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怀疑与学问》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建树。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论述的就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 - 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三、字音词义
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
视察:察看。
轻信:轻易相信。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máng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mò守: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停滞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四、主题概述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如此才能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六、鉴赏品读
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也可以作为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为下文论证提供了依据。
2.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3.第④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4.第⑥段开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上文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文章第⑥段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试分析。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其次,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永远不能治学……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再次,运用事实论据,通过戴震的事例证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最后归纳总结,照应论点,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指出“建设新学说”的步骤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地论述了分论点。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所谓怀疑精神,绝不是对前人的学说一概否定,而是说不要轻信、盲从或迷信,对于传说的话,必须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来决定信与不信。
怀疑精神对于学术上的批判、继承、发现、创新都很有意义,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治学须持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一切”一词不绝对。
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性。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了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
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
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示例: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先是怀疑,其次是探求,然后就有了发现。
——巴克尔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