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精品学案)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1.立足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2.立足时空观念,通过比较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立足家国情怀,感受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通过了解两汉对西域管理的史实,初步树立国家版图意识。自主学习任务一.张骞通西域设问1: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意义如何?1.西域的含义:汉朝人把今天 、 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2.原因:(1)西汉初的西域,受到 的控制和奴役。(2)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3) 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 第二次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深化与西域诸国的友好交往时间 公元前 年 公元前 年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自主学习任务二.丝绸之路设问2: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产生了什么作用?陆上丝绸之路(1)背景:西汉以前,少量中国 经西北,辗转贩运到中亚等地。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2)路线: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 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路上交通道路,后世称“ ”。(3)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 。(4)意义: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海上航线(1)海上丝绸之路①背景: 时,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②航线: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③名称由来: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2)其他海上航线:从今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可到达 和 。自主学习任务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设问3:西汉和东汉是怎样对西域管理的?1.设置西域都护(1)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2)设置: 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3)职责: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 ,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4)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 ,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 经营西域(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2)时间: 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3)①班超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得到西域各政权的信任,长期驻守西域。②班超派 出使 开辟通往西亚的道路。③班超的儿子 再次出使西域。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 ,继续行使管辖西域的职权。【快速查答案】自主学习任务一、甘肃阳关 玉门关 匈奴 大月氏 138 119自主学习任务二、丝绸 长安 丝绸之路 大动脉 文化交流 汉朝 朝鲜半岛和日本自主学习任务三公元前60 西域都护 调遣军队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 73 甘英 大秦 班勇 西域长史府 议一议:张骞通西域的影响??【点拨】直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从对外关系的角度来看: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典例】.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和西方有了商贸活动。交流的商品中最受西方欢迎的就是丝绸,“silk”一词(汉语“丝绸”的音译)也逐步进入英语,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等词汇。这表明( )A.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朝的管辖范围B.丝绸之路实现了整个世界走向统一C.丝绸之路推动了宗教的传播发展D.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变式练1-1】2023年10月25日,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论坛开幕。“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A.使得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 B.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C.促进了沿途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D.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变式练1-2】3.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出土的汉代文物反映了( )A.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B.罗马帝国丝织技术领先全世界C.罗马帝国冶炼技术远高于中国 D.汉代农业技术领先于全世界 小组讨论: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为新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呢?【点拨】青少年学生应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典例】两汉时期中国的先进文明向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2023年10月18日,北京)(1)材料三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商人们从长安出发,穿过A____,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B____(填写大洲名称)。该线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2)依据材料四指出“丝路精神”和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1.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影响很广泛,西域劳动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传到了汉族人民居住地区。由此可见,张骞的活动( )A.强化了对西域的管理 B.促进了两地的技术交流C.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D.改变了西域的风土人情2.(2024·湖北·中考真题)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3.自张骞“凿空”之后,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皆称博望侯”……材料中的“凿空”是指( )A.打击富豪,盐铁官营 B.出使大秦,到达安息C.开辟丝路,沟通东西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4.(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三模)下列对《丝绸之路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欧洲→中亚、西亚B.物品输出: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到西域C.大秦:在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D.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5.(2024·山东潍坊·模拟预测)下图关于汉代文明交流情况,它反映了( )A.西域已经纳入中国疆域 B.丝绸是交流主要媒介C.汉代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中原生产力水平较高6.(2024·云南·模拟预测)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B.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率领随从出使西域C.通过丝绸之路,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D.丝绸之路途经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等地7.(2024·湖南长沙·模拟预测)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以及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核桃、药材、香料、玻璃、珠宝首饰等传入中原。这体现了丝绸之路的交流特点是( )A.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 B.东西方文明双向交流C.和平交往与冲突并存 D.中国单方面输出文明8.(2024·浙江台州·一模)下图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甘肃张掖一带的匈奴别部“卢水胡”首领的官印。据此可知,汉代( )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A.实行休养生息 B.颁布“推恩令”C.加强思想控制 D.加强边疆管理9.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时期 史实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A.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C.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D.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0.下图是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它表明当时中央政府( )A.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 B.重视新疆地区的农业垦殖C.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 D.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1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等置于特定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材料一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示意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事件的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事件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结果)材料二 (2)请把材料二中的A、B填充完整。