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2.形状改变了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用力以后执教:格致教育工作坊2025.08.26我会做游戏组员之间互相做鬼脸,越有趣,越能把对方逗乐,你就赢了!生活中的“形状变变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让它们变了样子?生活中形状改变的例子捏橡皮泥折纸飞机挤牙膏生活中里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力让物体“变样子”——形变的发现提供材料:橡皮泥、橡皮筋、竹片、毛巾;明确任务:用不同方式用力(推、拉、压、捏),让这些物体变样子,记录它们的变化。橡皮泥 橡皮筋 竹片 毛巾力的图形符号拉弯压扭你知道图中的箭头是什么意思?力的大小与形变——变化的规律实验设计:如果用不同大小的力拉橡皮筋,它的长度会一样吗?提供橡皮筋和不同数量的钩码(1个、3个),引导学生操作:挂钩码1个,测量橡皮筋长度并记录;挂钩码3个(拉力更大),再次测量并记录。观察发现:挂钩码多的时候,橡皮筋更______(长/短)说明用力越大,橡皮筋被拉得越______(长/短)拓展验证:橡皮泥与力的大小力的大小会影响形变程度,用力越大,物体的形状变化越明显。大力捏,橡皮泥更加扁;小力捏,橡皮泥不太扁。实践应用:制作“变脸娃娃”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会变脸的娃娃吧!步骤1:将纸泥塞入气球,扎紧制成“娃娃脸”;步骤2:用彩笔draw眼睛、嘴巴;步骤3:用手捏、压娃娃的不同部位,让表情变化(如捏脸颊变“笑脸”,压额头变“哭脸”)。为什么捏、压能让娃娃变表情?用到了今天学的什么知识?机械的力的作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 《用力以后》单元 8. 形状改变了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玩磁铁》 课题 形状改变了 课时 1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年级 ①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上下、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②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变长、变扁、弯曲、凹陷等); 认识拉、压、弯、拧是常见的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用力方式; 了解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有关(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和比较,描述不同物体受力后的形状变化(如“橡皮筋被拉长了”“橡皮泥被捏扁了”); 能结合实验现象,推理“用力方式与形变类型”的关联(如“拉会使物体变长,压会使物体变扁”)。 探究实践 参与“捏橡皮泥”“拉橡皮筋”“弯竹片”等实验,记录物体受力前后的形状变化和用力方式; 通过对比实验(不同拉力下橡皮筋的长度),感知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制作“变脸娃娃”,运用力改变形状的原理让娃娃变换表情。 态度责任 感受力与物体变化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力的探究兴趣; 培养细致观察、如实记录的实验习惯; 树立安全操作意识(如用力适度,避免物体断裂伤人)。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推、拉、压、捏是常见的用力方式。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1.描述物体受力前后的形状变化及对应的用力方式;2.感知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联(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教学 准备 实物材料:橡皮泥(每组1块)、橡皮筋(每组2根)、竹片(每组1片)、气球(每组2个)、毛巾(每组1条)、钩码(不同数量)、记录纸和笔; 工具材料:“形状变化记录表”“力的大小与形变关系表”、直尺; 多媒体资源:生活中形状改变的场景图片(揉面团、压海绵、拉弹簧)、橡皮筋形变过程慢动作视频、变脸娃娃制作示意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形状改变了。一、情境导入:生活中的“形状变变变”(5分钟) 1.现象观察:教师演示捏脸蛋(表情变化)、压气球(变扁)、拉弹簧(变长),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让它们变了样子?” 2.生活举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形状改变的例子(预设:揉橡皮泥变动物、折纸变小船、挤牙膏管变瘪等),教师板书关键词(变扁、变长、弯曲)。 3.揭示课题:“这些变化都和‘力’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形状改变了》,看看力是怎样让物体变样子的。” 【意图解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切入,通过直观演示激活经验,聚焦“力与形状变化”的关联,自然引出探究主题。二、探究活动一:力让物体“变样子”——形变的发现(12分钟) 1.分组实验:改变物体的形状 o提供材料:橡皮泥、橡皮筋、竹片、毛巾,发放“形状变化记录表”,明确任务:“用不同方式用力(推、拉、压、捏),让这些物体变样子,记录它们的变化。” o实验指导: 橡皮泥:用手捏、压,观察是否变扁、变圆; 橡皮筋:用手拉两端,观察是否变长; 竹片:用手向中间弯,观察是否弯曲; 毛巾:用手攥紧,观察是否变皱、变小。 o学生记录示例: 物体名称用力方式(推/拉/压/捏)形状变化(前→后)橡皮泥橡皮筋竹 片毛 巾2.交流分享 o小组汇报:“你用了什么方法让物体变样子?形状发生了哪些变化?” o引导总结:推、拉、压、捏等用力方式,都能让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变长、变扁、弯曲、变皱等)。 【意图解析】通过多材料、多方式的动手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知“力能改变形状”,并通过记录梳理用力方式与形变的关联,突出重点。三、探究活动二:力的大小与形变——变化的规律(10分钟) 1.聚焦橡皮筋:拉力大小的影响 o实验设计:“如果用不同大小的力拉橡皮筋,它的长度会一样吗?”提供橡皮筋和不同数量的钩码(1个、3个),引导学生操作: 挂钩码1个,测量橡皮筋长度并记录; 挂钩码3个(拉力更大),再次测量并记录。 o观察发现:“挂钩码多的时候,橡皮筋更______(长/短),说明用力越大,橡皮筋被拉得越______(长/短)。” 2.拓展验证:橡皮泥与力的大小 o提问:“用大力和小力捏橡皮泥,形变会一样吗?”学生实验后分享:“大力捏,橡皮泥更扁;小力捏,橡皮泥扁得轻。” o总结规律:力的大小会影响形变程度,用力越大,物体的形状变化越明显。 【意图解析】通过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联,突破难点,培养定量观察能力。四、实践应用:制作“变脸娃娃”——知识的迁移(8分钟) 1.任务布置:“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会变脸的娃娃吧!”提供气球、纸泥、细线、彩笔,讲解步骤: o步骤1:将纸泥塞入气球,扎紧制成“娃娃脸”; o步骤2:用彩笔draw眼睛、嘴巴; o步骤3:用手捏、压娃娃的不同部位,让表情变化(如捏脸颊变“笑脸”,压额头变“哭脸”)。 2.原理分析:提问:“为什么捏、压能让娃娃变表情?用到了今天学的什么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 【意图解析】通过创意制作,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巩固“力改变形状”的原理,体会科学的实用性。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发现,推、拉、压、捏等力能让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而且用力越大,变化越明显。” 2.拓展作业:“回家后找3样能被力改变形状的物品(如海绵、面团、铝箔),试试用不同的力改变它们,记录形状变化。” 【意图解析】通过总结梳理知识,通过生活化作业延伸探究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应用所学。六、板书设计 形状改变了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名称用力方式(推/拉/压/捏)形状变化(前→后)橡皮泥捏、压块状→扁片状、圆球状橡皮筋拉短→长竹片弯(压两端)直→弯曲气球压圆→扁我的发现: 推、拉、压、捏等力能让物体形状改变(变长、变扁、弯曲等)。 用力越大,物体的形状变化越明显。 实践应用:变脸娃娃(捏、压改变表情)七、练一练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九、课堂反思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用力以后》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用力以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8《形状改变了》课件 2025-2026学年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pptx 3.8《形状改变了》(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