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
总议题: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
议题一:如何认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议题二: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在建设中前进?
如何认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01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议学问题:
结合视频与材料,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不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是为什么能够进行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在“改”什么?
3、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1、为什么能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国家掌握了电力、钢铁、水泥、铁路、邮电和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等,从而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材料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采用公私合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合理调整工商业。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经济条件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重要经验
1、为什么能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材料三: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国家开始引导、动员农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
材料四: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
“……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提供了经济、技术、人才多方面的援助。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为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迫切要求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外部环境。
结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
2、怎么改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化三改
三改: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农 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农民
私有制
个体工商业私有制
资本主义
私有制
改造方式
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改造后性质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
公有制
2、怎么改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化三改
三改: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发展生产力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3、改造结果——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EA310530-68CA-451C-8E2C-8E0C479C199A}成功标志
意义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成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①群众: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经济: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政治:
A.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区分三个标志
1919 五四运动
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49 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注意】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
在建设中前进?
01
议学任务:
1、为什么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充满艰辛? 2、党是怎样进行探索的? 3、经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为什么探索】
【2.怎样探索——结合国情】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9E90871E-45F9-48BE-B37D-1993010014A4}
党的八大
地位
最重要贡献
主要矛盾
根本(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怎样探索——中共八大】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在太行山上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历经十年建成了红旗渠。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探索取得成就】
探索取得成就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3)重要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两个飞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一个肯定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意义】
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1958年,中共中央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60年,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大跃进被停止
议学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
5.正确看待艰辛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 、 和 。
理论准备
物质基础
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