写出这条路线的开通有何进步意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精品学案)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1.立足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2.立足时空观念,通过比较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立足家国情怀,感受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通过了解两汉对西域管理的史实,初步树立国家版图意识。自主学习任务一.张骞通西域设问1: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意义如何?1.西域的含义:汉朝人把今天 、 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2.原因:(1)西汉初的西域,受到 的控制和奴役。(2)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3) 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 第二次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深化与西域诸国的友好交往时间 公元前 年 公元前 年结果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自主学习任务二.丝绸之路设问2: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产生了什么作用?陆上丝绸之路(1)背景:西汉以前,少量中国 经西北,辗转贩运到中亚等地。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2)路线: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 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路上交通道路,后世称“ ”。(3)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 。(4)意义: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海上航线(1)海上丝绸之路①背景: 时,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②航线: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③名称由来: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2)其他海上航线:从今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可到达 和 。自主学习任务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设问3:西汉和东汉是怎样对西域管理的?1.设置西域都护(1)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2)设置: 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3)职责: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 ,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4)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 ,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 经营西域(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2)时间: 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3)①班超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得到西域各政权的信任,长期驻守西域。②班超派 出使 开辟通往西亚的道路。③班超的儿子 再次出使西域。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 ,继续行使管辖西域的职权。【快速查答案】自主学习任务一、甘肃阳关 玉门关 匈奴 大月氏 138 119自主学习任务二、丝绸 长安 丝绸之路 大动脉 文化交流 汉朝 朝鲜半岛和日本自主学习任务三公元前60 西域都护 调遣军队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 73 甘英 大秦 班勇 西域长史府 议一议:张骞通西域的影响??【点拨】直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从对外关系的角度来看: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典例】.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和西方有了商贸活动。交流的商品中最受西方欢迎的就是丝绸,“silk”一词(汉语“丝绸”的音译)也逐步进入英语,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等词汇。这表明( )A.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朝的管辖范围B.丝绸之路实现了整个世界走向统一C.丝绸之路推动了宗教的传播发展D.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答案】D【详解】据材料“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和西方有了商贸活动,……“silk”一词(汉语“丝绸”的音译)也逐步进入英语”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朝的管辖范围,说法错误,没有扩大,排除A项;丝绸之路实现了整个世界走向统一的说法错误,当时世界还未连成一个整体,美洲还没发现,排除B项;丝绸之路推动了宗教的传播发展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提及宗教,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练1-1】2023年10月25日,丝绸之路(西安)国际传播论坛开幕。“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A.使得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 B.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理C.促进了沿途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D.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再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C项正确;使得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说法有失偏颇,而且题干也没有涉及丝绸在欧洲的享用情况,排除A项;题干没有关于汉朝对西域管理的信息,比如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排除B项;西汉通过政治上的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等措施巩固西汉大一统局面,与题干内容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练1-2】3.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出土的汉代文物反映了( )A.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B.罗马帝国丝织技术领先全世界C.罗马帝国冶炼技术远高于中国 D.汉代农业技术领先于全世界【答案】A【详解】据题干“罗马金币”、“漆器和丝绸”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丝绸是汉代产物,并非罗马帝国的产物,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到冶炼技术,体现不出罗马帝国冶炼技术远高于中国,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农业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小组讨论: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为新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呢?【点拨】青少年学生应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典例】两汉时期中国的先进文明向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2023年10月18日,北京)(1)材料三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商人们从长安出发,穿过A____,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B____(填写大洲名称)。该线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2)依据材料四指出“丝路精神”和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答案】(1)A:河西走廊;B:欧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现实意义: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详解】(1)AB:根据所学可得出,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是长安出发—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因此得出A河西走廊;B欧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丝路精神:根据材料“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可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现实意义:根据材料“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所学知识可知,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1.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影响很广泛,西域劳动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传到了汉族人民居住地区。由此可见,张骞的活动( )A.强化了对西域的管理 B.促进了两地的技术交流C.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D.改变了西域的风土人情【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西域的农业和畜牧业技术也传入了中原,这是一个双向的技术交流的过程。因此,张骞的活动促进了两地的技术交流,B项正确;张骞的主要贡献在于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而非管理西域,排除A项;汉朝大一统局面主要是通过汉武帝的各项措施实现的,排除C项;虽然文化交流可能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一定影响,但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张骞的活动改变了西域的风土人情,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湖北·中考真题)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答案】B【详解】据题干“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和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B项正确;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是经济上的影响,题干反映的事张骞通西域后,中外交流上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汉武帝"推恩令”的实施,与题意中张骞通西域促进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不符,排除C项;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说法错误,“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创造的盛世局面,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3.