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的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 -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三、字音词义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miǎo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诓kuāng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
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pū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四、主题概述
本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针对当时有人散布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地提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六、鉴赏品读
1.本文的标题好在哪里?
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内涵十分丰富。
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得意的样子;同时,“总”又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
“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失掉的是“他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作者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
4.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
“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
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5.“‘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本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而”一词表示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中国的脊梁”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人们,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鲁迅赞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7.文章最后一段中“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么?
“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品格;“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本文运用了驳对方论据、论证的批驳方式。
作者首先承认对方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这一事实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只能证明“他们”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正在发展着“自欺力”,为的是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批驳对方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
(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作铺垫。
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人。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中华优秀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仿写示例:古代诗歌里,就有赠友送别诗,有咏史怀古诗,有山水田园诗,有闲适隐逸诗…单从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这些不同类别的诗就彰显着诗歌的魅力,这就是诗歌最灿烂的笑脸。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
示例:
(1)埋头苦干的人有曹雪芹、贾岛、苏秦等。
苏秦变卖家产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没有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失意地返回洛阳。洛阳的家人见他这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受到这样的冷遇,没有气馁,而是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最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2)拼命硬干的人有魏徵、李时珍、王安石等。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到各地去采药,遍尝各种草药,整整用了27年时间,终于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3)为民请命的人有范仲淹、海瑞等。
明代大清官海瑞一生十分清廉,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明世宗朱厚熜cōng晚年不理朝政,朝中大臣都不敢言语。海瑞买好了棺材,把家人托付给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进谏,惹怒了明世宗,被关入牢狱,直到明世宗死后才被放出。此后为官仍心系苍生,刚正清廉。
(4)舍身求法的人有法显和尚、谭嗣同等。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明明有逃走的机会却坚持以身赴死,义无反顾地做了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五: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点拨:
首先要明确辩论会的论题,然后根据论题立论,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从正面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表明自己的态度。立论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地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这次辩论的观点可以定为“逆境有利于人成长”,也可以定为“逆境不利于人成长”。
反驳对方的观点有三种方法:一是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二是驳论据,即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三是驳论证,即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参考示例:
正方:逆境有利于人成长。逆境不但可以锻炼、提高人应对各种难题、挫折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炼人的心志,使人更加坚强理性。
反方:逆境不利于人成长。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失去自信,甚至可能使人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