益紧迫,天京已然危在旦夕。此时,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试图另寻生机。但洪秀全坚持困守孤城,还斥责李秀成道:“朕的江山固若铁桶,你不扶持,自有人扶持。你说没有兵,朕的天兵比水还多,何惧曾国藩这妖人 ”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随后,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守城将士与敌人展开巷战,大部分将士战死沙场,其余突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教师提问】
结合所学,分析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走向失败?
【学生活动】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解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预设答案: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来看,其领导集团在定都天京后迅速腐化,洪秀全等高层沉溺于奢靡享乐,大兴土木修建王府,生活排场堪比封建帝王,严重脱离群众;内部分裂与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天京事变中诸王互相残杀,杨秀清、韦昌辉及数万精锐丧于内斗,极大地削弱了革命力量;在意识形态方面,虽然提出《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但它们或充满空想色彩,或脱离了农民革命的实际任务,未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太平天国运动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核心,充满宗教迷信色彩,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更关键的是政权架构复制封建专制王朝模式,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任人唯亲。从外因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西方列强为维护各自利益结成同盟,在军事上形成压倒性优势,最终扼杀了这场旧式的农民革命。
【教师讲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展现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上面刻有8块汉白玉浮雕,“金田起义”是其中的重要一块。
【出示材料6】
材料一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各省督抚中,靠军功起家的湘淮系督抚占60%多,他们多手握兵权,占据重要富庶省份,故重要政务,清廷事先都须征求督抚意见才能实施,这就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体制,太平天国失败四十余年后,清王朝即告寿终正寝。
——摘编自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天国春秋:太平天国历史图录》
材料二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严禁鸦片贸易,维护了国家权益;面对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并没有屈服,而是与外国侵略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摘编自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册》
材料三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衬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师提问】
太平天国起义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所无法比拟的。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从长时间来看,它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会看到金田起义浮雕,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伟大斗争和求索。这场运动中农民阶级所呈现出的革命抗争精神,成为后来中国革命中的精神源泉,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课堂小结】
太平天国的抗争者从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以鲜血和生命践行理想,但因缺乏新生产方式的支撑,始终未能突破封建制度桎梏。其建立的政权仍以封建经济为基础,深受传统思想束缚,与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由于缺乏先进阶级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引,这场农民阶级构建理想社会的尝试最终走向失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