自张骞“凿空”之后,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皆称博望侯”……材料中的“凿空”是指( )A.打击富豪,盐铁官营 B.出使大秦,到达安息C.开辟丝路,沟通东西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答案】C【详解】依据题干“张骞”“汉朝赴西域的使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贡献,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C项正确;打击富豪,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在经济上的政策,排除A项;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与张骞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为了抵御匈奴侵扰,秦朝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排除D项。故选C项。4.(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三模)下列对《丝绸之路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欧洲→中亚、西亚B.物品输出: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到西域C.大秦:在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D.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排除A项;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排除B项;大秦是古罗马,今地中海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5.(2024·山东潍坊·模拟预测)下图关于汉代文明交流情况,它反映了( )A.西域已经纳入中国疆域 B.丝绸是交流主要媒介C.汉代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中原生产力水平较高【答案】D【详解】据材料图片和所学内容可知,图片上反应中原向西域输出的物品以手工业品和技术为主,有丝绸、漆器等,而西域向中原输出的物品则以食物和动植物为主,可以看出中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D项正确;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标志着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排除A项;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交流媒介除丝绸之外,还有其他手工业品和技术,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汉代时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和交流,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云南·模拟预测)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B.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率领随从出使西域C.通过丝绸之路,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D.丝绸之路途经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等地【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可知,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率领随从出使西域,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通过丝绸之路,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丝绸之路途经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等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2024·湖南长沙·模拟预测)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以及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核桃、药材、香料、玻璃、珠宝首饰等传入中原。这体现了丝绸之路的交流特点是( )A.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 B.东西方文明双向交流C.和平交往与冲突并存 D.中国单方面输出文明【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以及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核桃、药材、香料、玻璃、珠宝首饰等传入中原”可知,汉朝的物品、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物品也传入中原,这体现了丝绸之路交流的特点是东西方文明双向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双向交流,没有涉及东西方冲突,排除C项;中国单方面输出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2024·浙江台州·一模)下图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甘肃张掖一带的匈奴别部“卢水胡”首领的官印。据此可知,汉代( )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A.实行休养生息 B.颁布“推恩令”C.加强思想控制 D.加强边疆管理【答案】D【详解】根据题目所给图片和文字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甘肃张掖一带的匈奴别部“卢水胡”首领的官印。官印是汉朝对边疆地区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赐给归附的边疆民族首领官印,使其成为汉朝官员,从而加强对边疆的统治,D项正确;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汉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B项;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9.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时期 史实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A.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C.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D.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C项正确;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A项;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理,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图是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它表明当时中央政府( )A.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 B.重视新疆地区的农业垦殖C.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 D.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司禾府印’(汉朝管理新疆屯田事务的官印),‘ 汉归义羌长’印(汉朝投给西域羌族首领的印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因此图片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D项正确;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图片内容无法体现,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A项;农业垦殖,与题干内容“‘ 汉归义羌长’印(汉朝投给西域羌族首领的印章)”没有联系,排除B项;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图片内容无法体现,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C项。故选D项。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1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等置于特定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材料一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示意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事件的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事件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结果)材料二 (2)请把材料二中的A、B填充完整。写出这条路线的开通有何进步意义?【答案】(1)经过: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在途中他们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0余年,寻机逃脱后继续西行,历尽艰险艰难达到大月氏。但是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一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2)A长安;B西域。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解析】【小题1】经过: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在途中他们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0余年,寻机逃脱后继续西行,历尽艰险艰难达到大月氏。但是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一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小题2】路线:根据材料“到达河西走廊”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长安出发到达河西走廊,所以A是长安;根据材料“河西走廊”“中亚、西亚”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河西走廊向西,经过西域地区到达中亚、西亚,所以B是西域。意义: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作用”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导学案)(原卷版).doc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导学案)(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