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创造宣言》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创造宣言》知识点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创造宣言》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目睹了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于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抗战时期,同文化教育人士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战时教育运动。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方面。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 - 1946),安徽歙(shè)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三、字音词义
中zhòng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dùn词:因理屈词穷而避开正题所说的推托应付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懦nuò夫:软弱胆小的人。
豢huàn养:喂养。
灌溉guàn gài:利用渠道或管道输水到农田,满足耕作及作物生长的需要。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自暴自弃:形容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四、主题概述
本文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二部分(2-4):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第三部分(5-11):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割树苗为喻,揭示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六、鉴赏品读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
2.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
3.第④段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4.第⑥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
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5.第⑧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
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
6.第 自然段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奢望“一口吃个胖子”。
7.作者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和感染力。
8.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
9.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自己太无能;⑤陷入绝境。
10.对于以上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
作者分别列举了多个反例来反驳这五种观点:平凡无过于白纸、石头,但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单调无过于监狱、沙漠、开肉包子铺,但是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监牢,法国企业家能在沙漠中挖出苏彝士运河,平老静能被作者写诗称赞;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幼时可以成才;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成为禅宗南宗的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的玄奘取得佛经,哥伦布、莫扎尔特无不是在绝境中成就伟业。因此,作者是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来批驳这些借口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